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共有128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黄山黄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1 积分:7897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0/20 13:13:00
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2:55:00 [只看该作者]

    最近,70后作家王东的小说《寻找知青杨春花》在川渝地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至今,我还没有看过那本书,只是读了那本书的序和作者关于为何写作该书的一篇文章,从那两篇文章看,那书似乎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如若能够买到那本书,不妨好好看一遍,看看后一辈人眼中对当年那场运动的评判、对知青的描述。为此特将那两篇文章贴上,能让各位知青朋友对那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寻找知青杨春花》序言 

  为青春的心灵与青年的成长所感动 

  周 勇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它纯粹但并不单纯,它是文学作品但完全可以当做历史来读,不论男人还是女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能从中得到大量的、真实的信息,从而嗅出自己人生经历的气味,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收获一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请我为本书作序,没看作品之前,我推辞了。因为我虽然偶尔写一点文学作品,但主要从事的还是理论工作,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隔行如隔山嘛,我并不是一个作家,还是对文学作品少发言为好。但细细读了作品后,我觉得应该写一点文字。 

  我首先被作者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这部小说缘于作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知青日记。作者告诉我,日记字迹娟秀,厚厚一本,他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日记内容冗长庞杂,但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沉重,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那是一代人的成长和呐喊”,由此,作者“被日记内容震撼了、感动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然后拿起笔来“兴之所至”地写了开来。他告诉我,几年来他的心思都被知青“杨春花”占领,日思夜想,欲罢不能,奋笔疾书,一吐为快。正是这位“熟悉的陌生人”,陪伴着作者,也激励着作者。因此,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满怀对家园、对生活的深厚感情,捧出一颗真心,字里行间泣血溅泪,唱响了一支反差强烈的青春岁月的祭歌,拨动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理想信念的颂歌。这在充斥着虚饰浮嚣的当下社会,尤为可贵。 

  再有就是作品所写的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场景。我是1969年春天下乡插队落户的“老知青”。作者笔下的武陵山区,特别是乌江、羊角、鹿鸣、阿依等,那些散发着“酉秀黔彭”的泥味花香,包含着一代人的沉重、苦涩,但也有着一丝美好记忆的名字,这就是我当年劳动、生活多年的地方。4 0年过去了,走南闯北,东奔西走,风风火火,起起落落,蓦然回首,其实我们对那段生活、那方水土仍然有着很深的情感。作者的文字,尤其是那本可以看作是“上山下乡历史实录”的知青日记,着着实实地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仿佛回到了那段五味杂陈的岁月,那片想忘但难以忘却的天地。近30年来,以知青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但以重庆山水,以重庆知青为对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我多次呼吁我的知青朋友、作家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但是,收效甚微。如今一位相当于知青后代的年轻人,一位并没倚身作家队伍的青年,竟然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怎么不让我感到欣喜呢。 

  最为重要的是,我对作品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忠实于原生状态、坦陈个人与集体灵魂世界,关注时代与生活,将生活的本真过程及隐秘角落还给历史,再现了记忆的真髓、血性与骨质,充满了对心灵深刻而细腻的触摸和拷问,有着生命真实的视觉、听觉、知觉、痛觉和耻感,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容量和社会价值。 

