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阳背樟树板
读中学时,有很多勤工俭学的活动。到山上砍芒杆造纸卖给供销社,说是纸,其实就是把芒杆放进一个大池,一层芒杆一层石灰,沤绵后用机器搅烂成糊状,再均匀摊在竹箳上晒干就可以卖钱了,说白了,就是纸坯,与我们概念中的纸相差十万八千里呢。除造纸外,我们还去砍柴、种菜卖给学校饭堂。
1973年高一第二个学期春季的一次勤工俭学,是去一个叫平阳的深山背樟树板。平阳在小镇的东边,宁江的上游,也是一个瑶乡。那是一个杨梅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路北上,经过一个叫赖村的地方过渡后就一直上山下山。这一天,阳光灿烂,走在成片成片的松树林里,虽然高大虬劲的松树为我们挡住了初夏的炎阳,但我们还是口干舌燥,渐渐地大家都不大说话了,脚步也慢了下来,有的同学慢慢掉队了,这时班主任在前面大声喊道,快来摘杨梅啰,这里有很多杨梅。我们一听有杨梅,一个个象脚下抹了油一般快步往前冲,冲到前面,原来班主任骗人。班主任这时给我们讲了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景我们知道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到达平阳大队部,天也擦黑了,在这里还闹了一个小笑话。来之前,老师和我们讲了当地瑶乡风俗,老师说见到比自己年长的瑶族同胞,一定要礼貌称呼,在称呼前面一定要加上“同年”两个字,同年公,同年叔、同年哥,同年姐,瑶族同胞很喜欢汉族人这样称呼他们。
在平阳大队部的火房里,我们见到一女子在烧火,天快黑了,火房的光线很暗,我们有一女同学,一进到火房,就很有礼貌的喊了一声她“同年嫂”,谁知这个女子说,“搞错了,我是妹儿来过,我都某是瑶人过!”(搞错了,我是妹仔来的,我都不瑶族人)我们一听,哄笑了起来,我们这个同学平时脸皮很薄一说话脸就红的,这时更是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好久都不知怎么办好。
“搞错了,我是妹儿来过”这句话,伴随了我们好长一段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吃了饭,就进山背木板了。沿着山冲逆着溪流,一路上尽是茂密的树林,我们用砍刀砍掉路旁的树枝。不知多远,反正一天只能背两趟,早上进去背一趟出来就吃中午饭,休息一下,再进去背一趟出来太阳已经不见了。
进到山的深处,这里犹如原始森林,到处是高大的树木,浓荫密布、不见天日,到了我们要背木板的地方,这是一片樟树林,满山尽是粗大的樟树,只有在山冲边伐倒了一片樟树的地方,才出现一小片光亮的空地。伐倒的樟树,已锯成一块块的码好堆放在山冲边上了。
这些樟木板有多长?一律的两米长,有多宽?窄的我们个子小的背在背上伸开双臂刚好能扣住,宽的就扣不住了,只有大个子的同学才能搞掂。只能背,不能扛,淋了雨的樟木板,又湿又重又滑,一次只能背一块,有力气大的男同学一次可以背两块的。
那时正是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照样开工,每天穿着干的衣服出去,晚上穿着湿的衣服回来,有的同学回来时简直就是一个泥人,山路湿滑,背着木板跌跌撞撞,摔倒在地已是家常便饭。晚上洗好了衣服,还要连夜烘干,有时半干半湿第二天照样穿着上路。这次背木板记得差不多去了一个月。
我们的中学时代虽然苦涩,但这个阶段奠定了我们的人生理想,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锻造了我们坚韧的性格,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