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秦岭七十二峪】系列


  共有8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秦岭七十二峪】系列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秦岭七十二峪】系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0:49:00 [只看该作者]

                  【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天子峪秋韵  、

   秋风起,望南山,最先想到的是秦岭漫山遍野的斑斓秋色,就迫不及待地约上三五友人进山了。

秦岭七十二峪我们进的是天子峪。那日下午阳光正好。循着弯曲小道,我们的车子沿着山湾穿行。车内笑语喧,车外秋光好。

最舒服的是肺。车窗开着,爽爽的秋风把满山丰富的秋韵和幽静搅拌调和得匀匀的,让人养眼养心。阳光下,山野间蒸腾着野草野花的香甜气味、树木的清新的气味。这好气味被秋风鼓荡着,一股一股地涌进车厢,彻底地清洗了我们的肺。

 最享受的是眼睛。满山如火如荼的秋色呈现出远山近岭的壮观。一只无形的巨大画笔把深绿、老绿、黄绿、橄榄绿、墨绿、粉绿、青绿、草绿深深浅浅或浓或淡地涂抹在大山的衣襟、衣袖、前身、后背上。一大丛金黄的野菊,一小片红红的枫林,或者一棵挂满红灯笼似的柿子树,就像一撮撮火苗跳动在大山的衣襟上。 

最惊喜的是心。我们无意中偶遇了千年古银杏。山路转了几个弯,眼前是个小村庄。庄里有个白塔寺。寺小得只有一间佛殿。转到殿后,一棵腰身近两米的巨大银杏树独占了后院。古树枝干苍劲虬行。满树小扇子型的叶子从树梢披散到地。每片叶子都黄得那样滋润。茂密的黄扇子间缀着一颗颗杏红色果实。那就是白果了。细看,银杏树的树干上钉着标牌呢:西安古树405号。听寺里的僧人说,这棵银杏已经有1500年了。我们对白塔寺的历史不甚了了,寺内外也未见对寺庙的说明。但有这棵古银杏千年绿荫的庇护,小寺就有不同凡响的气度了。

出寺门,见远处山麓有一片黄栌,虽不甚茂密,可那叶子都黄透了。阳光在黄栌的枝叶上跳跃,跳得栌叶泛出一抹透明的金黄。近处有几棵柿子树。暗红色的柿叶早已掉光,只剩下橙红色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在枝桠上。那橙红色的灯笼太吸引人的眼球了,我们不禁顺着田埂走下去想摘个柿子尝尝。刚走到树下伸手去摘,就听见远处有人喊;“那是俺家的!”我们偷窃的行为瞬间定格。

去山野间寻秋意。只觉收获过的山坡一片空旷。绿、红、黄三种颜色又把这空旷的视野染得一片富丽堂皇,觅不到一点点古诗词里的寥落和萧索。秋天是老天回报勤劳者的季节。秋天是勤劳者收获的季节。丰收和喜悦是秋天的基调。在这热烈奢侈的秋天里,哪里去寻找迁客骚人的寥落和萧索呢?找到的只有秋天醉人的韵致啊。

同游者:晓敏、琪惠、国斌和司机李师傅。同车回西安的还有肥硕的土鸡,刚摘下的南瓜,野生的猕猴桃 和寺里居士赠与我们结佛缘的木瓜。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0:53:00 [只看该作者]

                               【秦岭七十二峪】之二——【小峪慢游】

    周日早起就知是好天气。打点好头脚鞋袜背包,一早就上了新开通的环山2号线。今天我要孤身游小峪。

    秦岭有七十二峪,峪峪有风景,峪峪有风情,峪峪有典故。就是同一条峪,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和高度都会看到不同风景。就说这小峪吧,离西安城不过三十多公里远,却别有洞天。据【南山峪口考】载,因这条谷内旧有一孝义亭而得名孝义谷。乡人代代口口相传,久而谬之为小义谷。后因与大峪谷相近,则称为小峪了。

    听人说,西汉末年,王莽在小峪这山沟里演出了千军万马追刘秀的历史剧,所以这里留有关楼、鸡鸣台、老君关、函关古道历史遗迹。去年十一长假,我的几位年轻驴友为寻访函关古道等景点穿越了小峪。听他们回来说,过了柳金坪就进入了秦岭深处的无人区。在小峪深处的峡谷地段,古栈道的遗迹能随处可见。第四纪冰川时期山崩形成的巨石跌落在河谷当中,把河水截断形成许多小瀑布。那一段路难走之极,景色也秀美之极。

