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 当年知青生活片断及大量PP


  共有93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 当年知青生活片断及大量PP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原创] 当年知青生活片断及大量PP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6:36:00 [只看该作者]

当年知青生活片断

一、期盼下乡当知青

    1974年,我到了广西贺州八步大宁一个叫杉木冲的地方当知青。那年我高中毕业,刚满17岁。
   下乡前,我听过许多知青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动人事迹,知道很多知青在农村学会了干农活,学会了用牛;还知道上山下乡是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两年的劳动锻炼才有可能招工、提干、上大学,很多知青是通过这个途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期盼着赶快下乡劳动锻炼。
    毕业前夕,做为大宁当地应届高中毕业生,公社知青办给我们作了下乡的动员报告。我们这届下乡的点是当地一个叫大宁大队和赖村大队的,自愿报名,我和几个同学选择了离家远的赖村大队,我们六个同学分为三个生产队。三个在糖竂、两个在周公,我一人在一个叫杉木冲的生产队,因为那个生产队已有两个老知青了。
    下乡前,公社知青办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新的铺盖,还发了一顶笠帽,上面写有“广阔天地炼红心”几上鲜红的大字,还用光油油得发亮。这顶笠帽平时不大舍得戴,怕弄坏。只有到大队或公社开会,或去赶闹子时,才舍得戴一下,表明自己是一个知青,觉得非常荣耀。
    确实也是,没有下乡前,看到矿区和县城下来的知青,衣着谈吐和本地人不一样,感觉他们很特别。

              二、景色宜人的山村

    下乡了,我们坐着大队接我们的中型拖拉机到了杉木冲,就这样我在杉木冲当了一名知青。
     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村。全村20多户人家散落在一条二、三公里长的大山冲边上。大山冲边又有很多的沟沟岔岔,每户人家就在一条沟岔口上,每户人家相距不远,几分钟便到。
那个山村的景色还算宜人,村民也不算贫穷。整条山冲的冲底是成片的稻田,冲这边到冲那边相距二、三百米远,梯田一层一层一直延伸上到冲尾,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冲尾蜿蜒流向冲口。稻田的两边是农家屋舍,屋舍后面的山坡是成片的油茶山,也一直延伸上到冲尾。冬天油茶花开,整条山冲被罩在一片白色的花海中,花蕊中有甜甜的花蜜;油茶树上会长着油茶泡,白生生的,大的拳头般,吃在嘴里甜甜的、爽脆爽脆。来年的秋天,累累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我们下乡那年说是产量最低的一年,每个知青也还分得了一担茶油。这里的人都用大号水缸装油,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大缸。每逢趁圩,身上不带钱,只用一根油茶棍,挂上两竹筒茶油便上路了,到了圩上,卖了茶油,再买生活用品。
    油茶山往上高处,便是茂密的松树林和杉树林,春天,松树林会冒出许多松树菌。一次耘完田后,我和村里的一个女孩,去找一些枯树枝回去做饭,上到松树林,在一棵大松树下,看到了几朵菌子,女孩说这是松树菌,好吃的,我们赶忙在附近找了起来,果然还找到了几处菌子,回去煮了吃,味道真的很鲜美。

三、一溜小灶

     当初下乡时,国家每月给每个知青10元生活费和30斤大米,只给一年。第一年下去和几个老知青合伙煮,第二年一个老插招工走后,又来了四个新知青,开始大家也合伙煮,钱放在一起用,还没有到月底钱用光了,油吃光了,米吃光了。后来每个人的生活费自己保管,轮流煮,轮到谁,谁就出米出油出菜,包煮好,吃完后还要包刷锅,洗碗。老插觉得象小孩过家家一样,先退出自己另起炉灶,再到后来,就个人煮个人的了,小小一间灶屋,用泥砖垒了一溜的小灶,收工回来,同时开火,烟熏火爎的。

四、山村农活

     下乡时的农活特别多,一年四季总有干不完活,出不完的工。每年冬天,扛完树后,就把砍了树的山用火烧过,叫炼山。过了正月十五,就要挖山了。这时只要用力把泥块挖起来就行,不用敲碎,叫沤山。尽管山风咧咧,人们还是干得大汗淋漓,男人们甚至脱光了膀子。我们手皮嫩,挖着挖着,手上起了水泡,后来是血泡,再后来就成了老茧。终于知道手茧是怎么来的了。

