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离开家乡回到闽北”
我要回家 (五)
1979年年初,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市知青办彻底解决“老知青”问题的七条规定公布了:
1.1950年以前出生的;
2.家中三个以上子女插队,至今一个未安排工作的;
3.父母身边无子女照顾的;
4.独生子女;
5.孤儿;
6.父母均无工作的;
7.归侨、归侨子女及台属。
尽管回城后的工作单位不理想(食品、水产、肉类、蔬菜等供应站;饮食服务行业;集体所有制工厂等),然而,在困境中“老知青”们苦苦追求与企盼的不就是这一天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此时的“老知青”已名符其实。“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萦绕心头的只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我要回家!!!
令人遗憾的是我竟无一条符合规定。惊愕之余,我依然坚信:已经获得新生的祖国母亲决不会遗忘她仍在苦难中的儿女!我再次从建阳回到家乡,找到市知青办的林宝松副主任,并带回了当地为我插队十年所做的一份鉴定。在市知青办沙副主任、林宝松副主任的关心下,在建瓯知青郑钦鹏等人的鼎力相助下,市知青办董洛影同志专门负责解决我的返城问题。
1979年3月23日,我终于踏上了回故乡之路。当我挥泪告别那块土地时,涌上心头的是那千般离绪、万般伤感!作为1969年本公社首批插队知青中的最后一名女知青,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岂止是我生命中最年轻的十年?!还有我年轻时代的希望与理想,向往与追求!更留下了我那难以割舍的两个亲人的坟茔!还有我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今又回首,在这条漫漫的知青路上,多少优秀的“老三届”和青年学生经历了“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劳动的同时,更经受了迷惘、失落、彷徨、挣扎的痛苦的磨难。当这场历时整整十年的“再教育”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时,我们不得以而又不屈地接受了。无论今天如何,我们毕竟是伤痕累累地走过来了。在我们的身后,划出了一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中国知青!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而永远不希望重演的悲剧——知青岁月!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抚今追昔 ,再去对那段历史道是非功过已毫无意义。然而,共和国的历史上不能没有知青史,因为那是整整一代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用自身的青春和血肉谱写的历史。虽然没有本质地改变历史,然而却为我们自己创造了另一种精神——永难磨灭的知青精神!让后人看到历史,看到未来,这就是价值。
几年前也曾写过,但最终没有拿出来。当那段难忘的人生已经永远走不出我的心房,已永远构成了我生命的底色时,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为了我们曾经是知青!为了我们这一代人那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当年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的家乡父老乡亲道一声:谢谢!向当年市知青办的沙副主任、林宝松副主任、董洛影等同志致以诚挚的知青敬意与深深的谢意!向当年的“老知青”、向郑钦鹏等建瓯知青致以深情的知青问候!我想念你们——曾经的“老知青”!永远的“老知青”!
这就是我心中永远的铭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