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思歌腾的故事


  共有2883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思歌腾的故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5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5 21:17:00 [只看该作者]

 

梦开始的地方

登陆北方知青网,看到了一个倡议:过去在牧区下过乡的知青们准备择期集体回草原看看。我被这个倡议所感动,但鉴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工作又离不开,不便参加这个活动,所以就写了一篇——“梦回第二故乡”,以表达自己对我们曾经为之奋斗过的草原的思念与关注,觉得自己离开牧区后,亲身回来已不大可能,只能是在梦中了。

其实,这些年,确实有很多次是在梦中回到了草原。但凭心而论,梦回第二故乡,带给我的是;没有多少激动却有着过多的焦虑和不安。朦胧中,常常莫名其妙,怎么混了这么多年又回来了?在冰天雪地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继续?如何面对?如何承受?这种郁闷的心境直至从睡眠中醒来,还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彻底明白,原来是一场梦!

梦回草原,常常是在天气寒冷,夜间睡觉时又没盖好的情况下发生。比如,近来吧,一直连续的阴雨天气,虽是伏天但晚上却很凉爽,初睡时身上也盖得较少,后半夜凉意浓浓或被冻醒,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做梦——回到了草地冬天那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我想这可能就是条件反射或者潜意识吧?有句话,叫做梦是心头想,过去的知青生活,留给我们的烙印实在是太深刻了,使我终生不忘。但,虽然怀念过去,却又怕回到从前。多少年来,这种心态,似乎没有改变过。曾经看到过许多知青网友的文章,控诉那个疯狂的年代,也看到过一些知青网友歌颂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的境遇不同,感受有些差异也是难免的。但发自我的心底,我只能说,过去的知青经历让我难忘,以至于常常在梦中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她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9:44:00 [只看该作者]

草原生活度经年,
青春挥洒点其间,
永生难忘下乡事,
午夜梦回更缠绵。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5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3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7 14:46:00 [只看该作者]

      吃过午饭,便上中国知青网论坛,点开纪实回忆,发现《思歌腾的故事》帖子, 打开看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帖子很长,但描写很真实,很细腻,也很感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意境很美的歌词里面,让人很难想象当年知青在牧区生活的艰辛情景。看过《狼图腾》再看《思歌腾的故事》,为当年到牧区有这一段经历知青,送上我深深的敬意!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午夜兰馨
  5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09 积分:823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20 14: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7 16:5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09-8-6 9:44:00的发言:
草原生活度经年,
青春挥洒点其间,
永生难忘下乡事,
午夜梦回更缠绵。

说的好,龙行大哥真的很会总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5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7 20:02: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评论,让我们共勉,谢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5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7 20:28:00 [只看该作者]

  真实、细腻、感人,间或网友的跟帖,夹叙夹议,好题材好文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5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17 20:57:00 [只看该作者]

 

东庙

克尔伦通讯上连载了一位老知青写的“茫茫大草原——我的第二故乡”,文章主要是回顾40年前知青在草地艰苦奋斗的故事,写得很详细很真实。看过后,也让我感到很亲切。因为 他文中所提到的东庙和六村都曾是我熟识的地方。1969年春天到秋末,我曾在东庙生活过半年,所以这段经历也是难忘的。

1969年5月初,我们一行20余名知青(主要是天津知青和部分满洲里知青),来到了东庙。那时,草原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牧业学大寨,要搞半农半牧,要让草原生产粮食和蔬菜,要争取粮食自给,要搞定居放牧,这也是当时的“国策”。所以,我们知青一到草原,下到生产队之后,除了少数同学下蒙古包锻炼以外,大部分同学先到了农业定居点。除此之外,当地的领导也是为了让我们暂时熟悉一下牧区的环境和适应一下生活。

东庙,坐落在达赉湖畔,克尔伦河边,说是湖畔与河边,其实还是相距有几公里之遥,而这在草原就是近在咫尺之间了。

东庙在我们队的草场上,但它却是达赉公社的所在地。这里有一座比较大的喇嘛庙,之所以称之为东庙,或许是因为它坐落在达赉湖或克尔伦河东面的缘故吧?因为它是公社的所在地,也位于通往满洲里和旗里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各种设施相对齐全和方便一些,每周有一次通往满洲里和西旗的长途汽车在此经过。公社的办公地和远处的供销社基本上是砖瓦结构,其他的居民住的一般都是土坯房和蒙古包,它们稀稀拉拉散落成一大片。虽在那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我却从来也没完整地走遍过它的各个角落。东庙的大殿约有十几米高,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吧,在一马平川的达赉湖畔显得格外突出。因此作者用高耸入云来形容它的高大和雄伟虽有些夸张,却也没有什么。

