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欢 庆
第四十六节
青云把手中的铁锹顺手斜放到宿舍门后藏好。他很喜欢自己这把铁锹。这不仅是由于它自从自己进校以来一直使用着它,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被自己使出来了。“君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青云把古语中的“工”字改成了“君”字,也算是一种活学活用吧。
匆匆擦了一把手,他旁若无人地一跃跳上了自己的铺位。从枕头下面抽出昨天没写完的那份诗稿,略微沉吟了一下,又习惯地从被头处摸出了自己那根最喜爱的钢笔,一边歪着头、嘴里悄悄嘀咕着,一边双手旋开了笔帽,两腿一盘,又一欠身再从褥子下面抽出一块大垫板来,往腿上一放,就着尚为明亮的光线,埋头唰唰写了起来。
他是学校宣传小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各种文艺类稿件的文字工作。这个小伙子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对各类文艺作品情有独钟。下乡后,农场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景象,给了他极大的创作源泉;来校后的沸腾生活,更让他深深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使他感觉到自己常常是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一首百行左右的小诗,往往用不了一刻的功夫就能写出来了。学校的有关负责同志看中了他的这份特长,于是给了他这个一分钱不多拿,一点时间都不特别安排,而且往往要搭出自己许多功夫的“美差”。别人对此都不以为意,他却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这不,为了迎接春节佳节的到来,他已经熬了整整四个晚上了,到现在还没有忙出个头绪来呢。他是在写一首以知识青年为主题的《北国颂》,目标是“盖过郭小川”那首脍炙人口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不一会儿,他的好友达来回来了。达来不爱写什么东西,却对朋友的爱好十分支持。青云写起东西来往往连饭都会忘了去吃,达来就默不做声地为他买了送过来。这时,他见到好友再次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于是微微一笑,默默地取过散堆在窗台上还没有洗过的青云的饭盆,再找出自己的饭盒,到食堂打饭去了。
天津知青小谷,是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小伙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跑着去拉来了乌盟知青莎仁、包头知青宇良和锡盟知青玉环等几个文艺爱好者。能歌善舞的杨如珍当然也是少不了的一个。
几个人早就在秘密策划着一场大型文艺联欢活动了。为了把大家都拉进这个欢乐的行列,小谷不辞辛劳地到处托人,终于找到了《长征组歌》的全套词谱油印本;为了不让复杂词谱中出现印制错误,他又连着熬了几个通宵,亲自工工整整地刻印出了全本词谱,又一一印出并装订成册。今天,他拉了这几位文艺骨干一起到自己宿舍里去看这些成果,并同大家一道商量起下一步如何组织安排大家开始习练的事来。
几乎一半左右的学员都被动员起来了。小谷亲任指挥,并为每一首歌曲选择了他认为最适当的领唱人,然后和学校与班里说好,利用每天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坚持教大家学唱组歌的各个曲子。有时候,学校活动一忙,教歌的活动就得自动让位,甚至有时候一让就可能一个礼拜过去了;要是没有小谷那种锲而不舍地重新招呼组织,这场演出非半途夭折不可。
如此折腾了两三个月。这项浩大的练歌工程总算开始出彩了。首先是广大学员开始习惯于在业余时间常常哼哼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一时间满校园都飞扬着“雪皑皑,野茫茫”或者“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等等铿镪有力的歌声。其次是随着大家在知青共大唯一一个春节的临近,校领导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起这台大型节目来。终于,在一次校务会上,大家一致决定:以这台群众性的大型节目为中心,进一步动员全体学员,让大家群策群力,踊跃报名,好好组织上一场全校性的、计划按半个整天安排的春节联欢大会。再次,对于《长征组歌》的学习,激起了广大学员对于传统革命歌曲的新一轮高度热情,许多大家在文革前喜闻乐见的好歌好曲、包括一些近几年产生的好歌,都开始在校园里广为传播开来,为这批知青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