     挖完山,就到了二月,俗语有 “吃了二月二,锄头刮子就落地”,(用本地话念很顺溜的)这时山上的布谷鸟开始叫了,忙着播种、忙着铲田基、糊田基。正是天寒地冻,脱掉鞋袜,下到冰冷的水田里,刺骨的冷,那种滋味真不好受,冷过后便是麻木,赤脚踩在石子上都没感觉,有时冷得难受,休息时便在油茶林里检一些枯枝,点燃一堆大火,大家便把脚放到火里烤,开始没感觉,等到有感觉时,已烤得半熟了。

    糊完田基,就要挑粪水攻秧苗了。这时已到三月。“三月里的小雨淅淅沥沥”,歌词很美。糊了泥的田基在小雨的滋润下又湿又滑,打着赤脚,挑着粪水,走在又湿又滑的田基上,经常有人摔倒跌烂粪桶的。我也挨过一次,也是在一个刚下过小雨的三月。好不容易大老远从村子下面挑了粪水上到秧田边,刚要放下,一时大意,脚下一滑,连人带粪桶倒在距下面2米多高的田里,粪水泥水滚了一身。旁边的大婶赶忙拉我起来,有一个大婶要我赶快回去,摘些柚子叶烧水洗澡,还叫我去村里人家讨些百家米煮饭吃,说是去掉秽气,我懒得去做。

     秧苗攻好了,便开始插田。俗语也有“正月冷牛,二月冷马,三月冷死插田咯妇娘乸”。说明这时还是很冷。插田往往要大半个月,“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个弓着背,撅着腚,不停地往后移动着脚步,半天下来,腰背肿肿涨涨好象流脓一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劳作方式,在这个山村不知现在有没有改变?

    
   山冲里有一种田叫湖洋田,也叫烂湴田,就是沼泽地。这种田在山冲深处,每天日照时间较短,水稻的生长期长,一年只种一季。在这种田里插秧,要特别小心,乍一看和别处的田没有什么不同,细看时才发现黑乎乎的泥水中,有的还咕咕的冒着泡泡呢,暗藏着杀机。刚下乡时不懂,第一次插到这里的田时,动作倒是利索,拖着一盆秧,一下就跳进了田里,身子很快往下沉了,心里一急,拼命挣扎,越是挣扎身子越是往下沉,一下就到了大腿根,还踩不到底,吓得我哇哇大叫,旁边的人赶紧叫我撑住秧盆边,我这才浮了起来。原来插这里的田,是不用下去的,只在田边往里扔秧苗就行了。割谷子的时候,田里已长满了禾兜,人们只在田里放进一根扁担,踩着扁担上割就不会沉下去。比较大的田,人们会用长竹子,把禾兜捅到田边再割。    


     插完田不久就要开始耘头遍田了。耘田就是给禾苗除草松土,有一种农具专门耘田用的,忘了不知叫什么名。这种农活不搞计件,也比较轻松愉快。耘田时社员们一字排开,耘了一块又一块,过了一冲又一冲,嘻嘻哈哈的、打情骂俏的,整条山冲充满了快乐的气氛。这时会在山边采来嫩嫩的竹笋,偶而也会采一些蕨苗钩,这种蕨苗钩树林间多得是,烂生得很。

     这时也是到了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生产队不种红薯和花生,只种木薯和烟叶。问队长为什么,队长说,收花生,收红薯,边收边吃,喊破喉咙没人听,工夫做不去。烟苗里间种着木薯。生产队种的烟叶,男人们都说好抽,放的是桐麸。山上多的是桐油树。桐油树春天开花也很好看,高大的树上满是粉白粉白花朵,落在地下一片雪白,不忍心踩上一脚。木薯和烟叶是种在山地上的,把春天挖好的泥块敲碎,种上烟苗插上木薯,不用费很多人工去管理,便有很好的收成了,炼过山的泥很肥沃。种过木薯和烟叶的山地,来年再栽上松树苗、杉树苗,十年后又长大成材了。

