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 留在东哈力浅的知青岁月


  共有146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 留在东哈力浅的知青岁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原创] 留在东哈力浅的知青岁月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2:58:00 [只看该作者]

 

留在东哈力浅的知青岁月

 

 

1.支  边

   
    我于1968年10月在衢州二中高中毕业。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将“老三届”中学毕业生划归“知识青年”,将这些知识青年的毕业分配由“四个面向”统一为面向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衢县有国家下达的支边任务,我和郭庆保、王吉林同学毅然决定报名到内蒙古支边。1969年3月2日,中国军民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我们更加坚定了“屯垦戍边” 的决心。

    衢县革命委员会为我们颁发了批准书。批准书这样写道:“经研究,批准你光荣到内蒙古去安家落户。希望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参加反帝、反修斗争,加强国防,为建设边疆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县知青办为每位支边知青发了一条棉被,一件棉大衣,一套棉衣,都是军绿色的。

    支边,当时在衢县是一件大事,5月18日出发那天,欢送我们的群众从衢一中大门口一直排到火车站,我们这118名支边青年胸前戴着大红花,整齐地走在夹道欢送的人群中间,边走边高呼口号:“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欢送人群也不时高呼:“向支边青年学习!向支边青年致敬!”口号声此起彼伏。军乐队奏着国际歌和文革歌曲,当时的气氛热烈而庄严。不知为什么,我却有一种特别悲壮的感觉。但谁也没想到,当时迈出的这一步,竟改变了自已一生的生活道路。

    当天乘火车到达金华,金华专区各县和丽水专区的支边队伍在金华集结,我们被安排在金华卫校住宿。5月20日浙江支边知青专列正式由金华出发。行至杭州,站台上人山人海,红旗簇拥,锣鼓喧天,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和杭州市民到火车站送行。记得原衢县县委书记、时任浙江省某职的董炳宇也来到车站为衢县支边知青送行。列车到达嘉兴时,嘉兴专区支边知青登车。这时,这列载着1261名浙江支边知青的列车一声长啸,向北挺进,向北······

    我们的支边专列一路顺风,每到一个大城市,只要是白天或上半夜,都有欢送人群在车站迎送、慰问。5月24日,专列到达黑龙江省讷河县,我们结束了四天四夜硬座加盒饭的生活,改乘汽车,过了嫩江渡口,就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首府尼尔基镇,我们被安置在尼尔基中学过夜。

     衢县的支边知青全部被安排在离旗府尼尔基镇不到20华里的兴仁人民公社插队。5月27日,兴仁公社东升三队来了三挂胶皮轱辘大车,到尼尔基中学来接我们这17名到东哈力浅插队的知青。从尼尔基镇到东哈力浅是八公里的公路,马车上了公路就小跑了起来,对没坐过马车的我们来说,还挺新鲜。马车顺公路爬上一个大坡,车老板指着远处一个小村庄说“到了!那就是东哈力浅”。我们顺指望去,只见一山脚下,有一溜低矮的草房,灰土土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那是一个村庄。

    车到村口,我们下了车,排好队,郭庆保打着红旗走在前面,我们手拿毛主席语录,高呼口号:“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了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浙江衢县知青赴内蒙古莫旗支边批准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浙江衢县赴内蒙古莫旗支边知青胸牌(正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浙江衢县赴内蒙古莫旗支边知青全体合影。

 

 

 2. 接受再教育的地方
  

   东哈力浅村座落在大兴安岭南麓,莫力达瓦旗旗府尼尔基镇正西八公里处。周围是低矮的山丘和宽阔的草甸子(湿地)。往南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嫩江平原。由于地广人稀,丰厚的植被形成的腐殖质,使这里的土地黒得象要流油。甸子里的塔头墩子排列得密密麻麻,每个塔头墩子上都长着一蓬乌拉草。据说乌拉草是“东北三宝”之一,这里可谓遍地是“宝”。山上林木以柞树(当地人叫柏勒棵子)为主。在山丘和湿地之间是宽阔的草地。每年夏末秋初,山坡和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其中还有黄芩、黄芪、桔梗、芍药等十几种中药材。我们到东哈力浅时正是初夏,粉红色的映山红开得漫山遍野,大地正以无比的热情迎接我们这些远方来的青年。

   “哈力浅”达斡尔语是“聚居很多人的山口”的意思,东哈力浅在哈力浅东面,原称“老图窝棚”,清末民初时改称东哈力浅。东哈力浅有五、六十户人家,分为两个生产队,村子东半部分是我们三队,西半部分是四队。三队的农户全部是汉族,生产以农耕为主。生产队有三十来个常劳力,耕种着180垧地(2700亩)。有五、六十匹马,七、八十头牛,几百只绵羊,三挂胶皮轱辘大车。没有电,没有任何农机。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季短,主要生产玉米、谷子、高梁、黄豆、小麦、土豆等,除了交公粮,留足种子、饲料外,人均口粮350-400斤,工分分值1角以下。

    村里有一所初小,两间教室里塞满了破烂不堪的桌凳,几十个孩子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队长张志,一个五十多岁的半大老头,对我们挺和蔼。而社员们对我们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多高的热情,尽管我们拼命地高呼接受他们再教育的口号,似乎他们对毛主席赋于他们教育知识青年的重任,还没听说,或者不感兴趣。

    我们被安置在生产队队部。队部坐落在村子中间,村道南侧。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南边是露天牛圈,院子东边是一个可以容纳几十匹马的马厩。院子北边是一排五间坐北朝南的旧草房,第一间是生产队的豆腐房,第二间是队部,其实队部里除了两铺连炕席都没有的大炕外,什么都没有。另三间给我们住,西屋一铺南炕,住4名女生,东屋南北两铺炕,住13名男生。中间是外屋,三个锅台一口水缸。

    当地农民,不分男女老少,大多在自家房后解大小便,村里没有一个厕所。我们的房后就是村道,不能解大小便。我们这些知青解大小便的问题,是队干部们始料不及的。经我们要求,队长派人在社院南墙边挖个坑,用秫秸搭了一个六面透风的简易茅房,中间隔开,分成男女两间,这是东哈力浅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公共厕所。


卫星地图:东哈力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2:59:00 [只看该作者]

