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男儿有泪不轻弹[为插队40年纪念日而作]


  共有45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男儿有泪不轻弹[为插队40年纪念日而作]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男儿有泪不轻弹[为插队40年纪念日而作]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22:03:00 [只看该作者]

               

      1968年的下半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学校的两派“红卫兵”,互相斗的也没劲了。在“工宣队”和“亲人解放军”的帮助下,实现了大联合。成立了校“革委会”。

      按道理,我们是67届初中毕业生。正常的情况下,那年都应该上高中了。由于“文革”兴起,一切的生活规律都被打乱了。工人不好好做工,农民不好好种地,学生更是连课都不上了。人民群众都抱着一个信念:“跟着xxx干革命”,“誓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课也上不了,书也没得可读。学校里几个“牛鬼蛇神”,有的被解放,结合进了革委会。[这位干部最后担任了副市长。]剩下的“死老虎”,斗着也没劲。所以同学们,当初的革命热情锐减。大家整天无所事事,到了学校也是无事可干,聊聊闲篇,打篮球,踢足球。要不就是结伙,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隔着一条河]瞎转悠。大学里,也是乱糟糟的,一排排的苇席搭成的长廊,贴满了大字报。广播喇叭里不断的播送着:“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最高指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红卫兵”小将,威风八面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11月初的一天,我有事,没去学校。下午,一名同学到家中找我,和我商量:“河北围场县‘知青安置办’的人,上午到学校,做了报告,介绍了那儿的情况。说那儿是鱼米之乡。号召同学们到那儿插队落户。”同学问我:“要不咱们一块去那儿插队?”我当时没答应他。

       晚上,我拿出了初中的地理课本,找到了河北省地图。一看:围场坐落在河北省东北部,看地形地貌,肯定是山区,紧挨着内蒙古。这能是鱼米之乡吗?到底去不去那?真是犹豫。

       第二天到了学校。校门口贴了一行大标语:“到农村去,到围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校革委会告诉同学们:“市革委指示,67届毕业生,全部到农村和边疆插队落户,工矿企业一个不分。”[不知道是真的吗?反正我们学校,没有留在城市的。]而我们学校,被市里定为试点,要求68年底前,必须动员一批同学,到围场插队。消息传来,同学们一片哗然,部分“红五类”的学生,反映强烈:我们根正苗红,运动中也没站错队,紧跟xxx干革命。现在已经是“全国山河一片红”了,怎么到把我们,轰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这不是…….?[请当事人自己回忆,当时的真正想法。最好在网上讨论一下。]不去,坚决不去!而大部分出身不好的同学,却是另一种心态:“伟大的领袖太英明了,我们终于可以和“红五类”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了。”文革几年来,这是“狗崽子”们唯一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现在想起来,心里阵阵作痛。

      我的父母,生了7个儿女,五男二女。我正好在中间,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哥,1958年,相应号召,主动报名去了农村,在那成了家。二哥1962年就参加了工作。文革前,父亲的工资有100多元。母亲没有工作。而我的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所以日子老是过的紧紧巴巴的。要命的是:那个年头,我家的亲戚特别多,还都是农村的。每次放学回家,见一个陌生人坐在屋里,母亲告诉我:“这是表叔[哥,舅,婶......]”,我的心里就一阵别扭——又得过几天苦日子了。父亲因患肺结核,经常咳血。医院给开了长期休息的病假条,他也舍不得歇班。[歇病假,只给70元工资,家里日子更没法过了。]我的姐姐,在16中上的初中,毕业成绩考得很好。完全可以继续留在学校,上高中。没想到在填报志愿时,父亲给姐姐做工作:“你的下面,还有4个弟弟妹妹,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我看你就别上高中了。最好上个‘半工半读’的学校,一来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二来可以早参加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姐姐在小学时就是中队长,上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她的志愿就是,靠上大学,给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如今听到父亲这么一说,想到家中的现实情况,想到父亲拖着带病的身体,还要辛勤的工作。没有办法,只得听从父亲的安排。姐姐含着泪,在志愿表的“第一志愿”栏填上:“化工学校”。眼泪不由自主地,滴了下来,洇湿了志愿表。[没想到,因祸得福——躲过了上山下乡。]