我们到东庙时,受当时文革思潮的影响,这座庙宇已经废弃,喇嘛也都回家放牧去了。大庙有些破烂不堪,基本上没有了院墙,冷冷清清,一片凄凉。大殿内的泥塑之类的佛像也残破不全,殿内两侧还矗立着几尊面目狰狞的塑像,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但殿内房梁和四壁上的彩画和雕刻等仍显示出它的气势和豪华,仿佛在提醒我们它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

记忆中,东面由前面耳房,东西厢房和后面的正殿组成,如果加上四围,总占地面积可能接近2千平米。我们来后,一方面搞基建,想利用东庙的东西厢房做宿舍,耳房作厨房,大殿当仓库。另一方面,队里买了一台胶轮拖拉机,在大庙的北边开荒种地——搞半农半牧嘛。我们男生分住在两个蒙古包里,女生则住进毛坯土房,还有部分人住进了村庄边上的一座欧式小别墅,木式的结构,带有小阁楼和地下室,它曾是队里某个牧主的私人住宅,后来我们也曾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为了搞定居,队上安排我们这些人先改建东庙。在几名老社员的带领下,我们在科尔伦河边脱坯。河边,特别是河沟里的泥土粘性还比较大,顺便取点干草掺在泥里也很方便。正像那位知青朋友描述的那样,这可是个重体力活,挖泥,和泥,然后将泥放在木模子内,压好成型,一块十几斤重的土坯就制作好了,次日将脱好的土坯按顺序立起来荫干,再用大车拉回东庙。用这些土坯和从院墙拆下来的青砖改造庙宇,将耳房和东西厢房的一些窗户堵上,再用泥巴抹平.记得那时抹墙这道工序我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想当年,正值年少,体力充沛,5斤重的青砖,一手一块,两手交替着左右开弓,扔上一丈来高的脚手架上毫不费力,搬砖时,码好了,一次用两手搬十几块甚至二十来块,大伙都是标着膀子干,谁也不甘落后。我们能干也能吃,半斤大的馒头一顿都得吃两三个。初到草原,对这里的饮食结构,由于是集体生活,基本上还能习惯,主要是没有什么蔬菜,唯一记住的就是西葫芦,放点羊肉炒着吃。比较开心的就是能够随时地吃到科尔伦河里盛产的大鲤鱼。上午去几个知青,拿上一张渔网,来到河边,选好适合撒网的地方,一网下去几条甚至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鲢鱼等就捞上来了。当地的社员也常到河边来钓鱼,他们可不是用鱼竿而是用一根细绳,前面拴上几个大大的鱼沟,用些肉干,蚂蚱,虫子之类的东西做鱼饵,绳子头上还栓着一个小铁锁或小秤砣之类的东西,然后两臂抡起来将前面栓有重物的钓钩远远地抛入河中心,在重力下,鱼沟深深地沉入河中,然后,绳子的另一头拴在一根插入岸边泥土中的小木棍上,上面还拴上一个小铃铛,鱼一旦咬钩,拉动绳索,铃铛就花楞花楞地响起来,告诉人们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钓着了.因为鲤鱼一般生活在深水中,而鲢鱼常常生活在水面或浅水层.这种方法就是为了钓那些生活在深水层中的鱼,当然主要是鲤鱼。克尔伦河的鲤鱼同达赉湖的鲤鱼一样,味道鲜美,颇有河蟹的味道.虽然草原的鱼类资源丰富味道鲜美,但是因为没有什么调料,又是大锅饭,所以再好也熬不出家乡菜的味道来,不过在草原能够吃上如此多的鱼,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也不免让我们喜出望外。

带领我们干活的队长是一个下方蒙族青年,名字叫张玉,据说对象还在老家--吉林省通辽。因为他年轻,说话还有些结巴,也不善言辞,是个老实孩子。所以,大家总是拿他寻开心,我们总是用"吉林、通辽、凤凰山"这几个词来逗他,而他却很认真,总是气哼哼地,不让我们说.