            3. 学  农  活


    很快安顿好了,也到了夏锄最忙的季节。这里是正宗的“北大荒”,除了屋地、火炕、锅台不长草以外,什么地方都长草。所以“接受再教育”的第一堂课就是到庄稼地锄草,当地人叫“铲地”。每天早晨扛把燕尾锄,腰上挂一个刮泥板,跟着打头的去铲地。铲地虽不是这里技术性最强的活,但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要铲得好,还要铲得快,才能跟上打头的。如果铲得慢了,中间根本没有歇气的时间。开始几天,我太过于小心,铲得很仔细,跟不上趟,得不到休息,手上还磨出了几个大泡。后来看一下别人铲过的垄,发现了自已存在的问题,于是灵活应变,便提高了速度。

 紧接着是麦收。麦收季节是当地最热的时候。队里为了集中人力抓紧抢收,决定在队里起伙,下地割麦子的社员一律在队里吃午饭。伙食不错,杀猪宰羊,酒肉管够。从来没割过麦子的我,本着颗粒归仓的精神,割得十分干净。人家“噌、噌、噌”都割到前头去了,把我甩得老远。后来有好心的社员看我总落后,就提醒我:“你看别人是怎么干的?”我一看,别人割过的垄里,还有不少麦穗,队里的妇女、小孩都跟在后面捡麦穗,我才明白,我干得费力不讨好。

  队里的农活,技术性较强的,如赶车、扶犁等不用我们干,其他什么活都要会干,从春天种地到铲地、割地、打场、等,都很快掌握了。
    莫旗是高纬度地区,夏天的白天特别长,每天干活都超过12小时,感觉人很疲惫。铲地、割地的时候,每逢工间歇气,我们也不管地上湿不湿,脏不脏,倒地就睡。每天吃完晚饭,也已10点多钟,没睡多久,天又亮了,被队长叫起来出工,始终处于一种睡眠不足的状态,我当时真想请几天假,狠狠地睡一觉。

 

 

 

              4. 知 青 生 活

   

    刚到农村不久,我们便开始轮流做饭,每人一天。我们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过去从未做过饭,这种大锅灶、苞米碴子都是从来没见过的,所以刚开始做饭时,不是夹生就是烧糊。第一年吃国家供应粮,从粮站买回来的苞米碴子及苞米面里有很多砂土和老鼠屎,而且霉得很厉害(我很奇怪,这种粮食,莫旗当地吃商品粮的干部群众是怎么吃的),不会沙米的我们,做出的饭不仅牙碜,而且霉味很大,根本没法吃。我们只会用苞米面做糊糊,每人盛上一大碗,不用嚼,直接往肚子里咽。没有菜吃,只能用盐水汤配饭。做一锅饭,顶多吃一半,就半锅半锅地倒掉,浪费很大,造成了口粮不够,有时就要饿肚子。记得有一天中午大家收工回来,一看锅里没有饭,就问值日的,怎么没做饭,他说没粮了,顿时就有人落下泪来。不但粮食不够吃,而且很少有肉吃,每人每月二两油,根本不够粘锅的,菜里哪有什么油水。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饭,没油水进肚,劳动大量消耗体力,体能入不敷出。第二年吃队里分的口粮,情况就好多了,只要有粮食,大家基本上可以吃饱。
    1970年夏,生产队在村东头紧挨着生产队的羊圈,为我们建了一座四间的平房。选址时我们就向队长提出来离羊圈太近,气味太难闻,但队长说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建房。其实莫旗农村是真正的“广阔的天地”,哪里不能建一座房子?不知道队长出于什么考虑。当地农村盖房子,大多是用“垡子”垒墙。因这一带甸子里的草长得十分茂盛,草根紧密地扎在土里,用垡锹挖出长方形比土坯略大布满草根的泥块,晒干后砌墙,当地人把这种土块叫“垡子”。用垡子砌墙盖房,省工省料,据说还“冬暖夏凉”(不过我们没有感觉出来)。

    房子建好后,仍是四名女生住一铺南炕的西屋,十三名男生住两间南北对面炕的东屋。但社员们很少到我们知青点来串门了,因为羊粪臭味实在让人受不了,尤其是夏天。而且不建厕所,我们房后被女生占领了,我们男生只要避开人,就在羊圈附近放包袱。

    当年秋天,我们为了储存过冬的蔬菜,就在我们知青点的男生宿舍,南北两铺炕中间的屋地上,挖了一个大地窖,大约有5米长,2米宽,2米深,窖顶用树枝和秫秸棚上,再盖上土,把整个一个男生宿舍的地面变成了蹦床了,人走上去忽悠忽悠的。
    
冬季气候寒冷,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40度。在井台上打水,水从柳罐里溅出来,落在地上时已变成冰球滚跑了。那样的环境条件,大家也就不太注意环境卫生了,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推开门就往外泼。门口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直径五米多、相对高度足有一米的冰包,出来进去的人都得小心翼翼,这在东哈力浅也算是一景了。对我们青年点不熟悉的人,到我们青年点来,经常会被摔得四脚朝天。由于房子大,门窗都是破的,冬天烧两顿饭,那点烟根本就热不了我们的炕,屋里屋外的温度差不多,咸菜缸放在里屋还被冻裂,北墙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象刷了一层白石灰似的。我夜里睡觉时下边铺一条狗皮褥子,一条棉褥子,盖两条厚棉被,然后把大衣棉衣全压上,戴上口罩和皮帽,还得把帽耳放下来,钻进被窝人也就动不了了。

    由于水土不服,生活、卫生条件差,极易得肠炎。1970年夏季的一天,我突然拉起了肚子,从早到晚蹲在苞米地里,站不起来。后有社员告诉我一个土办法,把桦树皮烧成灰,用水调成粥状,喝一大碗,可治拉肚。果然,一喝下去立即见效,但治标不治本,只止泻没有杀死病菌,急性肠炎变成了慢性肠炎,这个病一直陪我到现在。还有一次左手中指得了甲沟炎,整个胳膊都肿了起来。队里的羊倌刘海大叔得知,把我叫到他家,首先给我发炎的手指套了一个猪苦胆,刘海大叔的爱人用长针在炕缝、墙缝串了一串臭虫,大约有30多只,然后用手往我胳膊上抹,只见胳膊上一片一片臭虫血,抹完后叫我保留两天不要洗掉。两天后肿痛减轻,没几天就好了。