      文革兴起,父亲被戴了高帽,关进了牛棚。工资每月只给40元。虽然爷爷奶奶都已去世,二哥把大部分工资交给父母,可家里的日子真是太艰难了。几年来,我在家里一直吃闲饭。这回终于可以为父母分点忧了。我决定:去围场插队,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轻家中的负担。

      主意已定,我先作母亲的工作:“妈妈,我要到围场去插队......”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不知道围场在什么地方。[连我也是刚知道的]问我:“那儿离天津远吗?”我告诉母亲:“不远,没出河北省那......”母亲平静的说:“你要想去,就去吧......”母亲的工作作通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就是担心,妈妈难过。]我的父亲,知道了我去围场插队的决心之后,只是安慰我:“走吧,早晚也得走......”[爸爸知道外面的形势,自己的儿女是在劫难逃啊。]

      转天我到学校报了名。1968年11月21日,我和同学一起退了天津市的户口。[我俩并列班里第二名。第一名是,哲文同学。]凡是下乡的同学,都发了一件蓝色的棉上衣,补助了一套被褥[需要自己做]一天我从学校回家,一进屋,看到妈妈正在给我做棉被。只见妈妈一边絮着棉花,一边轻轻的抽泣,颗颗泪珠滴落在棉絮上。[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插队落户。这一去,不知还能不能回来。作母亲的能不心疼吗?]我的眼圈一红,鼻子酸酸地,没敢惊动母亲,退到门外,呆了好久,才进屋。父亲找了一块旧帆布,裁了裁,亲自蹬缝纫机,给我做了个垫肩。又把棉衣的领子,绷了一块狗皮。[抄家时,藏在煤桶里,侥幸留了下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离津的日子终于到了。1968年12月11日,[星期三]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天津站。父亲为了送我,特意换了一个班。我的二哥和大弟弟,也来到了车站。“知青专列”停在二道。站台上人山人海,走的人和送行的人,心情都特别悲痛。[我是没看到笑的。不知朋友们见到有笑的吗?]广播喇叭里不停的播送着“语录歌”。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革命歌曲。我们学校的100多名同学主要集中在6车厢,隔壁的7车厢是女x中的同学。好多女同学左臂上还戴着“‘中学红代会’红卫兵”的袖章。孰不知,金色的学生时代,即将伴随着‘知青专列’车轮的转动,一去就不复返了。一名女同学,泪流满面,抱着前来送行的“军宣队”员,泣不成声的说着什么。那个解放军战士,眼圈也是红红的,大声地安慰着姑娘。xx班的德祥同学,虽然和前来送行的同学说着话,可是他的两眼一直盯着,进站口的方向。好像在等什么人。催命的开车铃响了,大部分同学都上了车,德祥同学,稍在了最后。突然从进站口,跑进了一个青年,嘴里大声喊着:“老德!.......”[德祥的乳名]德祥正要上车,听到呼喊,急忙回头,一看是哥哥,满头大汗的赶到车站。一声撕心裂肺“哥哥!......”震撼了周围所有的人。哥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二遍铃声和汽笛的长鸣,一同响起,离别的时刻到了。哥哥从怀中,掏出一个网兜,里面装着4个青苹果,掖到德祥的怀里。嘱咐他:“到哪来信,过年回家。”

      广播喇叭传来“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列车徐徐开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父亲和我的兄弟们,都十分平静地向我挥挥手,默默地祝福着我。从我决定要去围场之后,除了看见妈妈流泪,我掉过泪。直到列车开动,我的眼圈也没红过。[其实我的泪窝子特别浅。]个中原因,我想朋友们能够理解吧。[我可不是冷血动物]

