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奥地利之行
——谷雨的感受
(注:谷雨是小五的姐姐、大灰兔的妹妹。小麦是谷雨的女儿)
小麦作为公派的对外交流生,从奥地利回来了。
当天早晨,我在家属院儿门口等她,近一年时间没见面,心里多少有些急切和盼望。心想,见到她时要不要哭?或者她一下就抱住我,我们都哭?久别重逢嘛。
结果,她下了出租,只顾着拿行李,和接她的爸说话,倒也看见我了……我等着……就是没有上述的场面。我只好很没意思的走过去,拍了她一下:“回来了?”她“嗯”一声,就这样。
看着这个成熟、时尚的女孩儿,不知说什么好,见她穿领口很低的衣服,坦坦荡荡,我迟疑着拣平和的话问:“这衣服,领口,不大?”她坚定从容地说:“不大,我们那儿都这样穿!”“这还不大?”更不容置疑:“我都18了,还管!”(小麦在奥地利刚过了18岁生日)
我想,我们吵架的日子开始了。
这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成熟、自信、自负——桀骜不驯。
小麦在奥地利的生活、学习、经历,通过信件、照片、更多的是频繁的电子邮件我已经了解很多。但回来后从她滔滔不绝的叙述和我无休止的询问中,让我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了她在奥地利的情况:她的变化、她的学校、她的朋友、特别是她的接待家庭,从而改变了我以前的许多看法和观念。
一、快乐温馨的家庭生活
以下文字中所提到的家庭成员,均是奥地利接待家庭的。
小麦此次出国,最满意的,就是她所选择的国家和她的接待家庭。她的出国梦里从未出现过大国大城市,她向往的就是欧洲的小国小村镇。所以,奥地利,施瓦曹(家所在的小村),正是她的理想所在。整个奥地利就是一个“大花园”,施瓦曹便是花园中安静的一隅。点缀在树木花丛中的小屋,是她的家,夜里静的只剩下虫子的叫声,是她唯一的不习惯。
家里有妈妈、哥哥,姥姥,姐姐就住在附近。在小麦还没有赴奥但已确定了接待家庭的时候,就接到了妈妈(尼卡)的邮件,说家里正在粉刷房间,问小麦喜欢自己的房间刷什么颜色,小麦选择了米色。我心里一股暖流,知道从那时起,尼卡妈妈就把小麦当自己人了,住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应该放心了。后来,小麦发来了图片,果然,米色的小房间里一片温暖,干净的一尘不染。斜顶的建筑,充满异国情调;挂着同是米色窗帘的小木窗,映着婆娑树影;还有小衣柜小音响,精美的巧克力和漂亮的花儿就摆在小桌上……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福啊!闺女!
尼卡妈妈一家热情友善,家里亲情融融,她们都是开朗活泼、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的人,也喜欢这样性格的人,小麦正是这种性格,真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当初,妈妈和哥哥就是从一大堆各国交流生的资料里一眼选中小麦的,所以全家人都很爱她。平时妈妈和哥哥工作很忙,小麦也要上学,但只要家人都在,气氛总是热烈的。哥是个活宝,吃饭的时候,总是说些气人的话,把妈妈和小麦“气”的哈哈大笑。例:小麦送妈妈一盒四个景德镇的小瓷器,那活宝说“放老年痴呆症的药正好”。其实这样的“坏”男孩更讨人喜欢,餐桌上总是快乐的。在家里,小麦就是妈妈的小孩子,有天夜里她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疑似“午夜凶铃”,小麦惊吓得跑到了妈妈的床上,后来才知道那是同学的电话出了故障;还有一次,妈妈已经睡了,小麦在楼上发出可怕的叫声,妈妈赶紧上来,嗨,就是一只蜘蛛,妈妈当即拿下;做了错事的小麦向妈妈道歉的时候涕泪横流;小麦病了姥姥熬了鸡汤端上楼;哥更是没把她当外人,小麦要上卫生间,“想都别想!”哥一个箭步抢在前面……
我问小麦,你妈妈是严肃认真型还是和蔼可亲型呢,小麦笑笑说,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我说,那么完美吗?在尼卡妈妈家里,小麦被叫做“苏茜”“小老鼠”或者“苏茜小老鼠”,就像我叫小麦“妮子”“孽障”一样。小麦在奥地利,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甚至比在自己家还自在。
这里,不可忽略了家里的另外几个成员:那就是一只名叫“吉娜”的狗和它的对头们——五只猫:“辛巴”“爱丽丝”“基迪”等等,小麦从小喜欢动物,见到这哥几个,高兴疯了,在她发过来的照片中,总会有猫狗的身影。可以想见,家里有这么几位能闹的,会制造出多少乱子和多少乐子!小麦住在这里,最初的思乡情结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她发过来的邮件一向是“我在这里每天都很快乐!家庭好、学校好、朋友好、心情好、身体好,一切都好”。后来在给我的回信里她这样写到“妈妈,我也挺想你们(嗯,好像不太真实,我还是想同学们更多)”。
小麦,到了奥地利,正像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中外文化习俗观念的异同
尼卡妈妈是个小学老师,她教英语、地理、历史、体育,有时还代物理、数学,因为奥地利的学校学生少,所以每个老师都要教好多门课程,妈妈真是很忙很累,但她说喜欢这样的生活。早晨,妈妈坐在花园的长椅上,听听小鸟,喝杯咖啡,沐浴在新鲜空气里,欧洲人与生俱来的优雅浪漫尽显其中。让我惊讶的是小麦说她妈妈跟我一样,只要在家就闲不住。家人每天洗澡每天换衣服,而且洗好的衣服都必须要熨,仅这一项,妈妈就要经常熨大山样的一堆衣服,还要做饭打扫卫生,而小麦和哥,除了打扫自己房间,基本上什么都不做。我觉得不妥,让小麦帮妈妈做事,她却说,我虽然不做什么,但妈妈熨衣服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和妈妈聊天,妈妈很喜欢。她说:“我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要长期做下去”。我有同感,在家做饭时,如果有个人在旁边打个杂陪个话,感觉确实很好。有个词叫“柏拉图式婚姻”,这个就叫“柏拉图式帮忙”吧。在我心中,一直都以为发达国家的人都特别会享受,“花园长椅咖啡”才是她们的生活,没想到尼卡妈妈也像劳动人民一样勤劳能干,人家发达国家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穷人?继续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吧,谷雨同志。要是也想来点浪漫,可以,端杯茶,踱到阳台,低头吟一句“夜来风雨声”he he ……我也种了花呢。
