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6年前,阴历3月3日那一天,50岁的王羲之和一帮哥们儿,带着下代孩子们进山郊游。
这一行42人大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知道他们怎么玩吗?
老先生们依次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坐开来,每人跟前放好酒壶、酒碗、小吃,摆置笔墨,铺好茧纸。
由溪头开始,仆人将一盛着酒的木碗放入溪中,那碗酒飘到谁的跟前,谁就要把碗端起来,喝一口。然后,这个人就要大声念出自己想出来的一两句诗词,再将那碗酒放入溪中。下一个人接到酒碗后,要跟和上一个人起的那句诗词,吟出合辙合韵的新句子来,再如是,把那个酒碗放入溪中。当然了,谁念完了诗句,都不忘用笔墨把自己念的记录下来。
如果有哪位没有跟上面的人对出下句,那就要由大家共同选出来的酒司令,监督他喝三碗酒(我想,也就是现在那种度数不高的绍兴黄酒)。然后,再接着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这是对每个人文养的大考验。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府的那些少男少女们在喝酒时,也好玩这种又雅又热闹的把戏。
那天,文人们玩倦了,便把诗词收集起来,公推王羲之给这本集子写一个序。
这时王羲之也喝得差不多了,在醉态中,他执鼠鬚笔,没一会儿就把序写了出来。
我估计,当时那42个文人,包括王羲之本人,谁也没有想到,王羲之写的这个序,一直到现在,都被中国人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好玩不?中国行书的珠穆朗玛峰就是这样产生的。
说完了王羲之,说说我这个不堪的兔子吧。
我想说什么呢,想说的是人在喝酒以后,写字的时候状态究竟好不好?
有句老话说:“酒要微醉,花要半开。”
酒,不是人人都能喝的,所以你说微醉的时候感觉最好,那根本不会喝酒的人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可是你说花在半开的时候最好,我看持异议的人就不多了。
没开的花,也就是花蕾,是紧紧包着的状态,它的美还没有绽放出来,人们欣赏不到,显然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全开的花美不美,美!而且把它的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你的面前。但是,人也会遗憾地说,这花开得已经失去了含蓄,让人没了期待和对它未来的遐想。
喝酒也是这样,没喝够,人不尽兴,喝过了,大醉了,也就糊涂了。这两个阶段都不好,最好的是中间那个阶段,即微醉时的感觉。
我可以肯定地说,王羲之就是在微醉状态下,写出了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兰亭序》。
今天早上,我在极其清醒的状态下,把网友佛手弹香的咏牵牛花词写在了纸上:
藤蔓柔柔织女情,朝颜玉露点蜻蜓。
蓝裳飘洒为谁放?浩月相思漫自倾。
半日芳姿香滴漏,胭脂缱绻舞轻盈。
殷勤寄语牵君梦,七夕风骚百尺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