  ——这是一本记录知青历史的民间文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百万城市青年到农村、边疆插队落户、劳动生活,历经十数年方才落幕,这就是现在年轻人全然陌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整个社会甚至文明发展的进程。作为这场运动的亲历者,我对3 0年来轰轰烈烈的“伤痕文学”和弥漫着“青春无悔”、 “劫后辉煌”的情感纷争,一直非常关注。在众多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诗歌、散文,有报告文学、回忆录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却大都是知青这代人自己在书写、咏叹。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出生于70年代,可说是知青的下一代人,他会怎样看待那段历史和知青那一代人呢?看得出,作者对真实的生命充满虔诚,没有丝毫嘲笑和轻慢。我曾反复阅读过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那本原始知青日记,我认为这本日记是可以进历史博物馆的,我为作者的感动而感动。作者似乎无意于虚构什么离奇的故事,他只是努力地去贴近、去还原生活的真实和丰富。随着日记的展开,主人公杨春花形象逐渐清晰,那狂热的理想激情,那灵魂的痛楚与挣扎,让我们体味到一代人的灵肉相离、恨爱错乱、黑白颠倒、命运无常——全都属于历史却又真实得不像历史。感谢作者,固执地用琐碎、繁复的叙述,不雕琢,不粉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知青形象。虽然“杨春花”只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知青这一代人、这一段历史的缩影。这是一个真实生命的呐喊,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真正属于生命与历史的,必将被生命与历史留住,我们没有理由遗忘。——这是一部描写青年人成长的心灵历史。这是一本关于青春成长、关于理想信念的小说。作者采取双线条并置,并与当下同构的结构,有效展示了两代人不同的成长心路,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历史阶段的复杂性。围绕知青一代(杨春花、蒲志高、龙解放等人)的成长,不管是杨春花的坚持与“堕落”,还是蒲志高的背叛与忏悔,都是特定时代环境的产物。70后一代(小酒罐、龙观寅等人)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中,几番沉浮,几多挣扎,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打上了时代深深的烙印。读着这本小说,会让我们思考很多,人生的路该怎么去走?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思考,会让人心灵沉静,抛却浮躁和繁华,转而去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个再现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缩影。即将过去的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知青是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共和国的一切荣光和苦难他们都一一承担。而70后(包括更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小说中描写的场景,不管是西南的渝都市还是武陵县的阿依乡,都在时代进程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这两个场景蕴涵着很多意味,一个是繁华的都市,一个是落后的农村,城乡的对立和融合,在小说中通过40年前的知青下乡和30年来农村青年进城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作者笔下所谓的“广阔天地”,并不只是40年前城市知识青年奔向的“农村广阔天地”,同时也是当下农村青年涌向的“城市广阔天地”,以及当下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当村官”的“新的农村广阔天地”,或许还有更多的意味。通过作者的描述,便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是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40年的历史,让我们铭记,每一个脚印,每一次付出,每一点探索,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是真实的,在现实与历史对照之中,竟然如此地震撼人心。历史在延续,生命也在延续,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也就会明白,文学作品记载的不单单是一些事件,更多的是记录了我们曾走过的路,指明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真理路标,必将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延展的前行之路。 

                                       2009年10月 

  (周勇,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黄山黄河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1 积分:7897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0/20 13:1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2:56:00 [只看该作者]

 

《寻找知青杨春花》写作随想

 

    一、缘起——一本知青日记触发的冲动

    2004年冬天,我从乌江岸边的一座小城来到重庆,一个人瑟缩在城市的一隅,人模人样穿梭在衣冠楚楚的人群中,打发着一个个苍白而又平淡的日子。

    那是一个傍晚,我在街上闲逛,在一个旧书摊前,我被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笔记本吸引了,这是一本尘封已久的知青日记,字迹娟秀,写满了厚厚一本。我带着日记本回到家,认真阅读起来。就在那个晚上,我被日记内容震撼了、感动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日记内容冗长庞杂,但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沉重,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那是一代人的成长和呐喊。知青“杨春花”的际遇深深感染了我、打动了我。

    同样,我对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也是刻骨铭心的。那时我在一所山村小学教书,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一轮热潮,我和我的朋友随风起舞,充满着无穷的想象。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上蹿下跳,东奔西走,年轻的热情渐渐冷却,所有的梦想都有了一个俗套的结局,我们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代价。但我始终不能忘记——曾经有过的梦想和激情。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知青“杨春花”的出现,开启了我尘封的情感。她日记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们有着不同年代但同是青春岁月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不正是知青“杨春花”那代人生活的延续吗?我突然有了一种写一点东西的冲动,这冲动一经产生,便势不可挡,无法消除。我要把我和知青“杨春花”的故事告诉大家。

    二、主题——追寻心灵的广阔天地

    这是一本以真实知青日记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小说。主题可概括为:一本知青日记,引发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探寻;两代人的成长,再现青春岁月的痛楚与挣扎;寻找知青杨春花,感受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与融合,共同追寻属于自己心灵的那片广阔天地。

