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


  共有120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内蒙五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566 积分:23200 威望:0 精华:15 注册:2008/9/6 16:13:00
[原创]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23 18:23:00 [只看该作者]

 

       我从河套归来,说一段故事给战友们听。

                                   ——题记
                                      作者:语今 

         

    自从19739月下旬离开了曾经生活4年半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15团(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建丰农场)副业连,再没有去过。这些年忙工作、忙家庭、忙父母、忙赚钱,用急匆匆的脚步追赶着社会飞速前进的车轮,真够累的,只在夜里几次梦回15团。

    随着离开那里的时间越长,想回去看看的愿望越强烈。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之一,就是喜欢回忆过去和怀旧。我开始老了吗?真有点怕老,但这是事实。生命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像年青人那么充裕了,等到老得动弹不得,再回15团去看看就成了奢望。还不如趁着现在身体还行,尽早回去看看,了却这桩心愿。

    有时和儿子说起当年兵团那段生活,他也非常想去看看他老爹曾经战天斗地的地方。这次把想法和他一讲,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立刻动身,而且先坐火车硬座,再乘长途汽车,尽量体验当年的途中感受。

    20078月初,我们动身了。

               一、     从呼和浩特出发

    张华鑫曾给我讲过一件他经历过的事情:1969年他们北京知青第一次坐火车去15团,火车途经呼市车站停靠,他们几个人下车在站台上逛,每人花5分钱买了一根呼市产的牛奶冰棍,刚吃了一口,觉得不对味儿,就把冰棍都插在站台的木栏杆上,于是就有了木栏杆上生长出一排牛奶冰棍的奇特景象。上了火车后他们都说,呼市的冰棍真恶心,真不如北京的好吃。

    我当时想,呼市的牛奶冰棍挺好吃的呀,牛奶味儿特浓。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时去北京,因初冬天冷,没吃北京的冰棍,以后有机会一定吃吃,肯定比呼市的好吃。哎呀,还是自己生活的城市小,没见过世面。后来,从连里北京战友们那儿才知道,用两个字可以准确形容我当时的心态——土鳖!

    如今,呼市火车站已从当年一排平房变成楼房,站台上的木栏杆也没有了,伊利和蒙牛雪糕最贵的卖15角一根,城市人口由30万变成现在的100万,但和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还是土。

     这列火车是从呼市开往银川的,我们中途在临河下车。说实话,选在临河下车,是想去那里吃花兰柿,先饱餐一顿再说。在副业连时,星期日常和周继东他们一起去和胜村或建丰村吃西瓜和花兰柿,给瓜地看瓜的农民几块钱,可以坐在地头随便吃,回连队时还能带回好几个瓜,经常吃得肚子鼓涨,走一段路就得放水。

    现在,花兰柿有了新名字:河套蜜瓜。

              二、     行进在土默川平原上

车厢里旅客真不少,基本坐满了,有不少是在乌拉特前旗和临河下车的,久违的巴盟方言听上去有点熟悉,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迎面而来,多少有些亲切感。

呼市以西这片地区属于土默川平原,乌兰夫的家乡在这一带。车窗外的景色和当年有所不同。车窗北边的呼市金川开发区,伊利公司的液态奶、冰激淋、奶粉、酸奶生产厂房一字排开,再向北是呼包高速公路,公路再往北,就是阴山山脉在呼市那一段——大青山。车窗南边是农田和干旱型草场,草虽不高,但远远望去像绿色地毯,时不时看到黑白花奶牛摇着尾巴悠闲的吃草,牧羊的羊倌跟在羊群后边慢慢地游走,一会儿又看到土豆地里开着白花。内蒙古西部是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融合的很自然。

19695月初,一列绿色专列载着呼市一中、五中,回民中学等学校一千多名学生去兵团二师。离开家的学生们情绪还可以,也有人哭了,多数是女同学。我没哭,还偷着乐,心想这下父亲可管不着我了。妈妈当时远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苏边境上,幸亏她没能来送我,她要来准哭,那我在同学们面前就丢大脸了。高中同学中居然有带手风琴的,男同学拉琴,女同学唱革命歌曲,车窗开着,五月的风吹乱了女同学的头发,真是浪漫的一塌糊涂。