     种完烟苗和木薯,要给禾苗杀虫。记得是晚上杀的,通常是青年人干,一个晚上三班,杀虫的喷雾器不多,只能是四人一班,每晚的时间互相轮流调换。晚上一人走在山间小道上,有时月光很明,周围的景物看得很清楚,经过坟堆时,虽然自己给自己壮胆,可是心里还是发毛。有时月光不明朗,树木黑乎乎一团,这时便想到了鬼影,心里紧张得很。

     在那么多的农活里,最辛苦要算是七、八月的抢收抢种了。真正懂得什么叫起早贪黑。每天5点多钟,队长就会通过有线广播叫人们起床,安排一天的工作,这时就得赶紧起来煮饭,煮一餐吃三餐,有时要带饭。通常吃的是头菜、酸菜,里面放一点猪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点亮汽灯还在田间干,九点多才收工。割谷子时晚上还要深一脚浅一脚把100多斤重的谷子挑回仓库。有一次在凉亭冲割谷子,收工时,打下的谷子很多,每人一担还装不完,只好把每人担子的箩筐用力压实,再加满,挑回仓库一过秤,足足140斤。常常累得疲惫不堪,骨头都好象散了架一样。老农看到我们这样经常会说:“后生仔的力,井中的水,今天用完了,明天还会有。”还有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一大堆鼓励我们的话。

     下乡时老农说的一句话: “石头油,骨旯肉” ,这句话时至今日我仍想不透。那是下乡第二年的双抢期间,割完谷子就插秧。插的是指秧。秋季稻的秧苗不用铲要用扯,叫扯秧,把秧苗从田里扯下来,再把秧头打在脚趾头上,有时也会带上一张小木凳,打在木凳上,甩掉秧头上的泥,就着田里的水洗洗,用禾杆草扎成一把一把的。插秧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夹住一撮秧苗,插入田里,叫插指秧。我第一次插这种秧,几个手指直直地插下去,泥中有沙子,和泥沙不停的接触,指甲被磨得秃完,血肉都露出来了,手指每次插入泥中痛得钻心。一天,到河边的沙洲地上插秧,只见人们飞快地奔向田里,每个人迅速占据了一块水田,我动作不够利索,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插到这里时跑得如此飞快。最后剩下两块田没人抢,我和一个老阿婆,每人一块。踩到田里才知道,泥水里尽是些沙子和硌脚的小石子,要不要插?插吧,手指要受苦了。正在犹豫之中,阿婆对我说:“女,某怕,石头油,骨旯肉,这块田的禾苗长得好的啊。”我知道骨头缝隙的肉好吃,可是石子多的田里怎么会长出好禾苗来?至今仍不明白个中道理。

    双抢最苦的一次要数挑粪水上山了。生产队的田基本分布在两条大山冲里面,一条是杉木冲,全村居住的地方,另一条叫凉亭冲,没有人家。这两条冲只隔着一道高高的山梁。从这冲尾到那冲尾,如果翻梁,上山下山不用一个钟头就到了,如果走平路,从冲尾走到冲口,再走一段公路,再进到冲尾,恐怕要两个小时。以往攻这里的秧苗都是用化肥的,扛几包就搞掂了。那一次队长说,冲尾人家的粪坑满了,挑去凉亭冲尾泼秧苗吧,我们几个知青也去了。挑着粪水跟在社员的后面上山去,这一上去差点要了我们的小命。这山有多高?有二三十层楼高吧,且是60坡度的高山。上不到一半,我们开始喘气了,肩膀生痛生痛的,想放下担子休息一下,可是途中没有丁点平地,只好硬着头皮,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撑。正是大暑天,口干舌燥,两眼冒金星,衣服全被汗水湿透完。好不容易撑上了山顶,一踏到平地,便扔下担子,整个人就瘫倒在粪桶旁边,半天回不过神来,死了一样。

    上山难,下山也不易。挑着粪水下山,膝盖发软,双脚打颤。虽说是大暑天,遮天蔽日的松林间的黄泥小道,也还是有些湿润的,前面村民荡出了粪水,山道有些湿滑,也要特别小心,要用脚指扣紧泥路,下得山来,脚指甲都有淤血。走在之字形的山道上,还要顺着弯势不停地换肩,上下兼顾。我们有一个伙伴,千辛万苦上了山,却在下山时连人带桶滑倒在半山上。一次怕过鬼,从此后再也不敢从这挑粪水上山了。