    劳动之余,我们最多的是想家,对前途的悲观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俗话说:“男愁唱,女愁哭,老太太发愁瞎嘟嘟”,我平时并不爱唱歌,但那段时间特别爱唱京剧《红灯记》,当然跟唱京剧不同,我是直着嗓子嚎,谈不上“唱”京剧。为了不影响大家,我会到野外或后山上放开嗓子猛嚎。而其他同学唱歌则是行家里手,他们会把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唱得很忧郁,声情并茂。不知是谁把《扬子江边》(现名《南京知青之歌》)引入青年点,立刻大家都会唱了。王吉林有一把二胡,拉得很好。我买了把秦琴,也没人教,有时间就弹一阵,着实污染空气,名副其实的“乱弹琴”。当时还没听说高校在下放知青中招收工农兵学员,可我觉得时间浪费得太可惜了,就利用业余时间复习我喜欢的立体几何和俄语课程。记得当时我的俄语课本找不到了,又没处买,就写信给我的同班同学,也是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姚庆云,向他求援。他接到我的信,很快就把俄语课本寄来了。  

 

 

                                   5. 养  猪

   

    由于初到农村时我们不会做饭,粮食浪费很严重,这时有社员建议我们养一头猪,用剩饭喂猪,可减少一些浪费。我们立即在院子里围了一个猪圈,买了一只小猪崽放进去养。
    因为我们轮流做饭,做饭的人兼喂猪,每天都是不同的人喂它,所以它很难和我们熟悉,很容易受惊,经常跳出猪圈,我们不得不满村子找它。不知谁出了一个主意,就象马套车戴夹板一样,给猪的脖子夹一副夹板子,绳子拴在夹板上,另一头拴在猪圈里,这样它就跑不掉了。于是这个提议立即被采用了,我们给猪粗粗的脖子上夹了一副夹板子,和马夹夹板子不同的是,猪的夹板子下边我们没有给它垫套包子,所以它很不舒服,更加疯狂,甚至会咬人。“猪上夹板子”农民们头回听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看“西洋景”,搞得这只猪根本平静不下来,整天在圈里闹。这样过了两个多月,终于有一天,这只猪挣脱了绳索,带着夹板跳出了猪圈,满村子乱跑。我们怕它晚上被狼吃掉,所以不管轮到谁做饭,都要到处去找猪。天天如此,大家也烦了起来。有一天队长说我们的猪吃了地里的庄稼,叫我们把猪关好。可它象野猪一样,我们根本管不住。
    入冬时,我们实在被这只猪搞得疲惫不堪,反正也快有百把斤重了,干脆杀了算了。我们请来杀猪师傅的那天,它又跑了。于是我们满村子追它,弄得村里鸡飞狗跳,根本抓不住它。后我们叫猎户用猎狗追,结果猪身上被狗咬得鲜血淋淋,它象疯了一样,和狗对咬起来。没办法,叫村里的民兵用枪打,才在一堵墙根被枪打死。看到这只陪伴我们半年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的猪倒在血泊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开膛时,杀猪师傅说:“猪腰子都掉下来了,被你们撵的。” 

    杀猪师傅把猪肉收拾好以后,一剖两半。因为天气已冷,肉坏不了,我们就把肉放在外屋。很长时间没吃到肉了,由于是自己养的猪,第一次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很高兴,感觉这头猪的肉分外香。没几天,就吃掉一半,还有一半,计划过年吃。

    东哈力浅的社员虽然很穷,但当地民风很好,住家户很少丢东西,所以社员家里即使没有人也不锁门,我们白天出工不关门,晚上睡觉也不插门,从来没丢过东西。可就在杀猪后不久的一天早上起来,发现剩下的那一半猪肉不见了。没看见地上有任何痕迹,被狗偷吃的可能基本不存在,那么就是被人偷去了。这猪肉一丢,把大家心疼够呛,好不容易有点肉,还舍不得多吃,结果被小偷偷走了。据分析,偷肉的人可能是外地的职业小偷,可见在当地,一个知青点,非年非节时杀猪,十里八乡的人都能知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3:00:00 [只看该作者]

             6. 牛 肉 包 子      


    我们青年点的十七位同学都是南方人或是在南方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到东哈力浅以后,由于水土不服,吃不惯粗粮,没有蔬菜吃,没有油水进肚,大家吃不饱饭,严重缺乏营养,加上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睡眠不足,同学们很快变瘦了,皮肤和头发的光泽没有了,整天感到浑身无力。于是想吃饱饭、改善伙食、增加营养的欲望,在每位同学的眼神里都可以看出来。

    当地野生动物很多,正在我琢磨怎样打猎用以改善伙食的时候,生产队里有一头牤子(公牛)和母牛交配时受了伤,生产队里牛多,队长也不太在乎这头牛,看看伤势好不了了,就打算将这头牛杀了。于是找到我们说:“你们想不想吃牛肉?要想吃,你们谁把那头受伤的花牤子杀了,大伙分肉吃。杀死就行,别的不用管,我另找人剥皮、开膛、分肉。”

    我一听,天上掉下馅饼来了,就自告奋勇:“我来杀。”

    队长看着我,满脸的问号:“你会杀牛?你杀过牛吗?”

   “我没杀过牛,但看见过杀牛,敢杀。”我说。

    队长看我说话不紧不慢,胸有成竹的样子,就说:“好,那就说定了,明天上午把牛给我杀死,我给你记俩工。”

    我在江西时,看见过赣南山区的农民杀牛,他们把牛头绳栓在一个牢固的木桩上,牛头绳留得尽量短,使牛头没有活动余地,挣扎的力量就小多了。然后用一把郎头,对准两根犄角中间的部位(据说那是牛的一个重要穴位),一锤下去,牛立刻晕倒在地,然后切开喉咙放血,没等它醒过来就死了。我就想用这种方法完成这次杀牛任务。当晚找来一把8磅大锤,一根结实的绳子和一块给牛蒙眼睛的破布。