火车过了包头后,经过小站万水泉,但没停。19695月那天在这站是停了的,下去一拨儿呼市师范学校的学生,其中有一个是同一个院子里的伙伴,他说是去18团。他2007年同我讲,18团那个农场什么都没有了,团里的老人儿一个都找不到了,房子也没有了。我说,你可千万别也没有了。

车过万水泉不久,就到了哈业胡同站。当年于文庭曾被团里派到这里学习了半个月,回去后向我吹,说这里树多,绿化极好,小桥流水,真乃人间仙境,是个静心读书的地方,如何、如何。。。。。。,听了之后好羡慕。

过了哈业胡同站不一会儿,到了中滩车站,当年呼市一中有些同学在这里下了车,去了17团,就是中滩农场。现在这个农场还在。

李子孝从北京把一本诗集带到了副业连,他和我都在二排,俩人经常一起看这本书,看到兴致高涨时,大声朗诵,有时还手舞足蹈的加上动作,其中印象较深的是《雷锋之歌》和《西去列车的窗口》,好像都是贺敬之写的。《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写文化大革命前夕上海知识青年去新疆兵团时在火车上抒情,头两句好像是: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34年后,我又坐在西去列车的窗口,身边已不是朝气蓬勃的同学。列车继续向西,向西。车窗北边开始有光秃秃的山出现,离铁路很近。乌拉山快到了。

           三、车过乌拉山

二师的人都知道,师部在乌拉山。其实,在内蒙兵团成立之前,铁路上没有乌拉山这一站。正是由于二师师部设在了乌拉山,铁路部门才在此设立了这个小站。除了师部机关,这儿还有二师医院,有兵团承建的乌拉山发电厂(当年叫180电厂),兵团化肥厂,好像还有前旗造纸厂。这次,火车在乌拉山没停,也没看到乌拉山的站牌,不知是否取消这一站。

火车刚一进乌拉山的地界,铁路南侧就出现了乌拉山电厂的厂房,铁路北边出现了相应的居民楼,可能是电厂的职工宿舍,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在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名单上,有乌拉山电厂。上了这个名单的企业,或者关闭,或是被炸掉,乌拉山电厂的命运可想而知。

再向前行,铁路北边出现了一大片整齐的、老旧、排列有序的平房,估计就是师部的旧址。

列车在乌拉特前旗站停下,已辨不出旧时模样,到处是高楼。当年我们就是在这里下车后直奔15团的。同一个班的同学,在火车上时还谈笑风生,一下了火车,按照点名宣布的名单,分到不同的连队,谁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样的连队,相隔有多远,是否还能见面,心里期待和不安共存,那是相当的矛盾。当时好像是机修连的几辆朝鲜生产的千里马牌四轮拖拉机,每辆拉两个车斗,前一个斗拉我们,后一个斗拉行李,天还没黑就从前旗出发,夜里10点多才到3连。现在这段路最多就用1个半小时。一路上,四周一片漆黑,只听到拖拉机砰砰砰的喘息声。。。。。。。。

现在,乌拉山和前旗连成了一片,但是前旗的空气不好,有臭味儿,明显是造纸厂污染所致,看来全国都一样,对污染是防不胜防啊!

 (未完待续)
备注:这是好朋友语今多年以后回返内蒙五原时所作

<!-- -->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23 22:34:00 [只看该作者]

    ······夜里几次梦回15团。
    这篇重返兵团纪实写得好,期盼下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24 19:53:00 [只看该作者]

拜读好文,期待继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欣赏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24 20:02:00 [只看该作者]

这位作者是呼和浩特一中的学生吗?
他是哪一届的啊?
没准我还能认识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24 20:12:00 [只看该作者]

  文如其人。象当年的小女生一样,生动细腻。期待下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