    抢收抢种过后,男人就要上山砍树,女人则要准备铲茶山。铲茶山分片到户,也还要铲一个多月。我们知青几个也算一户,包了一片山。铲茶山比双抢时轻松了些,但也辛苦。时值9月,茶林里又闷又热,很久没有下雨,林地干干、硬硬的,一刮子下去,力气小,碰到地上,还会反弹起来呢。要挤出吃奶的劲,才能铲断草根。这时整条山冲听到是 “咣”“咣”的铲山的声音,单调得很。也不时传来几声 “呜喂”的喊山声。老农说,天热时,喊几声“呜喂”,就会有风来的,这叫喊风。在茶林里,还会摘到乌黑的山稔子和山枇杷。第一次知道有山枇杷,和熟透的山稔子一般大小,也是乌黑一个,和山稔子不同,山枇杷是高大的乔木,在我们铲的茶山里,长着一棵细细高高的山枇杷树,结果不多。在一户村民屋旁的溪流边,也有一棵山枇杷树,很大,合抱粗,满树乌黑的山枇杷。摘下尝尝,很清甜。这种山果,在其他地方从未见有。

     秋天的活也不少。割谷子,挖木薯,摘桐子、摘茶子。摘茶子的时间很短,摘下过了秤摊在山上的平地就行了,等茶果晒干裂出来后再挑回仓库,那时山上到处摊晒着油茶果,也没有人偷。经过了双抢,割谷子,挖木薯,摘茶子,这些活已不在话下。

     冬天农闲时,男人砍下的树干透了,女人就要上山把树扛到山下公路边,两人抬一根。每一根树记分员都算好了工分,大的工分值高些,我们力气小,扛小的。弯弯的山道上,只见一溜的树干上顶着一个个的人头在往山下移动着。

     冬闲人不闲。扛完木头,天气也转冷了,就要把山上晒干了的油茶果用大眼筛子筛掉果壳,把筛选干净的茶仔挑回仓库。也还要到山上去捡茶赖,茶赖就是摘茶子时漏捡的茶果经太阳晒裂后掉在山地上的茶仔。茶树下、草丛间,还会有很多油茶仔,有时还拿着一根小树杈,扒开浮叶,也会有一颗颗油光的茶仔在眼前一亮。人人挂着一个布袋,双手不停的翻捡,叫执茶赖(用本地话念)。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6:37:00 [只看该作者]


五、喜欢开会

    下乡时特别喜欢开会。生产队的会一般在下雨天或者晚上开,在晚上通常开到鸡叫,第二天还要干活。喜欢去大队开会,每逢开会不用干活,还有工分记,有时还能打打牙祭、聚聚餐。更喜欢到公社开,尤其是每年一次的知青代表大会,不仅有丰盛的午餐,还能见到其他大队的同学,大家一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兴奋得很。开会了,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这哪是开会,简直就是一个圩场。

六、山村文化生活

   农活不忙时,特别喜欢下雨,下雨就不用出工,这时就可以呆在屋子里看一整天的书。看的都是小说,那时找本书看不容易,往往自己买,每次赶墟,都要到书店买上一本,买了的书有好几本,有《金光大道》《艳阳天》《千重浪》《万年青》什么的,有一本是讲内蒙知青生活的,记不起叫什么书名,里面有描写知青爱情的,特别喜欢看这里的情节描写,还有几本也记不起书名,都不是名著,那时也不懂什么是名著,也没有名著卖,只好胡乱地买。

七、锄头柄吃奶。

    下乡时的生产队长有一句经典的话语:锄头柄吃奶。我插队那个生产队,农忙时每一样农活都要计件,铲一条田基、挑一担粪水、插一盆秧苗都由记分员按件计算,那时好羡慕计分员,田头站站,田尾站站,又轻松,又拿队里的高工分。只有在农闲时的农活才一蜂窝的吃大锅饭,比如造田造地,这时最热闹,一帮妇女往往会说着说着,手中的锄头会停下来,胸前拄着锄头柄,只顾说笑。这时生产队长就会大声的吼了过去:“你喇几头妇娘乸,锄头柄吃奶呀!扣你喇个工分啵”。那边妇女也不示弱,也硬梆梆甩了一句话过来:“老山猪仲怕你海螺角呀!”人们一阵哄笑。