    杀牛这天,青年点有四、五位同学没有出工,他们要帮我完成这一壮举。我们把这头牛拴好牛头绳,牵到生产队仓库后面。那里堆放着一大堆一抱来粗的原木。叫不上来这头牛是什么品种,长得特别高大,当地人管这种牛叫大架子牛。我们把牛头绳拴在下边的原木上,给牛蒙上眼睛,我撸起袖子,高举大锤,向下一用力,“咣噹”一声,打在牛犄角上,大锤差点从手中滑掉,一下没打中,再打第二下,“咚”,又打偏了,牛晃了一下脑袋,好象没什么反应。于是我甩开膀子,一连十来锤,旁边一同学看我下锤不准,就接过大锤,又一通乱锤,这牛还是不倒地,这时,有的同学开始怀疑我说的方法了,我也在心里嘀咕:“难道这内蒙的牛和南方的牛穴位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我又拿起大锤,照准目标,一锤下去,牛开始站不稳了,我一看,有门,又一锤,庞然大物轰然倒地,没有挣扎,没有吼叫。奉队长之命前来剥皮、开膛的李豆腐倌赶快用刀割开牛喉咙放血,一边干一边说:“这样杀牛好,牛不受罪。”

    下午,生产队分给我们的33斤牛肉拿回来了,怎么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吃过牛肉,但谁都不会做。我看了一下贴在墙上的值日表,明天轮到我做饭,不言而喻,任务落到我身上了。我摸了一下面口袋,还有点面粉,就决定明天蒸牛肉馅包子吃。当即称了一下,还有18斤面粉,留点干面,其余全和好发上。我们一到农村,青年点就定了一个规矩,粮站供应的每人每月1斤大米2斤面粉,平时谁都不能吃,留着给生病的同学做病号饭。若攒多了,偶而大家也改善一下伙食。
    第二天,从吃完早饭开始,我便忙了起来,先切牛肉、剁馅、和馅,然后把前一天发的面兑碱揉好,便揪剂子、擀皮,开始包。在家时看见过妈妈包包子,现在一边回想一边模仿,反正包子有肉不在褶,包得好看不好看不要紧,只要蒸熟了,面皮里能吃出肉馅就行了。因为要求不高,所以干得顺风顺水。却逢那天下雨,同学们都没出工,有的帮我挑水,有的帮我烧火。我们没有蒸笼,只有一个簾子,只能一锅一锅地蒸。第一锅蒸出来后,先吃到的同学大喊了一声:“哎呀,真好吃!”于是东西两屋的同学们夺门而出,一锅包子被一抢而空。我尝了一个,的确好吃,成功了!赶快蒸第二锅。就这样,蒸一锅吃一锅,吃完再等下一锅,这顿饭从中午吃起,吃了一下午。33斤牛肉,18斤面粉,蒸了大约近200只包子,被吃得一个不剩不说,几个女生还没吃饱。

 

 

                    7. 受   伤

 

    1970年夏,生产队为我们建房。建房第一天,先挖地基后立柱。柱子立起后,每根柱子用两根木杆斜撑住,以防歪倒。然后上梁。梁安好后,紧接着上檩子。那天,看到生产队为我们建房,我们很高兴,所以累活、危险活我们都抢着干。安檩子时,我爬上大梁,骑在上面,用绳子将檩子拉上来,由于没有根基的柱子承受不了这种向一边的重力,开始向一边倾斜,下边的人大喊:“快用劲撑住,不要让柱子倒了!”几个人用力扶着柱子,但柱子重心比较高,还在继续倾斜。这时骑在大梁上的我非常清楚,如果柱子倒下,大梁十有八、九会砸到我身上,后果不堪设想。眼看下边的人撑不住了,我立刻往下跳,没想到撑杆的头插在裤腿里,裤腿被钩住,人便大头朝下往下掉。在掉向地面的一刹那,为了保护头部,我正要双手向下撑地,但已来不及了,左肘已先落地。身体其他部位倒未伤着,只是左肘十分疼痛,不一会儿便肿了起来。这时,不知谁说向阳村有一位老太太看骨伤科很好,郭庆保立即到生产队牵来一匹马,陪我到向阳去治伤。赶到向阳,那位老太太正在吃晚饭,摸了一下我的胳膊,说肿得太历害,看不了,叫我赶快到旗医院去看。我们又从向阳赶到尼尔基镇,在旗医院经医生诊断是软组织受伤,给开了一点藏红花。从医院出来,已过半夜,连晚饭都没吃的我们,饿得肚子咕咕叫,可偌大一个尼尔基镇,所有的饭店和商店都关板了,我们只好饿着肚子赶回青年点,到家时,东北方向已是鱼肚白了。

    伤愈后,左肘关节变形,干重活时,不能承受和右臂一样大的力量。而每次看到变了形的左肘,就想起了郭庆保深更半夜饿着肚子陪着我去就医的情景。 

 

 

                8. 打   狼

 

    狼是一种当地人都不陌生的动物,它对人们饲养家畜影响很大,是一很令人讨厌的公害。由于我们知青点紧挨着生产队的羊圈,所以在夜里经常听到狼叫声(尽管如此,我们睡觉从来不关门)。有一天早晨起来,看见羊圈里被狼咬死很多羊,地上全是鲜血、羊毛、内脏等,惨不忍睹,令人对狼越发憎恨。

    197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在村口遇见羊倌刘海大叔,他说有一只狼钻进了羊群,怎么赶都不肯出来,直到羊群快进村了,这只狼才从羊群里出来,进了后山,估计会翻过后山,往西哈力浅方向去。我听说后当即决定打死这只狼,立刻回屋拿了一件棉衣,一把镰刀,往村西跑。出了村子,在离村子百把米的一个山沟口,蹲在一丛树后,两眼紧盯着后山,等这只狼从后山下来。一边等,一边想,怎样用镰刀砍狼,或怎样用棉衣包狼的头。

    等了一个多小时,天渐渐黒下来,这时突然听见对面山上草丛“唰唰”作响,这响声很快朝我蹲的地方冲下来。我一想,狼来了,拿起镰刀站起来,正准备冲过去,但借着月光发现好像从山上一前一后跑下来两只狼,这下可糟了,赶快跑! 哪成想天黑路不平,没跑几步就被石头拌倒了,我来不及爬起来,手里攥着镰刀,心想,这两只狼肯定是冲我而来,跑是跑不了了,只有拼了。便抬头往后看狼追上来没有,“啊---”黒暗中只见一只狍子在离我不到十米的地方呼啸而过,一只狼紧随其后,两只绿眼一闪即逝。不到一分钟,西边的山坡上传来了狍子的哀叫声。本来是来打狼的,结果被吓坏了,想想可能还会有狼来,就赶快爬起来往回跑,一边跑,一边回头往后看。跑到村口,才发现棉衣没拿回来。

