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朝阳门外一条街(之四):元老与吉市


  共有76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朝阳门外一条街(之四):元老与吉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山脚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82 积分:185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20 23:07:00
朝阳门外一条街(之四):元老与吉市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13 13:13:00 [只看该作者]

出了朝阳门,路北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吉市口和元老胡同。

 

吉市在西,元老在东。两条胡同之间有七条小胡同相连。
这些小胡同称为“条”,也就是也就是“一条”到“七条”。
过了“七条”是“下三条”。那里有一所“下三条中心小学”。

 

下三条小学的前身是一所道观,其实,就是东岳庙的后院。
踏进一个圆形的拱门,闻着两旁石榴的花香,前面有两间绿琉璃瓦顶的建筑,
那就是我们的教室。

 

先说元老胡同。
明朝,一位姓袁的大官住在这里,胡同因此得名:袁老胡同。
时间太久了,那位袁大人官居何职,无从考证,传来传去,“袁老”变成了“元老”。
元老胡同是一条长500米,宽4米的土路。
50年代,大雨过后,这里满街都是泥。迎面一辆马车驶来,行人无处躲闪。

 

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两只手把水碗捂住。
那时候的小学生,必须带一个小水碗,做一个碗套儿,挂在书包外面。
每天第一节课前,班主任老师要“晨检”,就是检查学生有没有水碗,指甲剪了没有?
如果水碗套上沾了泥,老师会说:“马上去洗!”

 

朝外的吉市口有一些名气。
清朝的时候,这里有“八旗兵东城副指挥署”,并且兼管朝外北营房。
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男孩子,长得挺帅,浓眉细眼。
浓眉就不是细眉,细眼却不是眯缝眼,而是一双大眼,有些细长。
挺好看的小男孩,非常淘气。
班主任实在管不了他,生气地说:“我把你姑姑叫来!”

他的姑姑是那老师。那老师的眼睛也很大,但是眉毛没有那样浓。
看得出来,那老师描眉了。五十年代初,女子描眉是很稀罕的事情。

那老师把淘气的侄子拉到教室外边说:
“你爸爸怕你在别的学校淘气,把你交给我。你闹一下也就算了,别出格!
咱们是这一带的大户人家,你不能给咱们家丢脸呀!”
叶赫那拉氏在吉市口有房地产,住了几代人,还算保持了书香门第。

 

有的八旗子弟,坐吃山空,变得穷困,干啥的都有。
《锔碗丁》的故事就发生在吉市口,被称为清末奇案之一。
这个故事被改编为评剧,是白玉霜的名剧。

 

50年代,吉市口一代住着一些城市贫民。
解放了,贫民的子弟可以上学了。

 

现在,元老胡同和吉市口的老房都拆了,留下一段历史。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13 18:50:00 [只看该作者]

   现在,元老胡同和吉市口的老房都拆了,留下一段历史。

   楼主还能把这段历史娓娓道来,真是有心人。再过些年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14 15:02:00 [只看该作者]

借着地名来摆古,

当年经历写成书,

从袁到元变化大,

身边小孩是大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