     列车越开越快,同学们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突然7号车厢传来歌声:“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一会“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声,又灌进我们的耳中。来而不往非礼也。明达同学自报奋勇,一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唱得临近车厢没了声音。哲文同学的“羊倌的歌”唱得大家鼓起掌来。树根同学的“穿林海,跨雪原.......”一声“嘎调”,真的是“气冲霄汉”。两边车厢的同学纷纷挤到我们这:“再来一个要不要?”“要!要!要!”欢乐的气氛,冲淡了离别的痛苦。

     过了密云,两边的山,离铁路越来越近。兴隆车站,甩在了列车的身后。窗外的山上,已经覆盖了皑皑白雪。车厢里欢快的气氛,好像和车外的空气一样,突然凝固住了。同学们谁也不说话,大家都盯着窗外的景色,各自想着心事。[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

      下午4点,到了承德市。出了车站,带队领导指挥大家排队。长长的队伍,走在路上,引起了市民好奇的目光。穿过一座长桥,我们来到一座学校。领队说,男同学,今晚就在这休息。女同学,到前边的旅馆休息。找好屋子后,自由活动,6点半开饭。一进教室,没有桌椅,只有厚厚的稻草,铺在地上,一些棉被,扔在上面。大家放下了包,纷纷跑出了学校。看看承德市,是什么样的。天黑之后,同学们都回到了驻地。从大家脸上的表情来看,承德市,给大家第一印象是失望的。“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这是当时承德市面貌的真实写照。

      晚上,大家和衣躺在稻草上,谁也不说话。看到承德市都这么落后,那么几百里地之外的围场,岂不更加荒凉。黑灯之后,一点睡意有没有。唉声叹气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同学,用被蒙着头,轻声地抽泣着,武生同学挤到跟前,劝着他:“想家了?别哭了.......”越劝,哭声越大。一会,连劝的人一块也哭了起来。带的好多人,一起哭出声来。男人的哭声,更加凄惨。我想:哭,又有什么用那?回是回不去了…….。

      14日的早晨,我们坐上了大卡车,穿过了欢送的人群,驶出了承德市,一路向北,向北。一路上,山越来越白,天越来越冷。正像主席诗词所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下午到了围场县城。我和10名同学,被分到了棋盘山公社,小上大队。卡车把我们送到公社,已经是4点多钟了。大队王秘书,领着3队,5队的小队长,早就在公社等着我们。队里派了两挂马车,拉我们的行李。王秘书讲:“坐马车,绕道,到大队得25里地,如果要翻山,15里地就到了。”大家一听:“翻山......”[新鲜]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下到第二座山的半山腰时,看到一队红红的火把在晃动,隐约传来口号声:“欢迎知识青年.......”,原来是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山迎接我们来了。大家十分激动,赶紧掏出“红宝书”喊着:“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跑下山去。

      到了大队部。一看屋里摆着两桌酒席,大队书记,队长,民兵连长,迎上前来。稍事寒暄,落座吃饭。[折腾一天,早就饿了]饭后,分队。我和4名同学一组,[我是组长]分到了5小队。

      又走了几里地,到了小队。来到一个大院,好多乡亲早就等在那里。男男女女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一会拉行李的马车,也赶了回来。小队长告诉我们:“你们的房子,开春才能盖,暂时先住在小队部吧。”卸下了行李,乡亲们也都散去。进了屋,打开被褥,几个人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离开天津,一直没睡囫囵觉]

      第二天,一阵母猪的哼哼声,把大家吵醒了。我听到外屋传来拉风箱的声音。赶紧起来,到了外屋一看:一个60多岁的老头,正在烧火做饭。[队里派的冯大爷,给我们做饭。]我看到灶上的大锅,直径得有一米。[这么大锅,干什么用啊?]冯大爷,熬好了小米稀饭,盛在一个盆里,端进了屋。还没刷锅那。一个40多岁的男人,提了一桶泔水,倒进了锅里,又舀了几瓢米糠。点火熬起了猪食。看的大伙目瞪口呆。这粥喝的真不是滋味。吃完早饭,无事可干。[冬闲]树根同学提议:按岁数,蔺哥们。他数牛,当了大哥。3个数虎的,我生日最小,排了老四。老五是数兔的。

