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日坛是一片废墟,一片荒草。 最早的建园活动就是锄草种树,这里有一个园林管理处,挂着大牌子。 种啥树呢?桃花、梅花多好看呀?再种点儿桑树,发展农桑嘛! 那时候的日坛没有围墙,人来人往,他们把桑葚吃了还不算, 桑叶也扯跑了,带回家养蚕去了。
公园总要有些建筑。这里建了亭子和舞池。 后来,日坛公园旁边建了使馆区,政府聘请了很多园林专家, 把这里设计成一个大花园。
祭祀太阳神,坛自然是圆的。恢复明朝的建筑,需要很多银子。 少花钱,也办事,建一个简单点儿的“坛”。 琉璃瓦红墙,围成圆形,四周都有汉白玉的门。 坛里铺着花砖地。如果像天坛那样,巨石地板,花销就太大了。 这坛子干啥呢?当作舞池吧,又建了一个乐池。
跳舞,要卖票,票价太贵了,没人来。乐队也要挣钱呀! 再说了,那么多大门,检票也麻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舞票很便宜,二角五分。工厂的业余乐队伴奏。那些工人乐手们 巴不得找个地方演出,露两手,给点儿茶水费,就打发了。 那么多门,谁守着呀?担任保安的是各工厂的工会干部。 50年代初,很多年青工人进了工厂。他们要谈恋爱。 日坛跳舞属于工会活动。
这些事儿,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 一些孩子喜欢搞恶作剧,在院子里喊:“舞池放电影啦,不花钱!” 孩子们听到这消息,晚饭都吃不下了,“赶快去,占个好地方!” 我们在舞池看过《翠岗红旗》、《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等等。
几十年过去了,怎么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呢? 这些电影,我们看了很多遍,因为不花钱。 那些黑白两色的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