在东庙有几件事情,至今没有完全忘记。

一个是嘎尔弟.这是一个下方蒙族社员,是队里的车老板。因为我们这里人多,需要的物资和生活用品也多,队里总是派几辆大车不定期地给我们送东西.嘎尔弟,30几岁年纪,长得五大三粗.他们来了以后,几位车老板总是要去克尔伦河里洗澡。7月的一天,他们午饭后仍去河边洗澡,功夫不大,有人跑回来说嘎尔弟在河里与别人嬉戏时突然沉下去不见了.我们大家立即放下手里的活,急急地跑向河边.克尔伦河距我们驻地约有2-3里地,所以从事情发生到接到消息再到达出事地点,最少半个小时过去了.河面上什么都没有,我们十来个会水的同学都纷纷跳入水中,水性好的就扎个猛子到河底去摸,像我这样游泳技术一般的也就是游到河中间踩水蹬一蹬,希望能蹬到点什么.为了挽救阶级兄弟的生命,我们大家拼尽了全力,但还是一无所获。过了一天,嘎尔弟的尸体从克尔伦河入达赉湖的闸口附近漂上来了.蒙族兄弟,基本上都不会水,所以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嘎尔弟,事情过了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忘记.

在东庙的北边不远,我们开垦了一片荒草地,用胶轮拖拉机挂上铁犁翻地,很大的一片,也不知多少亩.一位叫加林太的老社员带着我们大家开始播种,它并不像农区那样耕地后要用爬犁靶平,再用播种机播种.而是每人胸前挂个绿军包,里面装满了种子.大家踩着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用犁翻过了的黄土沙地,他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跟着,学着他的样子,伸手从包里抓出种子,向脚下两旁和远处抛去——这就是播种啊!事后,也不将撒过种子的土地整平,也不浇灌——也无水浇灌,任其自生吧,这倒是招来了不少的鸟雀,整天的到这里来觅食。后来,我们再也没有管过它们,但还是长出了不少的稷子苗,秋后长到了一尺多高,再后来队里派了点人,用割草机(草地人叫它马申,只要是机器类的东西比如汽车,拖拉机甚至飞机等等也都叫马申,当然,在草原的蓝天上从没看到过飞机)收走了一些,作为了牲畜越冬用的饲料。

为了改建东庙,我们几十个人付出了巨大的劳动。队里派来了一位老木匠,还收了我们一位老高一的同学为徒弟,利用从庙里拆下的门板等改建门窗。我们还在西厢房靠着山墙用土坯垒起了一座高高的烟筒,好像是准备为以后屋内烧火炕取暖用的。领着我们干这活的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山西人,独身,家住在六村。他喜欢戴一副墨镜,头上顶着鸭舌帽,还镶着一口大金牙,嘴里总也不离开烟卷,拿烟的食指和中指被烟熏灼的焦黄,很像现在电视剧里饰演的黑社会老大。的确,他不是一个很规矩的人,还经常拿出一种很有香味据说加了大烟泡的烟卷让我们品尝。我们大家也不怎么拿他当回事,因为看他也不像是个能够干活的人。这天,近两丈高的烟囱马上就要砌好了,他说下来歇歇吧。我们大家刚刚从脚手架上下来,还没坐稳,就看这个靠墙立起的土烟囱还有脚手架,晃了一下,就轰然倒了下来,眼前泛起一片灰尘,它瞬间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大家都目瞪口呆,心跳不止,也都很庆幸,要是晚下来几分钟,我们还都在一丈多高的脚手架上,那要是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烟筒的坍塌,好像我们准备在东庙发展的计划也搁浅了。渐渐地人们被分批地调走去做别的劳动,有的被调往北边草场去打草,也有的同学被抽走去打旱獭。大约九月下旬,只留下了我和满洲里知青德江在东庙留守看家。我们在东庙的这一段时间,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生气,毕竟这座不大的定居点热闹了许多。我们和这里的邮递员、供销社的大姐还有附近林场的一些职工,混的都挺熟,我们还去林场参加过挖水渠的义务劳动。我有几张在东庙,也是唯一在草原留下的纪念照片,还是林场的一位青年工人给照的呢!——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能够留下一张照片是多么的不易,也是多么的珍贵。

