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看我的作文啊。
我后调来在陕西工作。就认他乡做故乡了。很羡慕你们能调回北京。
想家!
――给我的在陕北京知青朋友
你、我、他——我们。
鲜花、烛光、蛋糕——生日晚宴。
怎么一下子就踏进了生命中的第六十个年轮,仿佛一切还是昨天!
昨天,我们曾经年青。十八九岁,有的才十四五岁,青葱一样的年龄啊,西去列车的一声鸣笛,就扯断了回家的路。
或是已娶妻生子,在这里成家立业;或是事业有成,在这里收获了春花秋实;或是父母已去,北京的家成了空壳,就在这里安身立命,可他乡不是故乡啊,我们想家。
十个春,二十个夏,三十个秋,四十个冬……我们何曾断了想家的念头。
想家,想家。
想家。想家!
想念皇城根下曲里拐弯的胡同;想念胡同口卖豆浆煎饼果子的小铺;想念自家屋后那棵开满槐花的老树;想念天安门广场鸣着哨音的鸽群;想念七姑八姨大爷老舅,想念邻里间一起长大的伙伴……
白天,想得心疼;夜晚,想得心酸。一句乡音,就碰落了眼角的泪珠,于是,有了你、我、他——我们。
节日里的一声祝福,病床前的一声问候,儿女婚宴上的一杯喜酒,假日里的结伴出游,还有最后时刻送别的热泪和鲜花一束……
是的,我们也许不曾在同一个中学读过书,不曾在同一个知青点劳动,不曾在同一个单位里共事,甚至不在同一个小区里居住。但“北京知青” 是我们这一生共同的称呼。
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故土,就象冬日里屋檐下的麻雀,我们挤着靠着,相互温暖着,共同快乐着。
今天,在我六十岁生日的时候,点燃蜡烛,许下心愿:
“左手挽着老伴,右手挽着你们——我的不是亲戚,胜似亲戚,不是同学,胜似同学的朋友,共同走在人生的秋天里,共同慢慢地变老。我真幸福!”
附:与北京知青聚会有感
前日,十几位在陕西插队的北京知青小聚。座中有一同学15岁即插队到陕北。说起这几十年的苦与乐,感慨颇多。归来有作。
雁塔东畔开华宴,
同学招饮相见欢。
杯酒难释心中憾,
少小离家老不还。
屈指辞京四十载,
乡音已改鬓已斑。
人生多少不平路,
翩翩少年今暮年。
梦里几回旧宅院,
旧宅已是人家院。
老街小巷久徘徊,
欲扣门扉心黯然。
再无亲人门迎迓,
爷娘已故姐弟散。
左邻右舍不相识,
笑我口音是长安。
无奈他乡为故乡,
我把长安作故园。
幸得同学常欢聚,
茶酒书卷伴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