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持2006年4月21日《人民政协报》上刊登的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呼吁: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提案中以真挚的笔触写道:“……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前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的知青为题,有积少成多地显现出来。200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在此之前,能不能系统调研,梳通理顺,彻底解决这一社会矛盾,为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课题……”
在濮存昕委员执笔的这份言辞朴实、分量颇重的反映社情民意的用笺上,全国政协委员张贤亮、魏明俗、彭丽媛、敬一丹、吴雁泽、朱尔澄、冯小宁、陈昊苏等48位民盟、民建、 九三、妇联、青联、文艺、对外友好等界别的社会著名人士先后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 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老知青遗留问题发出疾呼:建议将这个社情民意的材料送到国家级的主管部门,请给予重视,尽早制订全面系统、有效可行的方案。
前不久,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办公室走廊的沙发上濮存昕委员又字斟句酌地告诉记者:“对老知青问题,我建议政府应搞一个系统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把问题归类处理:哪些是能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解决的标准又是什么,应该出台、调整什么样的新政策。我认为,要将这个问题一揽子解决好,不要再留下后遗症了。”
濮存昕说,“此类问题在春节前北京市‘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都 反映过。据我了解的情况,不只是北京,上海、天津政府信访工作收取的意见中,这类问题的比例也很高。这类问题还牵连到知青所插队地区的相关政策。所以,上访者在某省、市级政府部门得到的回复常是没有政策依据,无法解决。再加上个别工作人员态度上不够耐心,使这部分生存处在艰难中的老知青反映出较激烈的情绪。我也曾是知青,在边疆有近 8 年的经历。所以 , 我很同情他们。”濮存昕委员动情地说:“老知青问题可能是‘文革’中遗留的最后一个问题了。‘文革 ’已经过去了30 多年,我们国家今天强大富裕起来,政府应想办法使这部分年近 60岁的老知青特困群体过上高于低保水平的正常生活,争取对他们的问题来个彻底性的解决,再一次、让他们感受一下‘大快人心事’。比如,他们户口在北京、生活在北京,但却没青享受北京市的任何福利、社会保障待遇;一些工作关系在外地的老知青,每年还得回原单位被‘验明正身’领取那点退休金等。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不应该堵门,应尽可能想办法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
为此 , 他和其他委员呼吁并建议政府应放手调查研究,为决策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尽快将这部分人退休后的工资、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好。他告诉记者:“如果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我作为政协委员,很愿意去参加。”}
……
我们恳请国家的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能够关注一下这样的现实;
一, 现在,这个当年的“知青”人群已经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很多的人因为文化水平低,返城后既没有什么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也没有能享受到福利分房;如今下岗后,只能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证的补助维持着比较艰辛的生活……所以,我们支持政协委员濮存昕提出的;我们国家今天强大富裕起来,政府应想办法使这部分年近 60岁的老知青特困群体过上高于低保水平的正常生活……
二, 还有一些从原单位或是外地退休后返城的知青,因为农场或是其他的县市的工资水平比较低下,回到了高消费的大城市,只能依赖儿女过着高消费的城市生活,因此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希望能有相应的朴帖,或是统筹养老金的发放……
三, 一些从原单位退休后返城的知青,已经进入了老龄时代,身体都出现了衰退状况,却享受不到原来下乡城市的医疗保险。不但原单位的医保条件又与大城市相差太多,而且还是按转院异地治疗的比例报销,是与在原地报销比例的百分之70~80,还要亲身地往返去办理报销事宜,非常艰辛。希望在全国医疗制度改革中,首先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既能得到所在城市的同等待遇……
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领取退休金与在各地的医保都实现了便利的刷卡消费,希望医改方案早日解决已经返城知青享受原城市的医保待遇。
四, 还有些留在当地,没能返回城市的知青,这批人都进入了老年期,已经无能力再通过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了。而他们的孩子可以按政策落回到城市了,可是这些人退休后却不敢回城市与孩子们团圆,原因就是一没有住房,二外地退休金少,三没有城市的医疗保证……
国家进入小康社会的前景那么美好,可是这些人将怎样地去设想自己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