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记忆中的一次学习班
30年的弹指挥间,悠悠往事中,记载着多少苦乐人生,蹉跎岁月里,体验过多少年华的激情与浪漫。而往往记忆幽深的却是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乃至一两段微微打动心潮的诗句,这些却能影响着一个的命运。
“井田”村子不大,可它的占地面积却不小,农作物的品种也可谓多元化。村子的东是一片西瓜地(年复一年,总是种着西瓜)还有供给社员每天购买的蔬菜园,一口连接着全村生命源头的甜水井,是每天来来往往的最多的地方。村子的北面主要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的庄稼,承包着添饱全村人肚子的主要资源。村子的西头是大片的棉花地。这里是妇女们上工说笑的乐园。而它的南面是一座座沙丘,后来成为红枣和花生的种植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农作物丰富的小村子,按说他的经济来源也是够充足的了,可那个年代,就是富裕不起来。
村子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我常常走在村东的菜园里向南遥望,巍峨的秦岭山脉常常吸引着我展开
想象的空间,人们常说“仁者好山,智者好水”我对大山的喜好,情有独衷。不知是一种心缘,还是一种期盼,在结束了下乡生活后,竟安家在秦岭山的脚下。
我也常常在雨后的夕阳中,漫步在长着茂盛枣树下的沙丘上,看彩虹翩翩,看白云飘游。时不时朗诵那首王维的诗;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 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 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 悵然吟式微
盛夏的一天,天闷的让喘不上气来,没有一丝凉风。我满地奔跑着给社员记着工日(当时,我是记工员)。不知何时大队书记站在了我的背后“云,回去收拾一下东西,大队决定让你去石巢,宣传员培训班学习,要十多天的时间才能回来,赶快回去准备吧。”我急忙问:“什么时候报到?”“今天下午。”“下午,这么仓促?”我不解地问道?“是,我也是刚刚接到通知,赶快回去吃饭吧。”我抬头看看太阳,大约已经三点多了,不情愿的向着村子走去。
回到村里,同伴帮我打好了背包,房东从队长那里给我借来了一辆自行车,我迅速的扒了几口饭,就上了路。
石巢,位于井田的南面,因为它的周围全是沙梁包围着,所以路途很不好走。
赶了一段路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已阴了下来,便加快了速度。然而,夏天的气候如同小孩脸一般,说变就变,顷刻间黑云压顶,刮起了大风。那风带着哨子,夹杂着沙土鬼哭狼嚎般向我袭来,路两边的穿天杨也成了风的帮凶,风与树相织,风借树力,树助风威,似乎有一个声音在狂吼,在狂笑“看你能走出这条沙路,哈哈哈”。城里长大的我,哪里经受过这种情景,车子在弹簧般的沙土地上无力的摇了几摇,翻倒在地,我惊恐的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影,只有风的吼声,穿天杨与沙的回旋声,摔在地上的我抱头大哭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似乎听到有人在叫我“女子,咋咧?”我停止了哭声,小心睁开眼睛,看到一位老大爷站在了我的面前。再看看周围,风依旧狂吼着,树依然带动着沙粒摇晃着。我站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老大爷讲述着刚才的情景,大爷长叹一声,“哎,城里的娃娃就是和乡里的娃不一样,走,我送你去。”就这样,这位老大爷把我送到了那所我要去的学校。
时隔已30年之久,每每遇见狂风四起之时,我便常常还会想起那位送过我的老大爷,那慈祥的面容,那有点驼背的身影。
参加学习的共有40多人,三分之一是知青,可见当时知青在农村的作用之大。组织者是公社的教育主任和专干。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十几个住在一间教室里,睡的是通铺,吃的是十人一桌的“大餐”(那个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受的美食)每个人的脸都充满开心的微笑。
记得学习的第一天,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在听公社书记的报告时,教育主任让大家唱一首歌,有一个知青就起头唱到;“这杠棒跟随咱经历过,一二”我愣住了,这是什么歌?我怎么就没听过?后来才知道,唱的是秦腔样板戏《海港》里的选段。原来知青也会唱秦腔啊!。从那以后我也逐渐的喜欢上了秦腔,有时也不由自主地吼上几句。
这个学习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件事。它曾使我很久得不到安宁。有一期的黑板报是我办的,无论是质量还是选材都无可挑剔,加之我写了一手好行书,引来大家的赞扬。可就在这一片赞扬的声中,在全体学员的大会上,教育主任却严肃地说道“我昨天看了我们学员办的板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今朝的努力,迎来明朝的辉煌,驰刹风云是我们的志向。’我要问问作者,你们今天的学习难道只是为了自己将来的辉煌吗?是不是有些自私了啊?……”我心中暗暗叫苦,真是引火烧身,这下可麻烦大了。这种心态使我很久得不到安宁。
十天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而后几天的日子我却是在矛盾与忐忑不安中度过的。
就要告别石巢的那个下午,教育主任把我到他的办公室“云,这十天的收获不小吧?”我点点,生怕再说错一句话。看到我的拘谨,他笑了笑问道;“喜欢文学?”“是”我机诫的答着他的话。这样吧,“你考虑一下去学校教书吧?我们学校正缺少语文教师。”就这样,我回来后成了一名民办的小学教师。回想那一段的学习生活,我对教育主任的做法有些不解,然细细想来,其中的道理似乎也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