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歌谣
我的知青生活(锅碗瓢盆交响曲)
“民以食为天”。生活环境的艰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比起“食”简直是微不足道。大家宁愿每天早、中、晚三晌下地干活,也不愿意为一日三餐操心。
做饭,对于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城市娃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不仅不会烧火做饭,还经常面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农家媳妇做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只见她们一手送柴,一手拉风箱。红彤彤的灶膛映着她们健美的脸庞。锅里玉米面饼子飘出的香甜,融进她们幸福地微笑。她们等待着收工回来的丈夫。辛劳半天的男人们将她们的杰作端到村头老槐树下,边吃边谈论着“国家大事”。
我们只要在小厨房一点火,立刻浓烟四起。捣鼓半天,连锅水都烧不开。不管是英俊的小伙还是漂亮的姑娘,只要一出厨房,就变成了“李逵的弟弟”、“尉迟恭的妹妹”。
我们蒸出的窝头,可以拿到“反帝反修的战场”成为“杀敌的有力武器”。
好不容易吃一顿饺子,被一个不会包饺子,又不好意思等着吃的农友煮成了一锅“片汤”。
难得吃一次韭菜炒鸡蛋,我一不小心将左手食指连指甲带肉切下一大块。等我从卫生所包扎回来,不知情的农友已经将那块人肉和在鸡蛋韭菜里边炒熟了。
没粮食吃,就去找生产队长。好心的队长就偷偷的从生产队少的可怜的种子粮中借给我们一点。还郑重其事的说:“秋罢一定要扣你们的口粮。”可是到了秋收分粮,他总是把我们借粮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没有菜吃,我们只好向生产队的菜园子“进军”。每到风高月黑夜,我们就像鬼子偷地雷一样,溜进菜园,洗劫一通。这下苦了种菜的年叔。他精心培育的黄瓜、番茄种也被我们无情地带到我们的小饭桌上。万般无奈的年叔只好偷偷的将一些黄瓜、番茄带到知青点,求我们对他的种子手下留情。
没有油吃,我们通过制药厂工作的开封老知青,买一些生物制药的副产品——羊油。女知青炒菜时,被呛的都要戴着口罩进厨房。
我们做的最好的“美味佳肴”就是将玉米面稀饭慢火细炖。将一锅玉米粥炖成豆腐脑状。盛在碗里晾凉,然后一口气喝下去。碗中决不会留下一点残羹。“大锅稀饭,小锅面条”。现在想喝点那样的稀饭,在家的小钢精锅里怎样夜熬不出来。
我们亲眼看到农民朋友过着半饥半饱、半粮半菜的生活。可是,他们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慷慨之手。三年中,我们没有挨饿。我们在农民朋友的帮助指导下,“锅碗瓢盆交响曲”越奏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