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长存
——内蒙兵团十四团二连战友四十周年聚会记事
(一)
内蒙兵团十四团二连战友四十周年聚会已经过去两天了。由于连续几天操持会务,感到身体比较疲乏,手懒,也没精神,所以一直没把会议情况写出来。对不住二连的战友们了。
这次聚会源于今年6月13日天津的那次特殊聚会。在那次聚会上,许多战友提出希望能组织一次全连战友的大聚会。考虑到今年是内蒙兵团成立四十周年,在此时机搞一次聚会还是很有意义的。经与天津和北京的几个战友商量,决定在北京搞一次规模大一些的战友聚会。
回京后与几个热心战友多次电话沟通。8月23日,借着北京石景山区部分二连战友聚会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聚会的初步想法,并成立了筹备组。我们把那次会议确定为筹备组第一次会议。
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初步确定了聚会的具体时间。考虑到如果十一前举行聚会的时间上太紧迫,很多战友来不及通知;而且在建国60周年期间在北京搞聚会难度较大,故此我们把聚会的时间定在了10月17、18两天。
这次聚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量通知到二连的每一位战友。参加不参加聚会是个人的事;能不能通知到每个战友则是筹备组的事了。为此,我们在筹备组第二次会议后立即在中知网、兵团战友网和兵团战友之家网上发出了聚会通知,并动员二连战友及认识二连战友的人们要相互转告。特别要提到的是,为了使我们的聚会通知不被压下去,兵团战友网的《战友报到处》的海贝版主特意把我们的通知置顶,使每一个进到报到处的战友都能看到通知。在此我代表筹备组再次向海贝战友表示感谢。
十四团二连的战友主要来自北京(朝阳区、石景山区),天津(红桥区、河东区),保定,呼和浩特,青岛(沧口区)和宁波。知青返城后,大家忙着找工作,成家立业,养老抚幼,除了一些要好的战友还有联系,大多数人平常来往很少了。虽然在这些年里小聚会总有,但规模较大的聚会只搞过两次,而且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到更多的人,一些战友不厌其烦地拨打着电话,寻找、记录下每个战友的信息。
最初我们预计这次聚会参家人数可能达到140人左右。没想到最终参加聚会的人数达到190多人。
(二)
要聚会,除了通知战友们外,急需落实的还有两件事:会议经费和聚会地点。
按照往常的惯例,这种聚会一般实行AA制,每人交纳100元钱,只管中午一顿饭。但由于这次聚会规模较大,还有部分外地战友参加(当时没想到青岛、宁波和苏独仑农场能来这麽多人)。考虑到制作横幅、光盘等事宜,算下来,资金就比较紧张了。此时,几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战友慷慨解囊,为聚会捐助了大笔资金,确保了聚会的顺利举行。在此,我代表筹备组向这四位战友表示深深地谢意。
会议地点的选择,要考虑交通、吃住方便,会场要能容纳200多人。为此我们找到了化工大学的丁校长。丁校长也是一位老知青。当我们把情况介绍完后,丁校长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由于丁校长的大力支持,住宿费及卡拉OK活动的费用均按内部职工标准结算。此时此刻,我真切地体会到“天下知青是一家”这句话的含义。
在此还要提到王宝树和赵泽生两位战友。
王宝树今年才56岁,可已经退休多年了,现在某单位补差。宁波战友16日晚9点多到首都机场。由于宁波战友夜里到京,人生地不熟,我们决定派人接机。王宝树和王建设战友毫不犹豫地接下此事。考虑到聚会开始前很多战友可能提前到会场,每张餐桌上应摆上一些干果,沏上一壶茶水。王宝树战友把采购干鲜水果、酒水的活一个人全部包下来。期间还临时增加一些小项的采购。其实,王宝树也没时间办理这些事。他把采买的事全部委托他的夫人办理了。宝树的夫人并不是我们的兵团战友,也没参加此次聚会,却为这次聚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宝树代我转达对他夫人的谢意。
赵泽生战友家住在石景山西黄村,离会场有几十里地的路程。他也早就下岗了,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为了办好这次聚会,他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忙碌着。
为了节省费用,筹备组决定在招待所只保留一间房屋。这就意味着赵泽生17日晚上忙完后要回到几十里地以外的家中,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回会场。为了战友们能欢聚在一起,赵泽生无怨无悔。
总之,筹备组的战友每个人都为聚会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真心地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