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杨化民斗牛》


  共有85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杨化民斗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杜明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24 积分:191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7/1 15:48:00
《杨化民斗牛》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6 9:56:00 [只看该作者]

                     《杨化民斗牛》

      耕地的季节气温都很低。秋天要干到封冻,春天一解冻就开始干。耕地休息是为了让牛休息,致于人,只好在旷野任由风吹了。在此时最聪明的方法是:选向阳背风的一面,背靠牛身坐在地上。牛身上热热乎乎,牛肚皮软软的,美极了。牛在此时并不安宁,正在倒嚼(反刍)。咕噜一声,肚子里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嚼一阵子咽下去,再咕噜一声……。四周是收割完的土地,分外荒凉。塞外的北风在旷野肆虐,令人感到很孤单、很苦闷、很无助。此时不敢去想千里之外的二老双亲,也不敢想自己的前途,能作的只有听牛反刍。

      牛耕了约二小时的地,牛停下来呼呼地喘着粗气,气喘得稍均匀些就卧下。此时,先卧下的是壮牛和老牛。卧下片刻壮牛就开始反刍。老牛则还要再喘一会粗气。这是鉴别牛体力的好时机。

      每一头牛反刍嚼多少次都非常精确。每头牛都有自己习惯的数字。在整个休息期间,每次反刍嚼的次几乎一样,最大误差也就两、三下;且这种情况很少。让人觉得牛会数数。我用过的“大尾巴”嚼是110次,“小黄牛”是130次左右。每天次数不同,这反映牛的劳累程度,如过度劳累则次数锐减。

      一般在90到150次。弱牛嚼的次数少,最少嚼60多不。这反映牛的精力和牙的情况。牛嚼得细则营养吸收必好,体力必好。一般随年龄增加嚼的次数减少,因其牙不行了。但有例外。村里有头“花黧牛”时值壮年却只嚼60多下,膘很差,体力也很差。这头牛正道上什么都不行,玩邪的则是全能,心眼大大地坏了。秃角角用角威胁人,从来没伤过人。花黧牛唯一没用过角,其余全用,且出招就伤人。比如它从人身边过会故意拐一下踩人脚面一下再径直向前走;人从它身边过不是咬人一口,就是它踢人一蹄。脚面被牛踩一下非常痛,脚面上没什么肉,被它踩一下会掉老大一块皮的。被它踢到就是迎面骨;它还向人身上扬土……。接近无恶不作了,且花黧牛有明显的报复行为。村里人从老到小,从男到女被他伤过的人不会少于三分之一。

     晚上开会杨化民提议讨论对花黧牛如何处理。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它没用过角不能锯角吧,它爱咬人己经给它戴了个“铁口罩” (“笼嘴”)了。只剩下踢人、踩人、扬土的问题了。杨化民却提出要给它戴“擒具”。 擒具就是牛鼻子上的铁坏。西游记中,太上老君降服孙悟空时,打孙悟空头的那东西。有需要给牛鼻子穿孔的,有卡在牛鼻子上的。杨化民要给它戴卡在牛鼻子上的。其实这很筒单,但给它戴就不容易了。而杨化民今年己经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反被牛伤。老队长有点火说:“明天给你留十几个后生,给它戴上,由你指挥。”

      第二天,留下十几个全村最壮的后生,瘸子杨化民来了。他笫一招是用一个过去用的木车轮。把牛缰绳从幅条中穿过,以车轮为掩体。这掩体非常好,牛也咬不到人、也踢不到人。但是从幅条的间隙也没法给牛戴擒具。杨化民刚超出车轮范围,手就被牛咬了一口。另一个后生接过擒具想试,又被牛咬了一口……。笫一局结束以牛三比零获胜,三个人都见了血。
     杨化民第二招是以墙为掩体。找一段较高土墙,他的想法是牛下巴担在土墙上,牛没法踢人了,牛也不便张嘴。但一试不太理想。牛缰绳是系在牛角上的,隔墙一垃缰绳,牛头是歪枕在墙上。杨化民一瘸一拐过来了,他以为他胜了。他刚一伸手,牛立起后腿,两前蹄就搭上土墙,同时用右蹄将杨化民手中的擒具击落。杨化民新伤口上又加上了更新的伤痕。又有人想试,又伤几个。这牛前蹄塔在墙头上的情景恐怕谁也没见过吧,别说,此刻这牛还显得倍精神。

     杨化民还真有办法。第三招是用一条长木椽从牛前后腿之间穿过,两边后生把牛后腿抬起来。这样牛的前腿就没法抬起踢人了。牛后腿被顺利抬起来了,他以为这回他终于胜利了。大摇大摆,(不,还是一瘸一拐)一副得胜的样子走过去,一伸手又被咬了一口。真是狗记性,忘了这牛会咬人,或者说手不疗疼了。

     杨化民脑恕了说:“用长绳子拴住牛角,两边拉住,让牛头动不了!”手边没绳子。有人去找保管员。抬牛的不干了:“先放下休息一会吧,这牛太重了!”牛被放下来了。保管员也是瘸子,老半天才来。

     牛头被左在拉住动不了了。长木木椽刚从牛腿中间一穿,那牛的后腿就象田径运动员跨栏,轻松越起就跳过去了。这场面又绝对世上少见,别提那动作有多谐调、多轻松、多萧洒。再穿,又是轻松一越就跳过去。笑得大家肚皮疼,我是笑得站也站不起来了。这牛说什么也不让人抬它了。

     ……

     忙了一上午没给牛戴上擒具,伤了好几个人。杨化民是“赖蛤蟆跳门坎——又墩屁股又伤脸”。事后没一周的时间,赵亮宏在干活休息时乘牛不备,轻松一个人就把擒具给牛戴上了。杨化民心术不正总害人,所以大家都想看它笑话。比如拉住牛双角时可以蒙住它眼,戴上擒具不必兴师动众,小题大做。

    这场面如写成剧本,绝对难找这么一头又能踢又能咬还会跨栏的牛。



我要写这头顽牛,又想介绍牛的知识,似这样放在一篇之中可否?请大家指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6 11:10:00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杜明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24 积分:191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7/1 15:4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6 11:13: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09-7-6 11:10:00的发言: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哥们:
我就要听你直言。谢谢了!缘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6 11:49:00 [只看该作者]

杜哥是牛文化专家,我也喂过牛,握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杜明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24 积分:191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7/1 15:4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6 12:02:00 [只看该作者]

水浒中有武十回、宋十回。是“戏眼”。
不敢比水浒!我当过农民,回忆录中有牛三篇、马三篇。如果牛马没写好,我的回忆录就是败笔了。知青们都对牛有认识,拿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听听指点定有收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7 12:41:00 [只看该作者]

队里一头聪明牛,
人想治它却发愁,
千方百计没成事,
无意套上真技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7 19:5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杜明在2009-7-6 12:02:00的发言:
水浒中有武十回、宋十回。是“戏眼”。
不敢比水浒!我当过农民,回忆录中有牛三篇、马三篇。如果牛马没写好,我的回忆录就是败笔了。知青们都对牛有认识,拿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听听指点定有收获。

             好文章要多出,快出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喜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2431 积分:652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9/1/26 16: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7 21:1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09-7-6 11:10:00的发言: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和版主看法相同。文章写得好!细腻!



欢迎您到《生活百科》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