 

 

 

                  9. 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如玉盘,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自古以来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1970年是我到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东哈力浅插队的第二年.当头遍地铲完,我又被队长安排“看青”,大概是因为队长认为我这个人老实听话,所以队里安排责任心强而又得罪人的活,我是首选。每天拎把镰刀在地里转悠。东哈力浅民风甚好,偷鸡摸狗的事不多,即使淘气的小孩子祸祸庄稼,也尽量避开我的视线。

    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内蒙古支边已一年多了,同学们想念亲人,想念家乡的情绪与日俱增。临近中秋节,这种思乡情绪越发浓重,唱一些伤感歌曲,如《杨子江畔》、俄罗斯民歌《小路》、《三套车》等,以表心情,青年点沉浸在悲凉的气氛里,没有一点要过节的迹象。我自小在外读书,习惯了离开父母,但也感到无助、迷茫、凄凉。

    中秋节那天,生产队不出工,我还照常看青,整个上午都在地里转悠。下午,我叫上吉林同学和我一起到向阳去买月饼。乌尔科公社向阳大队在东哈力浅东北方向不到两公里,中间隔一条莫旗到阿荣旗的公路。向阳村子很大,有四个生产队,有一个小卖部,卖些油盐酱醋、饼干糖果之类,我买了一斤月饼(四只),就赶紧往回走。那时我们知青都是罗锅上山---前(钱)紧。

    走到我们生产队种苞米的东南地,我们便放慢了脚步,每人手拿两只月饼,我走在前边,左胳肢窝夹着镰刀,慢慢地吃了起来,一边漫不经心四下巡视。田埂两边的苞米地这头望不到那头,硕大的苞米穗被风吹得不停地向我们点头,红色的苞米胡子点缀得已经发黄的青纱帐充满了生气。“看样子今年收成应该比去年好,工分分值应该比去年高吧”,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闲聊。

    正在这时,突然听见苞米地里“唰唰”作响,顿时两只狍子一前一后从苞米地里飞也似地冲了出来,就在我前面不到两米的距离横冲过去,吓了我一大跳。我还没缓过神来,两只狍子已经冲进了另一块苞米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吉林说:“真悬,你差点让狍子撞着”。我却后悔没扑上去抱住狍子,只是手上拿着月饼,胳肢窝里夹着镰刀,脑子还没反应过来,狍子已经跑远了。

    后悔不已,边说边走。中秋节吃不着狍子肉,还叫狍子吓一跳,心里直埋怨自己反应太慢。

   “干脆咱们烧苞米吃吧”,刚吃完月饼,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在地边捡了堆干草碎柴之类(在苞米地烧苞米不能用湿草,烧湿草冒浓烟等于给队长报信),挑嫩苞米掰了十来穗,把柴草点着,把苞米穗(带皮)竖着靠在火堆上,风很小,火不够旺,我就把上衣脱下来,面对前襟,两只胳膊再穿到两个袖筒里,用衣服兜风,把风引向火堆,火旺了起来。翻动两次,不一会便闻到苞米香味了,我们拣熟的先吃,尽管天天顿顿吃大碴子饭,但还是觉得烧苞米挺香。

    我和我们点里的吉林、庆保都是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子女,从小就在一起生活、读书,一起报名支边,来到东哈力浅插队,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和读书生活。我和吉林一边啃着苞米,一边回忆难忘的过去,不知不觉吃完了苞米。等从美好的回忆回到现实中来,已是半下晌了,熄灭残火,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土,我望着弥散在屯子上空的绺绺炊烟:

   “八月十五啦”。

   “嗯”,吉林的心情也不太好。

   “到处流浪……噢,到处流浪,命运伴我奔向远方……噢,阿巴拉洪”……

    我们边走边唱,《拉兹之歌》飘荡在东哈力浅八月十五的上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3:01:00 [只看该作者]

              10. 药 野 鸡
    
    东哈力浅周围的地形地貌兼具丘陵、草原特征,是一些小型动物繁衍生存最理想的地方,兔子、狍子、野鸡、沙鸡、狐狸、狼等动物非常多,尤其是野鸡、沙鸡都是成群出来觅食,人在田边地头行走,经常会被突然从身边草丛、庄稼地里飞出来的野鸡吓一跳。一到冬天,村子周围,庄稼地里和山边树丛里布满了野鸡、兔子脚印。若在山上行走,经常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动物骨头和皮毛等,社员们说这是被狼吃剩下的狍子骨头。

    莫旗土产公司收购野生动物,记得一对完好的野鸡(一公一母)的收购价是两元五角,一只狐狸或一张狐狸皮三十元。当地农村有些兼职猎户,他们除了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还利用农闲时间打猎,收入不菲,这些人家里的生活自然要比其他社员好一些。东哈力浅有一C姓猎户,有一支铁砂铳,养了两只细狗。他经常在生产队收工后扛上枪,带上狗,到村外转悠,个把小时就回来,从来不会空手而归,最少是打只兔子野鸡什么的,是村里的一号炮手。据别的社员说,他一年里要用小牛车往土产公司送好几次野货;他的那两只猎狗,就值800元钱。800元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生产队的饲养员老孔头,冬天时头上戴一顶狼皮帽子,是他拿一把牛角刀和狼搏斗,把狼打死,做了一顶狼皮帽子,村里的小青年和我们知青,都非常敬佩老孔头。

    东哈力浅的知青生活非常艰苦,不是缺粮就是没柴,繁重的体力劳动使我们的体力入不敷出,长此下去,怎么坚持接受再教育?知青们填饱肚子、改善生活、增加营养的愿望十分迫切。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猎户们的打猎成果启发了我,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到东哈力浅的第二个冬天,开始想办法向大自然要食物。没有猎枪,没有猎狗,“打”猎是行不通的,有人向我建议:用毒药药野鸡。
    我花五元钱买了一块金鸡纳霜(约鸽子蛋大小),找了一些颗粒比较大的新鲜玉米粒,自己做毒饵。首先用小刀把玉米脐抠下来,再用磨得锋利的抠耳勺把玉米粒里的淀粉从玉米脐的洞里抠出来,留下一个空壳,用金鸡纳霜把洞填满,再用玉米脐把洞口堵上,外表基本看不出缝隙来。这样,一个小时大概可以搞四、五粒,我利用休息时间搞了一个星期,将近有七、八十粒,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待用。