小峪是条风景特别秀丽的小山谷。一进沟,已是满眼风光无限了。策杖沿河水逆流而上,绵延几十里山路处处风景如画。和熙春风拂面来,只见蓝天下山坡上,红的是桃,白的是杏,绿的是柳。近看绿树蓊郁,远望山峦叠翠。好一派不敢辜负的大好春光啊。

我身边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驴友匆匆超过的身影。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地至少是柳金坪。即使大步流星,也有二十里的山路要爬。如果目的地是更远的老君关或秦岭粱,那他们脚下更要抓紧了。因为过了柳金坪,就再没了人家。海拔渐高,人迹罕至,路也很会更难走。

我不想去寻访古迹,也不想玩穿越。我今天只为宜眼怡心的踏春访春而来。所以一路走走停停,随手拍照,领略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美妙山景的同时,也体验着一人独行的乐趣。

    古人用石板铺就的山荫道贴河延伸,路面不宽却平展。山转河转路亦转。山路一个转弯,会有一个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让人惊喜不已。山路又一个转弯,会有又一个新的画面等在那里,让人感叹再三。我会为一丛山花停留下来,是她在春风里摇弋的身姿摇花了我的眼。我会在树荫里站立许久认真地聆听。我不能辜负雀儿们情热的啾唱和鸣。随着山路转到阳坡,暖暖的太阳把我的后背晒得热烘烘的。我坐下来,或者干脆躺在山坡上休息。伸展四肢恣意地躺在草坡上,懒懒地仰望蓝天,看一朵白云极慢极慢地飘过来,又极慢极慢地飘过对面的山顶。起身折一茎青草嗅嗅。弯腰摘一朵小花在手。侧耳听一缕山风掠过。蓝天是那样的辽阔。山野是那样的空旷。河水是那样的清澈。尽可以把所有的烦心事都倾倒给它们。自己什么都不用想,让心和大脑一块断电休息。走乏累了,就冲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群山发会儿呆。发够了呆,干脆冲对面的大山喊上几嗓子。喊声惊起近处草窝里的两只山鸟扑啦啦地飞起,倒把我吓了一跳。

    二十里撒满绚烂春光的山路牵引着我。二十里春意融融的山景诱惑着我。就这样一人独自走着,看着,听着,唱着,信马由缰悠悠哉地乐呵着。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柳金坪。一看表,已是过午时分,顿觉饥肠辘辘。

这柳金坪只有一户人家。独家生意的农家乐只有一道酸汤臊子面供客。价格不贵,味道亦佳,可谓面汤酸爽,臊子油香,手擀面条劲道光滑。面饱汤足,倦意来袭。躺在农家的热炕上,我来不及思想何时下山,已经舒舒服服地朦胧睡去。归去来兮,那只能是明天的事情了。

    后话:越三年,我又和朋友们驾车又去了一趟小峪。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风景还是那风景。再见它们,心情却有了许多的变化。

这次我们没在柳金坪的农家乐吃面。在山下引镇的小面馆,我请大家吃酸汤臊子面。一人一大老碗的面端上桌。依旧是热面汤酸爽,油臊子喷香,手擀的面条劲道光滑。吃一筷子面条咬一瓣大蒜,就着一大盘子凉拌黄瓜花生米,吃得大家直呼过瘾。大家吃得香,我自然高兴。这几年间,先是肾结石手术,再是腰椎骨折,后是脑梗。再坚强的人也架不住疾病接二连三地纠缠。况且是几种疾病联手合谋,况且我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我理解朋友们带我出来玩的心意。青山绿水又最养眼养心,所以我一路努力地高兴着,快乐着。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0:55:00 [只看该作者]

 

                     【秦岭七十二峪】之三【穿越大峪】

 

    从2109年退休那天起,我就加入了倾慕已久的驴友队伍。随绿蚂蚁户外团第一次进秦岭去的是大峪。因为是第一次玩穿越,路途中的许多事情让人难忘。印象最深刻的是领队和野餐。

    那是槐花飘香的五月天。一大早,我就到绿蚂蚁户外店集合了。见我是新驴友,金刚仔细地检查了我的登山鞋、手杖、背包。瞧我的背包里急救包、指南针、巧克力、手电、水壶、饭盒等一样不少,夸奖地说:“该带的还真都带了,不像新驴嘛。山名叫什么啊?”“Super-gereadmama.” “QK.超奶同志,你的装备合格,可以入列了。”