有一件更令我吃惊的事。小麦的哥有一个朋友,一个个子很高的男青年,有2米多吧,被叫作“塔”。哥和“塔”从小就认识,两人都曾经是妈妈的学生。“塔”经常来找哥,他们关系很好,不知为什么,妈妈就认为他俩可能是同性恋。她甚至都这样想过:这个2米高的人以后就是我的儿媳妇了。后来妈妈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无辜的“塔”立即声明:“就算你儿子是同性恋,我可不是啊!”小麦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都快笑死了,还说只要提起这事,全家人都大笑不止。我反复问小麦:妈妈真是那样想的?小麦肯定地回答:就是那样想的。
这么伟大的母亲,让人瞠目结舍!
不知道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不疯掉也神经了,但肯定不会笑!
有一次和小麦在网上聊天,她说要去整理明天在班里演讲的材料,我问是否每个学生都要讲,她说不是,因为她上课时睡觉了,老师便罚她在班里演讲。好奇怪哦?国外的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这个演讲要用德语,内容是介绍中国。那时刚到奥地利不久,小麦的英语没问题,德语还不行,所以小麦要好好准备。演讲,也是每一个AFS交流生都要做的事情。小麦在出国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当看到有关中国的美丽图片时,教室里安静极了,演讲的时间也延长了很多。过后,同学们又问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让小麦觉得当一个AFS的交流生的确很荣幸。但是同学们也会问到让人尴尬的问题,如:中国人吃猫狗吗?小麦很无奈,只好照实说:有很少人吃,但我不吃。凡遇到类似问题,小麦都坚持诚实,虚伪遮掩,只会更让人瞧不起。
奥地利的学校,上午上课,下午,除了需要在学校练习声乐、乐器、体育等项目的学生,其余学生就可以放学了,而且没有作业。奥地利的宗教节日非常多,学校三天两头放假,学生们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这让中国学生感觉不可思议,小麦感慨万端,说在国外除了高兴就是快乐。双休日的晚上,如果她在家待着,妈妈会觉得奇怪,会问怎么不出去玩?在她们看来,晚上出去玩,玩到半夜很正常,不出去才不正常。人需要朋友,要去社交场合,要有自己的生活,连姥姥都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她时常出去参加活动,比如“合唱团”什么的。小麦有时玩的太晚就在同学家住下,有时凌晨才回家。她说,这要是在国内,简直不敢想,早就挨家长的扁了!小麦说的没错。
三、小麦回国了
7月,小麦要回来了,临行前我问她:“想回来吗?”“不知道”,我心里清楚,“不知道”就是“不想”。难怪,在那么好的地方待过,想回来才怪。
当初我们支持她出去,原因很简单,就是看不下去她在“水深火热”中的挣扎,继续下去,小孩就毁了。让她在最好的年华到她梦想去的地方,走走看看,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相信,在奥地利的经历,会影响小麦的一生,至少,在这一年里她是快乐的。
利用这次出国的机会,小麦还顺便去了德国和法国,我们满足了她所有的要求,她是心怀感激的,感谢的话不知说了多少。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全新的孩子回来,更希望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她们班的一个女同学,说大学毕业要去非洲,做义工或者就留在那里,这令小麦十分佩服和羡慕,我知道这也正是她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就现在中国的情况,这样的理想太不现实了。
小麦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她的学业。
不过,小麦毕竟是从国外回来的,国外的开放式教育理念,人性化管理,对学生的创造性高度重视等等,都给她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开学没几天,她就把在国外的经历和见闻整理出来,做成图文并茂的幻灯。她找到老师要求在班里做一次演讲,老师当即同意,并非常欣赏。结果,在2个班做了演讲,效果非常好。看欧洲大陆优美的风光,听小麦身临其境的讲述,同学们对欧洲对奥地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出国当交流生也十分赞赏,老师则惊喜的说:“小麦你英语这么好呀”。另外几个和小麦同时从国外回来的学生,也要求来听她演讲,都说小麦同学的英语太棒了,而且,又有一个班邀请她去演讲了。现在,小麦的班里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同学演讲,用英语,这是班主任老师倡议的。
我们的小麦从奥地利回来了,是一个成熟、自信、独立、张扬的小麦。她的确成长了,人生的目标就在她心里。现在,我只想对她说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小麦仍须努力!”
谷雨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