      冯大爷虽然出过山沟,见过世面。[国民党兵,随傅作义起义后,被遣散。又回到山沟。]可他做的饭实在是不好吃。尤其是蒸的豆包,酸不汲汲,难以下咽。[刚去。半年后,饿得我们眼发蓝。见到豆包,恨不得喊:“爹”]

      一天下午,冯大爷又蒸了一锅豆包。笑呵呵的端给我们吃。老五拿起豆包咬了一口。“噗”的一口,吐在了地上。跑到屋外,把豆包扔在了泔水桶里。冯大爷看在眼里,满是皱纹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解的看着我们。好像受到极大的污辱。我的“左”劲上来了。追到屋外对老五说:“你不爱吃,就别吃,怎么能扔在桶里那?!”老五梗着脖子跟我说:“你管得着吗!我就扔!”我的犟劲直冲胸膛,气愤地说:“你这样就不行......!”话不投机,我俩动起手来。那哥仨一看,打起来了,赶紧劝架。老五吃了亏,进了屋里,拿起菜刀,跑了出来。老大和老三,马上把他抱住了。老二把我推进了屋里。老五在屋外,哭着喊:“老四,你出来!”我在屋里也是气得不得了。想冲出屋外,和他理论。可是老二挡在门口,就是不叫我出去。突然老二眼圈一红,哭了起来。我一愣,急忙问他:“你怎么哭了?”他哭着跟我说:“咱们五个人,到这山沟插队落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也可能要在这呆一辈子。离家这么远,咱们不就得互相照顾吗。刚来几天,就打架,以后该怎么办啊?”一番话刺痛了我;老五最小,我们得照顾他啊。怎么能和他动手那?我真浑啊。我推开了二哥,跑到五弟跟前,哭着对他说:“兄弟,哥哥对不起你,你要委屈,就打哥哥一顿吧......”五弟愣愣的看着我,扔下了手里的菜刀,抱住我放声大哭。我也紧紧地抱着他嚎啕大哭。那哥仨也陪着我们一块掉泪。这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从此之后,我们五人,就像亲兄弟一样。同甘苦,共患难。一同度过了人生那段最坎坷的岁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快乐老头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0 积分:264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3 13:2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23:19:00 [只看该作者]

      渐渐远去的列车,
      慢慢停息的哭声;
      车窗外初冬的景色,
      生产队陌生的面孔,
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感人。
      兄弟五人结拜,
      发誓同苦共甘;
      不想一个豆包,
      险些动粗发难;
      多亏老二出头,
      言语化解动干;
      看来男儿泪水,
      该弹还得快弹。

好文章!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4:07:00 [只看该作者]

从此之后,我们五人,就像亲兄弟一样。同甘苦,共患难。一同度过了人生那段最坎坷的岁月。
很想知道现在哥儿五个的情况。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王保国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7 积分:2764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0/23 12:1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4:46:00 [只看该作者]

近日,丰宁县成立了知青展览馆.希望你有机会再来河北.当年我是在唐山丰润县下乡的.目前,河北知青纪念活动开展的不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5:40:00 [只看该作者]

家中人口实在多,
无奈只得寻着落,
转卖插队很茫然,
幸亏团结哥五个。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6:23:00 [只看该作者]

每看一次楼主的文章,不听话的泪水总要流淌一次,唉!过去了几十年,想起来还是那么心酸,只恨时光为什么这么快,转眼就是几十年,是啊,人生又有几个几十年呢?感叹!悲哀!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离离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85 积分:16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0/25 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9:57:00 [只看该作者]

  四十年前的往事楼主记得真真切切,真是刻骨铭心!文章生动,感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回复:(真情年代)从此之后,我们五人,就像亲兄弟一...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3 10:09: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回复:(槐乡)每看一次楼主的文章,不听话的泪水总要...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3 10:17:00 [只看该作者]

      中间就是小白兔,被选调,我们送他去公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2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3 10:2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梧桐树在2008-12-13 10:09:29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左起:老二,老大,老三,老四。1968年12月10日,学校留影。{老五是到承德之后,才分的我们组。}


 回到顶部
总数 64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