八、吃獴鼠肉

     这个山村确实有山猪,山上种的东西,经常被山猪刨过,有一次听村民说打了一头山猪,我没有见着。有山猪,还有果子狸,晚上经常在我们屋背后的山上叫,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叫声,很害怕,村民说是果子狸。山沟边也有獴鼠,吃过一次。那是一个冬天,到凉亭冲造田,生产队管饭,带上大铁锅,大锑煲,拿上油盐、米和青菜。在造田的地方,两个村民在山边不知在挖什么,挖了半天,挖出了两只肥肥胖胖的家伙,村民说是獴鼠,说是鼠,却比鼠大得多,圆滚滚毛茸茸的。就着溪水,村民把它们宰杀干净,煮熟后连汤带汁,竟然也有一大锅。敢不敢吃?敢吃!当时肚子实在是饥哦,平生第一次吃獴鼠肉,什么味道,肉的味道,嚼在嘴里什么感觉?软烀烀的。

九、在山村吃节

     下乡时,农村的节特别多,这里每月的农历节有: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二,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过年。这里的人特别好客,尤其对我们知青更是如此。每逢过节,只要在生产队,很多人家事先约好你,叫你到他家吃节,时常左右为难,去一家,不去一家,不去那家会说你看不起他的。不知现在民风依然如此?在村民家过了很多节,特别回味的是过冬至。过冬至很隆重,俗语有“冬至大过年,老婆大过天”。这一天除了杀鸡宰鹅釀豆腐外,还要做糯米糍粑,叫大肚糍,一个就有吃饭的小碗般大,釀心放的是芥菜和猪油渣,拌了很多的油,有时也放萝卜丝和猪油渣,总不如芥菜的香。芥茶是叶脉有红丝的才好吃,不苦,用开水烫熟,切碎,挤干水,拌上油盐、香料、猪油渣,炒香,这就成了大肚糍的釀心。一口咬下去,油汪汪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了下来。



十、活宝令妹

     下乡时,生产队有一个妇女,叫令妹的,是个活宝级人物。她丈夫长年有病,干不了重活,靠她一个人挣工分养活全家。她很开朗,喜欢说笑,她的嘴上总含着一支三、四寸长的烟筒,不管有没有烟,烟筒就好象在她嘴角边生根了似的,别人取笑她,她也不生气。有她在场,快活得很。有一次她生气了,那是春天,要翻晒仓库的谷子,生产队安排妇女队长、我、她三人负责晒谷子。妇女队长也是知青,是老插,也很爱说笑,声音也大。我们挑谷子到晒场,太阳都出来了,紧得很,她还在边干活边抽烟,老插乘她烟筒离手不注意时,把她的烟筒藏了起来,半分钟不到,她就开始找烟筒了,找了一阵找不着,这时她急得就象热锅上的蚂蚁,跳来跳去,大声喊着:“你收我什么都可以,收我的烟筒就不行,我要和你开擂台”脸红耳赤的,脖子上青筋也露了出来,来真格的了,见势不妙,老插赶紧把烟筒还给她,转眼间她又笑开了。




十一、不明白的事理

     下乡时有些事总不明白。一是砍果树。那是下乡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吧,从外面来了一帮人,和生产队干部一干人马,从这边的冲口走到冲尾,再从那边的冲尾走到冲口,逐家逐户的看,不知要做什么。他们走到最后一户人家时,我们正在附近干活,凑凑热闹,我们也走近前去。这户人家在冲口,屋前有宽阔的地台,周围都了种了很多果树,李啊桃啊枇杷啊什么的,正当结果盛期,有的树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的果子,只见有人和屋主说着什么,屋主很不情愿的点了一下头,之后一帮人就开始砍树了,刀起斧落,一棵棵的树,被砍倒了在地,砍得只剩下两棵为止。闹不明白,好端端的果树为什么要砍掉。