我和德江守着空空的大庙,无事可做的那段时间显得格外漫长。深秋的夜晚,远处的山梁上常常传来阵阵的狼嚎,那声音拖着长腔,像小孩在哭,叫你的心情格外的烦躁和不安,狼嚎的声音也叫人听得瘆的慌,以致我们夜间常常睡得不安稳,生怕狼进到我们的房间来。

1969年10月下旬,队里派来了大车,将留在这里的物资,连着我和德江一同接回队部。建设新牧区,牧业学大寨,搞半农半牧,在东庙搞知青定居点,争取粮食自给的雄心壮志和宏伟蓝图就这样被放弃了。从此我离开了东庙,再也没回来过。一晃,40年过去了,也不知我曾经居住过的大庙还有没有?东庙如今变化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18 9:26:00 [只看该作者]

触景生情忆东庙,
当年插队受辛劳,
件件旧事难忘怀,
四十年来常忆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5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26 15:30:00 [只看该作者]

 

                                                                       西庙

说过了东庙,再说说西庙吧。

1970年元旦前夕,我们几个知青(具体有谁我已记不清了,好象有小窦和德江吧?)几个汉族社员在西庙打苇子。西庙坐落在克尔伦河畔,可能和东庙一样因为有座喇嘛庙而闻名,但我不记得看到过这个庙宇。它距东庙18里,距离西旗约40里,也在通往旗里和满洲里的交通要道上。由于水草肥美,大队在这里建立了定居点,有几个老社员和老知青在这种蔬菜,秋天收获的大白菜、大头菜、土豆等能够分给大家一些,这也是当年牧区学大寨的一点好处。西庙紧靠克尔伦河,周边是广阔的芦苇荡,到了冬天这里就成了人们聚集收割芦苇的好地方。因为来年接羔时,需要用大量的芦苇编织草帘来为刚刚出生的小羊羔们搭建避寒之所。

白天我们坐着马车带着镰刀到数里外的芦苇荡去割芦苇。宽阔的湖面结着厚厚的冰,冰面大约有3尺厚甚至还要多,四挂马的大车跑在上面一点也不必去顾虑是否会有塌漏下去的危险,偶尔还可以看到渔场的汽车在冰面上奔驰。最初的几天我们还坚持外出去割苇子,后来领我们干活的队长和几个汉人社员就说天太冷了,晚上没风了再出工吧。

到了晚上我们套上大车,一行十来个人,在月光的照射下来到芦苇荡,将别人白天割好、堆放好的芦苇装上车赶回宿营地,第二天早早的让车老板拉回数十里外的大队仓库。如此,我们白天就休息,晚上就出来装别人割好的芦苇,神不知、鬼不觉,直到够用为止。记得当时我曾经深感不安,也很困惑,因为那时年龄还小,又很幼稚,也很疑惑——毛主席就是让我们接受这样的再教育吗?偷窃别人的劳动果实令人感到羞耻,但社员老师却告诉我们,西庙是我们公社的地界,别的公社的跑到我们这里来割芦苇,是他们抢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再抢回来,没有什么不可以。

大约在西庙渡过了20多天。一天夜里大家被一阵浓烟呛醒,原来是火炕烧得太热了,将我身下铺的毡子烤着了,大家急忙起来用水将烟火浇灭。以后这个留有一个大大的圆洞的条毡一直伴随着我,直至我把它带回了天津。

1969年最末的一天,1231晚上,我们在西庙一间毛坯土屋里,大家躺在土炕上,静静的听着半导体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电波中还传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特大喜讯、传出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紧接着还播送了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玻璃罩里的演说”。我记得大概意思是,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就职演说,有一段内容大概是说到2000年美国将庆祝建国200周年等等。我们当时的评论是到了2000年,帝国主义将被世界革命人民所埋葬,共产主义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现在看来世界也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一词不怎么提了,取而代之的是霸权主义,美国仍很猖狂,仍在世界各地称王称霸,恐怖主义也火了起来,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又定位在了初级阶段。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可以说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电话、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已相当普及,汽车也已步入家庭。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听说牧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我常常想,若是晚生个二、三十年该有多好——我们可以充分的享受今天的快乐生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60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26 17:08:00 [只看该作者]

  “有时我常想,若是晚生个二、三十年多好——我们可以充分的享受今天的快乐生活”。其实那时候我们也常想,要是早生个二、三十年多好——我们会赶上战争年代,就会是中国的夏伯阳了。人还是要有梦才好,无论什么年龄。

 回到顶部
总数 20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