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天然大冰箱”
春节临近,自家采买加上单位分发的各类节日食品一股脑地涌进家门。一时间,生肉、熟食、海鲜、菜蔬已把整台冰箱塞得严严实实,后到的冷冻年货找不到容身之处,“汗津津”(外包装遇热返霜,沁出细密的水珠)的蜷缩在厅堂厨房角落里等待“泊位”。偏巧今年又遭遇罕见的暖冬,背阴北向的阳台也难以起到往年冬季暂存过节食品的作用,愁得家庭主妇紧锁眉头,叫苦不迭。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冰箱刚刚进入咱中国大城市“寻常百姓家”,买台一百多立升的冰箱,冷藏冷冻室用起来绰绰有余;此后随着时光推移,家用冰箱升级换代,175立升、220立升,虽一再扩容,却始终赶不上人民生活的改善步伐了。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下力大抓“菜篮子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副食品极大丰富,市场供应保障充足。特别是逢年过节,令人倍感冰箱的容积太小了,不够使了。真羡慕那些“有超前意识”的家庭,果断添置了冰柜,夏存冰糕冷食,冬储过节食品,关键时刻不犯愁。可我深受“有钱不买半年闲”的消费理念影响和“居住空间有限”的担忧(其实真怪!居住面积已达到人均二、三十平方米了,还感觉住房狭窄),寻思了好几年,一直难下“投资建设家用小冷库”的决心。此时,忽然间怀念起插队内蒙时用过的“天然大冰箱”了。
您可知道我讲的“天然大冰箱”是什么?说来让您见笑。
所谓“天然大冰箱”,一是指当地农家院落里其貌不扬、被当地人称之为“绷绷”(谐音,不知道该字如何写) 的小仓房。这种小仓房主体是柳条编成、用牛粪抹得密不透风的圆囤子,上扣一个“斗笠”状的尖顶。它既能隔热保低温,又有防日晒、防雨雪、防食物风干的明显作用。每逢年关将近,当地农村家家户户提前包出一大批白面或荞麦面的饺子,蒸出一锅一锅粘豆包,放到室外速冻,直到生饺子熟豆包个个冻得“钢钢的”,掉在地上“掷地有声”,然后收集起来,装进干净的布袋子里,扎紧袋口放入小仓房。春节期间,这类土造的速冻方便食品可以随吃随取,蒸煮自便。小仓房“天然大冰箱”很好使,用它储藏食物,不必担忧其受热变质,也不怕虫蛀鼠磕。
再有一种“天然大冰箱”更简易,那就是利用当地严寒气候,把井水直接泼在食品上,冻出厚厚的可以制冷降温的冰坨铠甲。关外严寒的冬季,室外温度一般可达零下二、三十度,“滴水成冰”的说法,毫不夸张。数九寒天,你若是一不留神触摸了冰冷的铁器(铁质的门把手、铁桶提梁、汲水井的铁压把等等),准保粘下手巴掌一层皮。上学时读《三国》,曾读过古人冬季打仗泼水筑冰墙坚守城池拒强敌的故事,那时将信将疑;插队时节,亲身参加了冬季抢修坍塌的牛圈猪圈的劳动,才深切感到严冬里坚冰的固着力和凝聚力赛得上钢筋水泥。按照常理,天寒地冻泥水不和,散沙浮土更没有粘合力,但令人惊讶的是,浇水结冰之后,散落塌垮的垒圈用的树桩树根竟被冰坨子凝固成为一个整体,盘根错节,固若金汤。除非大地回春,冰消雪融,此前,你丝毫不必担心这种冰冻圈墙围栏牲畜的屏障作用。过大年,当地农牧民杀了猪,就借鉴这种办法,泼水造出“天然大冰箱”冻肉保鲜。具体做法是,先在院子里、窗根下清出一块适当场地,泼水冻出一层“冰托”,然后把褪净毛开了膛的“白条猪”撂在冰托之上,一桶桶清水泼下去,不多时,一座晶莹剔透的“天然大冰箱”就诞生了。这种“天然大冰箱”透明(隔冰观望,贮藏的食物一目了然)、省钱(不用花一文钱买,也没卖的)、节能(不用一度电)、环保(保证无氟),还具有“三防功效”:防尘,防腐,防盗。任他蟊贼、野狗、馋猫垂涎三尺,抓耳挠腮,无处下嘴,无可奈何。只有一条缺点,自家人取食猪肉也忒费劲,要抡镐刨冰,斧锯交加,才能打开“天然大冰箱”拿到肉。
可惜,这种“天然大冰箱”深受气候条件和地域性的严格制约,在冬季室外温度相对较高的关内难以“造”出来。更何况,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今年春节前,我国大范围气候反常,连长春的冰雕都出现融化迹象,需要返工铲磨;而我们这里,白天室外温度总在零上10度上下徘徊,结不出天然冰,别指望能有“天然大冰箱”可用。家里冰箱爆满,室外难以储存,生鲜年货源源而来,寻思来寻思去,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分送亲友,美食共享;二是抓紧烹制吃掉,也别拘泥什么年俗老例,非等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圆饭聚餐了,何妨从现在起就开吃,“甩开腮帮子”,调动肠和胃的积极性,或“零敲碎皮糖”,各个击破;或打歼灭战,大快朵颐可劲儿“造”(吃),把年“嚼格”(东北方言,就是“食品”)提前装进肚子里慢慢消化,总比撂坏了糟践了造成损失浪费让人心疼好得多。您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