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虫,在“除四害”的年代已经闻名遐迩了,但在城市中很少会看到,我是到了盐场才亲眼目睹这一家伙的。
在盐场,我们虽然都身负“在黄海前哨反帝反修”的重任,但生活条件实在艰苦得很。所谓的“床”,就是每人发一块木板或竹排,搁在用砖垒成的墩子上,铺一张草席,再铺上被褥就受用了。
我们去的时间是冬季,一开始还没感觉到什么。进入春夏,随着气候变暖,各种植物的动物的生命开始苏醒,很快就聆听到了臭虫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一天早上醒来,忽感背部和腰部奇痒,身后暴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疹块。起先还以为是发风疹了,可睡在旁边的场友比我见多识广,说是我受到臭虫攻击了。见我一脸诧异,马上指点我掀起被褥,再掀起草席。果然,在草席后面,在板床的缝隙里,我看到了蛰伏其中的那些小虫。它们长着扁扁的、褐黑的身子,只有吸饱血的,才鼓起锃亮的肚子。一有动静,它们飞快地钻入木板的缝隙,很难让人发现。我手急眼快,把一只来不及遁避的臭虫捏死了。将死虫凑近鼻子,一股极其难闻的气味涌入鼻腔,这大概就是臭虫名字的来由吧。我还想找那些臭虫报复,场友笑我这样是无济于事的。他教我将木板搬至室外,烧上一壶开水,沿着缝隙浇去。果然,那些家伙不是被直接烫死,就是在出逃中被我一一正法。
如此一番折腾,让我清静了一段时间。可不久,这些家伙又卷土重来,让我重新遭受叮咬之苦。有人告诉我,光一人扫荡一下是没用的,在宿舍的墙缝里,在室友的床板下,这些生灵有的是栖居隐匿之处。无奈之下,只能忍受,并把捕捉臭虫当作了自己一项经常的功课。人是有极强的适应力的,慢慢地对这一切也习以为常了,有时捉住了几只臭虫,听着捏死它们的“哔卟”声,甚至会产生一些快感。呵呵,现在想想怎么有这种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直到若干年后,宿舍的墙壁进行了重新粉刷,对室内的各种器具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臭虫们才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