    小说以渝都市和武陵县阿依乡为场景,分两条线索展开。以70年代出生的农村青年小酒罐及其同龄人龙观寅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谁是知青杨春花的儿”的悬念中展开,真实再现了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离开农村到城市打拼的人生际遇,描写了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改变。另一条线索通过小酒罐的视角,以知青生活为线索,再现了知青杨春花及其同龄人蒲志高等人,从城市到农村插队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有对理想的追求,对友谊、爱情的追逐和背叛,有青春的呻吟,有生命的付出。这两条线索最终交织在一起,为了揭开“谁是杨春花的儿”这个谜团,小酒罐开始了寻访之旅,对每个人的灵魂进行拷问。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中,感受着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小酒罐、龙观寅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心灵的那片广阔天地。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千万个“杨春花”一样的知识青年满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踏上了征程。他们充分发扬了奉献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建设农村、开发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论上山下乡运动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起伏,不管他们以后的道路多么曲折、生活多么困苦,回望那段奉献农村边疆的青春岁月,当年的豪情壮志依旧真实而强烈,他们依然尊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然,今天的人们已然明白了当年的代价和曲折,明白仅仅有热情和决心而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是绝对不行的。但毕竟当年那种激情与纯净是可贵的,而这样的情怀,在今天的年轻人中间也是弥足珍贵的。

    相比较而言,今天的天地更加广阔,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社会阶层崛起了,有些社会阶层沉沦了,多少荣华富贵,多少辗转沟壑,多少可歌可泣,多少可憎可恨……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站在繁华的街头,才发现湛蓝的星空、芬芳的泥土和暖暖的阳光是多么可贵。小说中小酒罐、龙观寅等人在成长中感受着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我想,无论人类有多少智慧,有多少技术,其最可依赖的家园还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然和天地。如果我们能少一些世故,多一分激情,我们的奋斗会更加卓有成效,我们会更加青春无悔。

    或许,广阔天地,永远在远方。

    三、写作——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坦白说,我并不具备写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条件。我出生于武陵山区,在十多年的工作履历中,当过乡村教师,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混迹于官场,一支秃笔献媚于权门,写得最多的是公文,头脑多抽象思维而少形象思维,更没有创作小说的成功经验。

    我不是专业作家,促使我提笔写作的,是生活本身足够丰富,我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我没有框框,我写着自己的小说,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努力去贴近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日记是一个人隐秘的心灵独白,我像贼一样,把知青“杨春花”的心撕裂开来,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静心细读,其中的恩怨情仇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我对自己的同龄人也是毫不留情的,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只不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贴上了新的标签,我把自己的积累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了,其中的喜怒哀乐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震撼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写作中,我熬更守夜,苦思冥想,数易其稿,饱受煎熬。不少朋友得知我在写小说,好奇得很,你不是脑袋进水了吧?扪心自问,这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只有笨人才会一根筋地较劲,这绝对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考验,我把它当成了人生的心愿来坚持。

    不知谁说过,一个作家如果丧失了与社会和时代对话的能力和勇气,必然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很多时候,我也会动摇,也会遭人嘲笑,一个从未写过小说的人,能写成什么东西呢?但每次重新翻读文稿的时候,我都会感动,所有的一切,正是两代人走过的最真实的生活。我坚信内容为王,真实的历史比单纯想象更加精彩纷呈、复杂吊诡、充满意韵。在这种巨大的真实面前,文学的技巧、修饰、所有的小把戏都显得苍白和微不足道。我坚信,用自己心血写成的作品,一定会得到读者的尊重和欢迎。

    四、愿望——能够改编拍摄成电视剧

    这本书,我把它献给曾是孩子的知青和知青一代的孩子。知青一代的朋友捧读此书,就是在回味珍藏自己的青春,捡拾流逝的岁月,也许会生发出湮没已久的激情和勇气;70后、80后的青年阅读本书,怀着对父辈的敬意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坚持什么,摒弃什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传承。我也希望当代的大学生村官能关注本书,作为新一代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力军,阅读此书,对于抛弃浮躁与虚荣,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规划人生、创造未来,也会大有裨益。

    当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改编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知青,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不管是成功者还是落魄者,他们都不会忘记那段真实的历史。加之小说丰富的意蕴、强烈的时代感、独具的民俗风情,都会让人受到感染。