    药野鸡必须要选大雪过后,野地里一片雪白,野鸡在农田、树丛附近寻找植物果实,这时它们就很容易看到裸露在黑土地上的玉米粒。在一场大雪后的第二天傍晚,我和村里一个叫王二小的十多岁的男孩扛上大扫帚和铁锹,带上毒饵,在东哈力浅村东边离村子一华里左右的地方,选了一块野鸡脚印特别多的种过黄豆的地,用大扫帚、铁锹把地上的雪清掉,露出黑土,大约有二十多平方米。把塞满毒药的玉米粒肚脐朝下,光面朝上,均匀地放在黑土地上。当时虽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但我们两个人都累得直冒汗,估摸着若有野鸡群飞过来的话,能放倒一大片。

    当晚我连瞌睡都没了,琢磨着野鸡肉怎么个烧法?是不是挑一部分外观好的卖给土产公司?过几天再搞一次,下药的地点选在哪里等等,十分兴奋。第二天上午,叫上二小,拿了两条麻袋,一根扁担,(准备用来装运野鸡),赶到现场。到现场一看,两个人都傻眼了:地上一只野鸡都没有!满地都是野鸡脚印,所有的毒饵都被吃光。我和二小象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点精神了,又奇怪又气恼。我们找遍了方圆百米之内的垅沟、草丛,没看到一只野鸡,经过现场勘查我们分析:现场除了我们的脚印以外,没有别人的脚印,排除了野鸡被别人拿走的可能。毒饵肯定是被野鸡吃了,野鸡吃了毒饵当即没有死,离开了现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我买的金鸡纳霜是假的或过期的。二、药性发作慢。由于制作毒饵时,用玉米脐子将放毒药的洞眼堵上,在地里被严寒冻硬,野鸡吃进去,一下溶化、吸收不了,当时没有被毒死,都飞跑了。

    我和二小灰溜溜地回到村里,不敢声张。但社员和知青们还是知道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在社员和知青中传为笑谈。



                           
                11. 偷 柴

  1971年春节过后,天气仍然很冷,我们储备的柴火快烧没了,同学们都很着急,没有柴烧,冬天是过不去的。大家一商量,决定去偷柴,为了生存,我们只能不顾一切了。兔子不吃窝边草,自己队山上的树不让砍,就在其他队的山上打主意。听说前兴山山上的树挺多,离家不远,是偷柴的首选目标。于是我们做了周密的安排,在社员家借了两把大板斧,选了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生产队套了一辆车,由郭庆保赶车,青年点在家的人全部出动,进山偷柴。

    出了屯子,我们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向前兴山方向前进,当时已值初春,虽然满地白雪,但已开始刮南风。爬上前兴山的南山,看到前兴山村里灯火点点,远远传来狗叫声。果然他们山上的树比我们东哈力浅山上的树要高大,长得密。由于天气寒冷,树已冻脆,只要用斧背一打或用脚一踹,比胳膊粗的柞树就在树根部断下来,根本不用斧刃砍。我们正干得欢,忽听到山下前兴山村呼声大作,狗叫声、马蹄声响作一片,可能我们被他们发现了。不一会,他们的社员从山下冲上来,还有一部分社员骑马从侧、后面包抄过来。我们一看快被包围了,立即叫女生们和郭庆保赶车先跑。好在只装了半车柴,郭庆保赶着马车顺着山沟向下冲,很快回到青年点。山上的我们,被他们的包围圈压缩得越来越集中,这时王吉林发现对面十多米处的树丛后闪出一个人,快速向他走来。王吉林是近视眼,眼镜上结了一层薄冰,没看清来人是谁,就走近那人,说:“你磨蹭啥呢,还不快跑!”对方说:“你跑不了了!”王一听不是我们的人,调头就跑,可已来不及了,包围圈越缩越小,最后,几十个社员手拿洋叉、猎枪、刀斧把我们7个人围在山头上。我们7个人一字排开,手里横握大斧,站在直径8、9米的包围圈中。(事后才知道,几个女生根本没撤,只是隐藏得好,没有被发现,被隔离在包围圈外面)。

    首先,他们要缴我们的械,叫我们把手里的大斧丢在地上,我们不丢。叫我们到他们队上去,我们不去。就这样,杀气腾腾地对峙了半个多小时。但毕竟我们是偷柴,最后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偷他们山上的柴,若再偷,拿我是问。就这样,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放开包围圈,我们一个不少地回到了青年点。一次安排周密的偷柴行动,就这样失败了。第二天,前兴山的队长到我们队反映情况,原来昨晚他们正在队里学习黑龙江省(莫力达瓦旗从1969年7月起曾一度归黑龙江省管辖)革委会关于封山育林的文件,研究制定制止乱砍滥伐的办法,结果让我们撞在了刀口上,怪不得他们的行动那么迅速有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个锅里抡勺的亲密战友。

 

             12.  做  酱  

   

    莫力达瓦旗是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一年之中有半年要穿棉衣,从早到晚穿单衫的日子只有个把月。农作物生长季很短,一年之中也只有夏末到秋能吃到新鲜蔬菜,冬天可以吃到储存的大白菜、萝卜、土豆、大葱等,而整个春夏两季主要靠酸菜、咸菜、大酱、粉条佐饭,所以在当地人的家门口,一口酱缸是少不了的。

1971年春天,储存在地窖里的蔬菜已经所剩无几了,一缸酸菜已吃光,咸菜也告急,还有几个月才能接上新鲜蔬菜,怎么办?总不能天天用盐水配饭吧,于是,我们决定做豆瓣酱。

    做酱比醃酸菜、醃咸菜都难,我们请本队车老板陈景发做指导。陈景发待人忠厚,我们知青称他老陈大哥,有事求他,只要他能办到的,都会答应。年令大概比我大五、六岁,但却是远近闻名的大力士,人称“陈大力”。他不但力气大,还有一身骑马的好功夫,不管什么马,只要他陈景发的手能摸到,没有骑不上去的。