    再有就是稻田里面撒谷种。农民种田,春天插秧时,远不远要留出一小块田不插,作为晚季稻的秧地。下乡第二年,上面说为了增收,不能留秧地,谷种播在哪里?播在禾苗间,这也行?说是别处的经验。老农们还是半信半疑,在偏僻的地方还是留下了秧地,只在公路边的田里,做样子搞了一些。割了谷子,露出禾兜的秧苗,就象黄猄尾巴上的毛,细黄细黄的,能长谷子吗?后来还是犁掉了。

十二、乡村爱情

     冬天下雨,全村男女就会聚拢在仓库边的木棚里围着一堆火挖桐仁。桐子不象油茶果,太阳晒干茶仁会自行突裂出来,桐子只能裂成四瓣,桐仁还藏在硬硬的果壳里,还得用一个小铁钩把它从硬壳里撬出来。

     围着火堆,边挖桐仁边聊天。这时在场的一对恋人就成了人们开心的话题了。冲尾的阿裕和冲口的阿花,村里人都觉得俩人很般配,阿裕长得帅气靓仔,阿花勤劳能干,阿裕很心仪阿花,阿花则顾虑重重。阿花经常到我们知青屋和妇女队长老插聊心事,说阿裕什么都好,就是家里成份高了些,是富农,问老插怎么办,老插也拿不定主意。后来阿花还是嫁给了阿裕。

十三、参加公社文艺汇演

    下乡时,也曾代表大队参加过一次公社文艺汇演。那年我们大队参演的节目有好几个,记得一个舞蹈好象是《我编斗笠送红军》。汇演前,和204探矿队进行了文艺联欢。当时204队驻扎赖村探矿,在小学旁边搭了几个帐篷。跳这个舞,有十多个女孩吧,记得当时演出服是草绿色的裤子,以前很时兴,白底红花的斜襟唐装上衣,腰间扎了一条皮带。联欢下来,小学的一个老师说,看看人家204队的演员个个脸上带着笑容,再看看你们,一个个脸长长的好象很生气的样子。这哪是生气,是紧张啊。我们这帮人没有谁上过舞台,第一次上去,鸡手鸭脚的,看到晒场上黑鸦鸦的人群,双脚抖得厉害,心都要跳出来了。

十四、参加改河工程大会战

    在杉木冲一年多,后来去了公社水利工地——参加插坳改河工程大会战。插坳改河工程的地点,在大宁赖村糖竂生产队附近。上游广东连山流下的江水,到了赖村,成了一段U型的河流,U型口上是一个不高的山坳,叫插坳。糖竂、北平、庙角,三门几个生产队环绕河流两岸,两岸有大片的河滩和农田。为了多造田地,公社要把山坳挖通,让河改道,填平河道河滩,将会增多良田上千亩。于是整个公社掀起了改河工程的热潮,全公社每个生产队都按人数比例派人参加,每个大队为一个连队,通常都是年轻人去,更多的是知青。我和隔壁周公队的同学阿凤也一起参加了。

     至今仍记得我捉弄阿凤的一件事。去工地那天,我们借了一辆板车拉行李,去的路上,我在前面拉,阿凤在后面推,走在铺着沙子的公路上,两人很兴奋。这时我看到前面路上有一大泡稀牛粪,我拉着板车跳过牛粪,阿凤不知是计,只顾埋头推车,一脚踩进稀牛粪里,我笑得要命。

    插坳改河工程大会战的指挥部,和各连队营房都整齐地建在临近江边的一块高处平地上。这个地方景色也不错,碧绿的江水,平缓的江面,宽阔的河滩,河滩布满了大大小小被江水冲刷得光光滑滑,干干净净的鹅卵石。天气暖和的傍晚,游水的洗衣的,江边河里到处是人,热闹极了。周围是青翠的山峰,我们营地旁边是一片茶林,远看很美,走近茶树间,才发现到处是人造“地雷”。

     每个连队一个大棚,一分为二,男女各一边。我们连队两个正副连长都是刚刚从部队回来的复员军人,正连长瘦小,不大爱说话,如书生一样。副连长高大,喜欢说笑。每次连队开会,副连长爱说:大家好好干,表现好的以后可以转为干部,拿国家工资。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干活特别起劲。