    五、敬意——献给知青朋友

    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我先后到过云南西双版纳、黑龙江北大荒这些当年知青聚集的地方,走访了不少群众,查阅了很多资料,收集了大量素材,也和知青交上了朋友。在写作中,除了小说写作灵感本身来源于一本知青日记外,我得到了很多知青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济人、作家阿炳都是知青,他们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帮助;当然更多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的知青朋友和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他们给了我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如杨华玉大姐,是渝中区人,后来到四川资阳插队,至今都还在那里生活,她在网上看了我的博客,多次留言并打电话给我,鼓励我完成创作。北京知青温爽,沈阳知青杨茂,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一直关注鼓励我的创作,给了我很大信心。

    知青的历史距今已经有四十个年头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它就像唐、宋一样遥远。孩子们对知青的历史不是缺乏了解和兴趣,而是他们的了解、兴趣止于电视剧、电影,止于小说、文艺。广大知青朋友关注本书的写作,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下一代。因此,我最应该感谢他们,我把最虔诚的敬意献给他们。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黄山黄河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1 积分:7897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0/20 13:1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3:03: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1aa0390c430d5601ed1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4:04:00 [只看该作者]

到王东的博客里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吧?去找一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4:27:00 [只看该作者]

《寻找知青杨春花》作者王东寻书中原型

2010-05-24 03:37:00 来源: 重庆商报(重庆)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记者聂超)他从没见过“杨春花”,只知道她生活在主城。本月,一本名为《寻找知青杨春花》的小说出版,作者王东昨天找到本报,希望能借助本报找到生活在主城的“杨春花”原型罗知青,并想送一本书给她以表达谢意。

     在重庆某机关上班的王东昨天告诉记者,他没有当过知青,写成《寻找知青杨春花》这本小说,全靠一本知青日记。王东说,2005年冬,他在两路口的一个旧书摊花10元淘到了一本红色外壳的日记。里面300多篇饱含感情的日记,打动了王东。一个月后,王东以罗知青为原型,开始了小说创作。去年,20余万字的小说完成,王东曾找到本报,请求帮忙寻找罗知青。本报以《寻找知青杨春花》为题报道后,罗知青得知此事,委托同学通过本报,称希望能拿回那本日记。

      此后不久,王东将日记本委托本报记者还给了罗知青的一名女同学。罗知青的同学告诉记者,罗知青现在生活在主城,那本日记是罗当年搬家时,不小心连同废书卖掉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20:27: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真实的,在现实与历史对照之中,竟然如此地震撼人心。历史在延续,生命也在延续,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也就会明白,文学作品记载的不单单是一些事件,更多的是记录了我们曾走过的路,指明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真理路标,必将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延展的前行之路。 ”

     

  同感。今天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亦包含了上述的意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4 10:49:00 [只看该作者]

一个知青日记本,

产生创作激情振,

后人如何看知青,

此书反映应是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8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4 17:4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10-6-13 14:27:00的发言:

《寻找知青杨春花》作者王东寻书中原型

2010-05-24 03:37:00 来源: 重庆商报(重庆)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记者聂超)他从没见过“杨春花”,只知道她生活在主城。本月,一本名为《寻找知青杨春花》的小说出版,作者王东昨天找到本报,希望能借助本报找到生活在主城的“杨春花”原型罗知青,并想送一本书给她以表达谢意。

     在重庆某机关上班的王东昨天告诉记者,他没有当过知青,写成《寻找知青杨春花》这本小说,全靠一本知青日记。王东说,2005年冬,他在两路口的一个旧书摊花10元淘到了一本红色外壳的日记。里面300多篇饱含感情的日记,打动了王东。一个月后,王东以罗知青为原型,开始了小说创作。去年,20余万字的小说完成,王东曾找到本报,请求帮忙寻找罗知青。本报以《寻找知青杨春花》为题报道后,罗知青得知此事,委托同学通过本报,称希望能拿回那本日记。

      此后不久,王东将日记本委托本报记者还给了罗知青的一名女同学。罗知青的同学告诉记者,罗知青现在生活在主城,那本日记是罗当年搬家时,不小心连同废书卖掉的。

   感人的,不知新华书店此书有吗?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4 19:0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乌珠在2010-6-14 17:45:00的发言:

   感人的,不知新华书店此书有吗?

 

马上去散步,到新华书店看看,有就买一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嫣然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67 积分:707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0/3/13 23: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4 19:13: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总数 1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