做酱那天,我给陈景发当下手,首先是煮黄豆,把洗干净的黄豆倒进大锅里,加够水后,大火猛烧,黄豆煮得越烂越好。怕把水烧干,续了好几次水,大约煮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听到他说“别烧了,再闷一会儿就行了,”我才把怕烧过头的担心放下。这时陈景发捋胳膊卷袖子,用锅铲在锅里捣了起来,因为黄豆煮得虽烂,豆瓣还是整个的,要把大部分豆瓣捣碎才行。锅上热气腾腾,他一边捣一边擦汗,我怕汗珠掉进锅里,就说:“你一边擦汗去,我来捣。”接过锅铲耍了起来。

    豆瓣捣烂,接下来是做酱块子。陈景发用手在锅里挖出一团豆瓣,在桌子上摔了起来。最后把那团豆瓣摔成1尺长、半尺宽、半尺高的酱块子。于是我又学他,做起了酱块子。摔着摔着我突然想起来,人说某某是“酱块子脑袋”,现在才明白,意思可能是说某某人的脑袋长得有棱有角,近似长方体形状。做好酱块子,码在男生宿舍南炕的炕头上,让它受热发酵,这第一道工序就算完成了。

两个月后,干裂的酱块子里长了绿毛,弄得男宿舍的味道越来越不好闻。这时可以做酱了,于是同学们把早已准备好的那只大水缸洗了个干净,根据陈景发的要求,摆在屋外光照好的地方,把弄碎的酱块子放进缸里,加上盐(黄豆、水、盐的比例现已忘记),把烧开的水倒进去,这第二道工序很简单,很快就完成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捣酱,就是反复地用酱耙子在酱缸里捣,使干硬的酱块子溶化,和盐、水溶和。所谓酱耙子,就是用一块巴掌大的木板,垂直安一个把子,以便手握着木把,在酱缸里上下捣。只要同学们有时间,谁都会去捣几下。为了让缸里的酱接受更多的太阳光热,晴天要把酱缸上的盖子拿掉,用纱布把缸口蒙严实,不能让苍蝇进去。下雨天要盖好缸盖,不能让雨水进去。可是这一来二去,就给苍蝇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当陈景发宣布“你们的酱可以吃了”的时候,酱缸里的蛆已有一公分长了,这时,陈景发已是黔驴技穷,对付酱缸里的蛆,他没有办法,尽管他是大力士。

    更让我上火的是,我们知青点没有围墙,从门前路过的人,谁都可以“参观”我们的大酱。有一天一社员揭开缸盖,看到里面的蛆,大叫:“你们老浙真能整,你们这是做酱还是养蛆啊?”这时陈景发正好在我们屋里,马上顶上一句:“东北人谁身上不长虱子,谁家酱缸没有蛆?”看蛆在酱缸里一拱一拱地蠕动,的确让人恶心。怎样才能消灭这些蛆呢,我搜肠刮肚地想办法,最后想出一个每个人都知道该这么做的“好办法”:吃酱的时候,用筷子把蛆挑出来。轮到谁做饭了,到酱缸里舀出一碗酱,粗枝大叶地挑一挑,倒在锅里烧一下,于是,一碗喷香的炸酱上桌了。

    没多长时间,一缸酱就吃光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3:04:00 [只看该作者]

13. 放  夜  马

 我们到农村后,大家都对骑马感兴趣,包括女生。虽然生产队的马很多,但骑马的机会并不多。1970年春的一个傍晚,碰上放散马的小马倌骑马从我身边走过,我说让我骑一下,他就下来让我骑。没成想他骑的这匹老马很瘦,脊梁骨上破了老大一块皮,我一骑上去,压得它的伤口很痛,于是它拼命奔跑,一边跑一边左右摇摆,想把我甩下来。我用力拉嚼子,它不听指挥,我双腿紧紧的夹住它的肚子,抓紧马鬃,任它折腾。这匹老马很聪明,看甩不掉我,就朝生产队的院墙冲过去。这堵墙有一人来高,从里往外斜立着很多干树枝。这马想贴着墙跑,用墙刮我的腿,用树枝扫我的上身,把我整下来。我一看太危险了,赶紧向前伏下上身,将靠墙这边的左腿向前,放在马的前腿边,才没被刮下来。这时它已经急疯了(其实是破了皮的地方很疼),我怕它又出别的什么花招,就从飞速奔跑的马背上往下跳。这时正好生产队收工,一挂坐满社员和知青的马车进村,车上的人看我从飞驰的马背上跳下来,都惊呼起来。我后背着地,摔在村道上,肚子疼得半天爬不起来。真是不打不相识,打那以后,我觉得马很聪明,更喜欢马了。

    当地人都说,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每到夏天,生产队都要把所有的马在天黑前赶到草地上吃青草,天亮时赶回来,由饲养员给干活的马喂精料。1971年夏初,得知快到放夜马的时候了,我便向队长提出要放夜马,队长说:“放夜马是个苦差,你行了啊?”我说没问题。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晚上,队长突然通知我:“今天开始放夜马。”我望着风雨交加的旷野,有点犹豫,但又一想,是不是队长试探我?决不能打退堂鼓!于是二话没说,穿上雨衣,拿上手电,打开马圈门,把马都赶了出去,然后翻身上马,冲进了雨夜。

    放夜马的确是个苦差事,虽然不像干重体力活那么累,但夜里得不到一点休息。马有夜眼,人看不见的东西它能看见,而且嗅觉很灵敏,附近什么地方有庄稼,它都知道,稍一不注意,就溜到庄稼地里吃庄稼,要是被庄稼地的主人抓住了偷吃庄稼的马,第二天就会来索赔,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让狼祸害小马驹。所以左围右堵,骑在马上下不来。天快亮的时候,要把跑散了的马集中起来赶回村。山坡上长着不少一人多高的柞树,树上满是露水,这时骑马在树间穿行,穿在身上的棉衣棉裤就会被露水打湿,虽然是夏天,仍觉得瓦凉瓦凉的。回到家把棉衣棉裤拧一拧,放在外头晒干,晚上再穿。有一次因身上的棉裤太湿了,双腿膝关节凉得失去了知觉,把马赶进马圈后,从马背上跳下来,一下没站住,摔倒在地上。下面是一首我放夜马时胡诌的马背诗:

寒月照孤影,

风送马嘶声,

村外古道荒,

天涯深处冷。

    生产队没有马鞍,只好用一张破羊皮对折一下,垫在脊梁骨凸出的马背上,所以没几天,我的尾椎骨就磨破了皮,内裤粘在破了皮的地方,很痛。社员王继忠得知后,就把我拉到无人处,悄悄告诉我:“把鼻涕抹在破了皮的地方,很快就能好。”王继忠比我小一岁,平时我们玩得很好,估计他不会骗我,但绝不能把那么脏的东西抹在发了炎的皮肉上,我没按他说的去做。第二天他问我抹了没有,我怕驳他的面子,就说抹了,结果把他笑得差点背过气去。我看他笑成那样,才知道他是调理我,我也哈哈大笑,他说:“你真傻,”我说:“你更傻。”

    后来我和四队的马倌孙长福(当地社员),把马合在一起放,我们每天都会赶着马群在牧场会合。孙长福比我小四、五岁,倒像大哥哥关心小弟弟那样关心我和他一起放马学到不少放马的知识,不必老骑在马上。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们就用缰绳把马绊上,然后把备马用的羊皮、麻袋铺在地上,躺在上面聊天、讲故事。有时我们会在公路、草地上赛马,他们队的队长有一嗜好,经常会淘换来新马,只要一有新马,孙长福就要试骑,和我进行比赛,然后对马进行点评。我常骑的马一匹叫红偏胯,一匹叫黑大个,没一次赢过他。我放夜马时骑马还不是很熟练,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有一次夜里11点多钟,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一场大雨就要来临,我骑马回青年点拿雨衣,拼命催马,骑得很快,快到村子时,不知是谁在路中间堆了一大堆树枝,马因为跑得太快了,被那堆树枝吓了一跳,猛一停下,把我从马背上越过马头摔在前面那堆树枝上,做了一个鞍马前滚翻,一点没摔痛。有时饿了,我们就骑马到道班,偷几根黄瓜吃。我们还骑马到西哈力浅的西瓜地偷瓜吃。有一天夜晚我背了一个五节的大电筒,骑黑大个到西哈力浅的瓜地去偷瓜,快到瓜窝棚门口时,突然从瓜窝棚里出来一个人,把我的坐骑吓一跳,它猛一回头,尥蹶子就跑,把我摔下来,一屁股坐在电筒头上,把电筒头压扁了,疼得我半天站不起来。瓜没偷吃到,还损失了一个手电筒。有时看瓜人对马倌来偷瓜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还会摘几个瓜放在瓜棚门口,让我们拿去吃。所以那个夏天,吃了很多瓜,孙长福也成了我在农村最要好的朋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我们村里的女知青。


                          
                    
                 14. 雨 夜 钟 声

     
    1971年夏秋之交,阴雨连绵,我们知青点的平房刚盖了一年,就漏得很厉害,黄泥浆整天滴个不停,开始我们用脸盆、饭碗来接,后来漏得厉害了,脸盆、饭碗根本接不过来,我们只好把行李卷起来,用雨布盖上。夜里披着雨布坐在行李卷上打盹儿。因为抹房顶是个技术性较强的活,一般人抹不好,所以我们向队长反映过多次,请求队里给我们放几天假,并派一位会抹房顶的社员指导我们维修,队长总是说队里农活太紧没时间,往后一拖再拖。

    一天夜里,狂风暴雨,漏得屋地上全是水,我想,应该叫队长知道我们是怎么过夜的,就把想法对王吉林说了。在后半夜二、三点钟,我冒着风雨,敲响了生产队的钟。“噹、噹、噹······”社员们在熟睡中被急促的钟声惊醒,都跑过来问出了什么事。我一边敲钟一边大声喊:“青年点的房子快倒了!”社员们听说,立即冒雨赶到青年点,进门一看,同学们都披着雨布,坐在行李卷上,屋顶“滴滴答答”不停地往下滴着黄泥浆,屋地一块干地方都没有。我最后进屋,社员们看我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嘴唇发紫,浑身直打哆嗦,他们寂静无声。最后,是会计詹万富和老苏二哥打破了沉寂,说:“漏得太厉害了,帮学生们整整吧,要不咋过日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听到社员朋友说到“要不咋过日子”,我的眼泪顿时涌了出来。

    第二天雨过天晴,队长派了几个社员帮我们抹房顶。事后,就这件事,队长和社员们在我面前一字未提,可见,他们对我的这一举动,是有看法的,这使我内疚了很久很久,真后悔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感觉很对不起社员们。

                  

                 15. 结 束 语  
    
    在农村期间,看到国家征兵,我们提出应征参军,被告知上级有规定,不征下放知青;看到村里民兵训练,我们提出参加民兵,被告知下放知青不能参加民兵。这种对支边知青政治上的歧视,使我们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逐步凉了下来,对前途感到迷茫并十分担忧。而就在艰苦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承受能力的时候,生产队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1969年一个工分8分钱,1970年一个工分1角2分钱,1971年一个工分1角4分钱;1970年生产队接了高压电,社员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生产队还购置了电动磨米机;1971年生产队购置了一台东方红-75拖拉机,向农业机械化迈出了第一步。所有这些,都有我们的参与,我们为东哈力浅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1972年我因招工离开了东哈力浅。走的那天早晨,到生产队的马厩,向曾经陪伴过我的马群告别,向我的坐骑告别。离开村子时,脚步十分沉重,一步一回头,看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看着那些陪我走完这段知青岁月的同学,看着生活了三年的知青点和挥洒过汗水的黒土地,一股难言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哽咽了,我舍不得走。我把高中毕业后最宝贵的三年青春时光付给了东哈力浅,我的人生一段属于东哈力浅。但是,又不得不走,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

    四十年过去了,我依旧风雨无阻地走在人生之路上,但留在东哈力浅的那段知青岁月,却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3:44:00 [只看该作者]

莫旗知青朋友:欢迎您的到来!谢谢您带来的好文章!咱们每一位知青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都经历了酸甜苦辣、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开心.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聆听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11 积分:80598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8/5/15 8: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4:19: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莫旗知青的好文章!拜读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14:33:00 [只看该作者]

莫力达瓦好风光,
知青磨砺岁月长,
艰难困苦都经过,
如今回忆永不忘。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4 23:04:00 [只看该作者]

艰苦的生活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都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知青生活。谢谢楼主的好文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散淡闲人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83 积分:260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7/24 14:5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5 16:22:00 [只看该作者]



酸甜苦辣

 回到顶部
总数 101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