     那时饭量特别大,吃一斤米饭是常有的事。我们连队参加改河大会战前,被派去搞了几天副业,给当地一个道班挑沙。我们要下到河里把沙子从水中捞起来放到岸边流干水后,再挑上公路边。下水捞沙,肚子饿得很。有一次吃饭了,饭很香,没有菜,吃的是辣椒酱,先干了半斤米饭,满满尖尖的一大盆饭下肚觉得肚子还是空空的,和阿凤两人又分了一份半斤米饭,吃完后,还是觉得不饱,两人又分加了半斤,直吃到没饭可加。那时真能吃。

      工地生活很快乐也很丰富。每天上工,各个连队都要扛着一面红旗,把它插在自己工地最显眼的地方;工地上有高音喇叭,放着振奋人心的歌曲;一大伙年轻人,挖的挖,挑的挑,整个工地热火朝天,没有谁会想到偷懒。休息时,大家会一起拉歌,也会坐在一起聊天讲故事。在这里,我听过矿区知青绘声绘色讲述的令人惊骇的《一双绣花鞋》和《梅花党》的故事,还悄悄传看了发黄了的手抄本小说《少女之心》。有一次,指挥部拿来一份表,要每个知青如实填写自己曾经看过的黄色小说,我不敢如实填,随意填了一本《香飘四季》。后来知道,说有人在传看黄色小说,指挥部要严查。填了表,最后也不了了之。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也叛逆。我们连队有几个男知青,头发长了也不理,长得有点过分,满头长发每天在工地上飘来飘去的,很招眼,连里要他们剪掉,说了好几次他们才答应剪。剪成什么样子?一天晚上,在小学操场上放电影,天黑了,放映员打开影灯,影灯前面一排的座位上,突然齐刷刷地竖着一溜贼亮贼亮的光头来,象一个个硕大的电灯泡,整个操场“哇”声一片,哄笑一场。原来就是这几个家伙。

     插坳改河工程是公社重点工程,县里也很重视,经常有领导下来视察和慰问。有一次县里派县文艺队到工地慰问演出,有一个杂技节目,现在还记得,是两个女孩的咬花表演,她们的身段非常柔软,身体仰翻可咬住地上的塑料花,两只脚后翻可架到自己的脖子旁,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后来我们知道,这两个女孩是一对姐妹,父母不知什么原因从天津下放到八步的,她们父母都在八步师范学生饭堂煮饭。很小的时候,她们父母就要她们练功,学杂技,还听说,她们的骨头很软,提不了重物,专门有人帮她们提洗澡水。后来还听说,在那次到我们工地演出不久,大点的女孩在练功时出事了,不知是不是真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6:5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回忆真实细腻,那么久远的事,娓娓道来,仿佛就在昨天。好文章,拜读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土左情深
  4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22467 积分:128988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8/14 10: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7:02:00 [只看该作者]

仿佛就在昨天。好文章,拜读了。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喜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2431 积分:652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9/1/26 16: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7:48:00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章!如似昨天!很多事值得回忆,它很有价值!


欢迎您到《生活百科》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红蝙蝠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6 积分:145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7/17 16:1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18:37:00 [只看该作者]

同一个年代,同一种经历,同一个名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20:2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真实、动人,女孩子干那么累的农活真是不容易。论坛里发表的回忆文章,描写南方农村插队的还真是不多,谢谢楼主。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21:15: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千帆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土左情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海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红蝙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莫旗知青

   很高兴能得到你们的认可和鼓励。
    说真的,今天在论坛上说起知青话题,回忆过去那一段往事,很多人感慨不已。想当年我们十七八,有的甚至还不满十六,是人一生中最青春最阳光最靓丽最黄金的时段,我们却要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当年的那一幕幕,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实在太深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原创]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21:59:00 [只看该作者]

       在知青论坛上,看到很多插友还保留当年下乡物品和照片.很令人慨叹.说来遗憾,在回忆过去插队的点点滴滴时,却没能找得出一件当年的信物,哪怕一张纸片也好啊.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经历的一件憾事.
     09年春节年初五时,去了一趟已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杉木冲,拍了一组照片,以此弥补当年憾事.


   眺望杉木冲。远处山峰,是当年挑粪水上山的地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人生五味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58 积分:10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8/6 13: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6 22:01: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杉木冲到公路的另一个出口,村里大部分人不走这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公路边的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总数 134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