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意大盂鼎笔意.jpg:

距今3100多年前,先人把文字刻在沙模上,然后浇上炽热的青铜水,这种文字就铸在了青铜器上。上面这段文字就是著名的《大盂鼎》铭文。
此时的文字,大家可不要小瞧!就是书写这种文字,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孙子等奠定了“国学”的基础,了不起呀!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那时的人究竟在用什么工具写字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的文字留在了青铜器和石头上。
用毛笔模仿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写在宣纸上,跟那些被尊为“子”的伟人们写的是一样的字吗?
我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曹全碑》笔意.jpg:

在汉隶中,形容《曹全碑》的词汇有“秀美、流畅、舒展、清新、自如、悠然、从容、徐然呈媚”等等,这些审美评价历来比“苍劲、古拙、朴茂”这些词汇要低一等。
但是,大家想一想,一个长相非常酷,举止刚毅,个性十足,历尽人间沧桑的男子汉,却不知道让女性先行,上身穿着西服、脚上穿着旅游鞋,浑身散发着汗臭就进入了社交场合,这种原始的苍劲能让人亲近和产生好感吗?
在休养上,往往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越是硬汉我越主张他写好《曹全碑》,懂得些讲究,懂得些细腻,懂得些精致,他才能显得更加魅力十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王羲之《积雪凝寒》帖.jpg:

学书法说白了,就是学习怎样体现真、行、草、篆、隶等各种书体艺术魅力的一门学问。各种书体里都有巅峰之作,如篆书中的“两鼎两盘”,隶书中的《张迁》、《曹全》、《礼器》等等,其他书体也都有大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圭臬。
草书名作也有很多,其中王羲之的《十七帖》被称为“草中之龙”。《十七帖》是后人收了王羲之不同时期写的二十九幅草书作品,都是些短信、便条之类的东西。因为是随手而作,不为书而书,故随心所欲,变幻无方,可谓篇篇精彩,幅幅抢眼。
《十七帖》得名于第一篇《郗司马帖》中头两个字是“十七”二字,《积雪凝寒帖》在《十七帖》中排行第五,因文中有“积雪凝寒”四字而得名。
现在我们能看到流传在世的《十七帖》古刻本,一本在日本,称为“三井本”;另一本在上海图书馆,称为“上图本”。前者比后者清晰,大家要学写《十七帖》,就买三井本。
我临《十七帖》不下二百遍,深深体会到此帖有取不尽的营养,养手、养眼、养风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郑文公碑.jpg:
北魏的郑文公碑,现在山东莱州,日本好书者,来华必去观之,并投资进行保护。此碑用篆法写成,雍容大度,叹为观止!
我的学生都用榜书临之,可养气势,亦可养胸怀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意爨宝子笔意.jpg:

《爨宝子碑》现立在云南曲靖。我有位有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叫李睿,她就是曲靖人,是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在她离京前我就教她学会了写《爨宝子碑》。
这个碑是康熙年间才出土的,也就是说唐宋元明时期的那些大书家都还没有见过这个碑。如果见了,恐怕这个碑对中国书史的影响会更大。即使如此,这个碑出土后,也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引起了震动,效法者乌秧乌秧地就糊了上来。
立碑人生活在晋代,立碑时间是在书圣王羲之仙逝后的第40年上,因此,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离王羲之时代很近很近的书作。当时,中国汉字正由隶书那种面貌向楷书这种新面貌上过渡。即使是外行人,仔细看看这个碑上的文字,就会发现它似隶似楷,隶多楷少的笔意来。
这个碑的出土还打破了明清以前的“晋朝无碑”说。这是因为汉末人们过分宣扬孝道,石块都被人们凿成了墓碑,修城筑桥的材料反而很难找到了。决心革除陋习的曹操下了死令,今后不许为死人立碑,并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晋承魏制,上官下民也都革除了树碑立传的习气。回过头看,如果没这个制度,我想,王羲之的某些大作可能就能被石头给保存下来了。
那么,爨宝子碑怎么就没有遵守这个制度呢?无非因为那时云南是边陲之地,天高皇帝远,人死了立个碑你能耐我其何?我们应该感谢这个胆大的爨宝子将军,如果不是他,我们怎么能有证据说,那时的汉字正在慢慢向楷书方向发展呢?
再从艺术角度看这个碑,康有为曾盛赞此碑,说它“端朴有古佛之容”,嗬!不得了吧?我的欣赏之处是:此碑整体看是非常端庄的,但每个字都有活泼的个性,就好像军营里的战士,队列虽然整齐,看似一致,但仔细去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却会发现一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气质有灵性的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张黑女碑.jpg:

北魏《张黑女碑》原称《张玄墓志》,清朝出土,为避康熙皇帝之名“玄(烨)”而改称《张黑女碑》。学魏碑者“二张”碑不可不学(另外一个“张”,是《张猛龙碑》),两碑风格不同,但对后世之影响是不分伯仲的。
现在我有五个学生在临此碑,已极近此碑神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示范龙门二十品笔意.jpg:

一个时代出现什么书风,跟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前推到王羲之还活着的那个年代,中国以长江为界,南边是由北方逃出后再建新都,继续维持其对江南统治的司马家族,即东晋政权。而北方已被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起的北魏政权给统治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时代。
对于北魏时期的书风在下已经做过介绍了,并示范了其著名的代表作《郑文公碑》和《张黑女墓志》,郑氏和张氏都是在北魏政权当上了大官的汉族人。实际上北魏政权有点像清朝,主子是人家鲜卑族,至于统治老百姓这件事嘛,挺复杂的,那就由咱们鲜汉两族的官员共同来负责吧。
司马家族那么厉害,能干掉曹魏政权,建立起大晋王朝,怎么就干不过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呢?简单地讲,一是因为这个司马晋政权贪官污吏太多;二是因为内斗不已,八个姓司马的兄弟都想当皇帝,闹起了“八王之乱”。而人家鲜卑族的拓跋家族,团结一心,政律严明,在人家这个政权里的公务员,除了你该得到的俸禄,多贪一匹绢,立马被杀头!仅这一点,就不言自明了吧?一边是没有刘青山、张子善的政权,一边是抓也抓不干净的贪官污吏,你说谁厉害?
拓跋家族信佛,早在他们的首都还在今天的大同市时,人家就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内,建立了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后来孝文帝领着他的一百万子民,浩浩汤汤迁都到河南洛阳时,又在洛阳建立起了龙门石窟。
这三个“窟”,现在都是被联合国指定保护起来的人类文化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