    金刚是户外店的专职导游,也是今天的领队。他带领黑熊、老树和猴子三名属下负责我们十四位驴友的进山事宜。这四个小伙子都是一米七五以上的大个头。黑红脸膛虎背熊腰加迷彩服的打扮,个个倍棒倍精神。早7点集结整队完毕,由金刚宣布穿越计划。从大峪水库开始徒步穿越。上午途径五里村、十里村到桥头。在桥头第一次休息后,经西翠花村到八亩地吃午饭。在经梨沟、莲花洞,在无声老母殿休息。再经欢喜岭、鳟鱼馆回到桥头。在五里村吃晚饭。晚饭后返城。个人再次检查装备后,金刚一声令下:“全体登车,出发!”

    金刚和黑熊、老树各开一辆车,我们一行18人分乘3辆越野车准时出城了,直奔西安南部45公里处的大峪。我坐的是金刚开的头车。车沿雁引路直向南行半个多小时就上了环山公路。沿环山公路东行四百多米处见一高桥。过桥,南拐,一条平展展的公路直入大峪。车又前行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大峪水库。车停在了库坝旁,全体人员下车。我知道下面的路就靠自己的两条腿了。

   大峪是秦岭无数皱褶中的一条小皱褶。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东邻库峪,西接白道峪,是古时候湖北、陕南进入长安城的交通要道。一条大峪河从山谷中蜿蜒流出,在峪口被截流成大峪水库。

 在水库大坝上拍了几张照片,我赶紧追上队伍。脚下是慢坡向上的简易公路。路旁是清澈见底的大峪河。河两岸和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凉凉的小风吹过,花香和草木香沁人心脾。路好走,风景美,从水库坝顶到桥头这十几里路,我左盼右顾地欣赏着山景走得十分轻松。在桥头休息时,我问金刚:“一路都这样吗?”金刚笑着说:“超奶同志别担心,有我呢。你的一切我全包了。”包我什么呀?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呀?休息喝水后,我一溜小跑,走在了队伍的前头。

     西翠花村是窝在山凹里的一个小村庄。远远望去,苍翠之中,村中的房屋沿青石大道两旁排开甚是齐整。进村才知这些房屋大多破旧不堪了。在村外选了块空地,我们安营扎寨搭灶做饭。我学习老驴友们的样子,放下背包,铺好地席,解开鞋带,躺下休息。眼睛却一直盯着猴子,看他怎么烧火做饭。

金刚、黑熊、老树和猴子四人中数猴子最辛苦。他不仅背着行军锅,背包也最大。猴子的背包里东西真多。他掏出案板、铝盆、菜刀、勺子,还掏出土豆、青菜、油盐酱醋和一大包切好的鸡块。金刚、黑熊、老树的背包里则掏出大米和许多黄瓜、西红柿、苹果。村中明明有井有人家,金刚和黑熊却领着几个女老驴去溪边淘米洗菜洗水果去了。几个男老驴自觉自动地跟随老树去捡拾枯柴。我能干点啥呢?坐着打土豆皮吧,即干了活,又歇了腿脚。

    三块石头垒个灶,支上行军锅。猴子大火热油下葱姜开始炒鸡块了。待鸡块半熟,再下水、大米和我削好的土豆块。等水沸米滚,洗菜的铝盆当盖扣在行军锅上,猴子撤柴改小火开始焖烧。这饭要等一阵子才能熟呢。乘空黑熊和老树给大家分发苹果和西红柿。金刚是背着吉他上山的。他一边用气炉子烧开水,一边招呼老驴友们准备节目。

    节目全是秦腔大合唱。面对大山,面对河水,石头、太阳雨、梆梆这些今天刚刚结识的驴友们是一人起头数人可嗓子吼着合唱。用吉他伴奏吼秦腔的唱法,真山真水做舞台背景的演出,这劲头别处还真看不着。

驴友们唱累了,油香、肉香混着米香的鸡块土豆焖米饭也出锅了。满满一大碗饭外加醋拌黄瓜、糖拌西红柿和咸菜,山野间的这顿野餐个个吃得香甜。饭后再喝上一碗金刚泡好的铁观音,那叫舒服。我正慵懒得靠着背包昏昏欲睡,金刚已经吆喝准备出发了。

穿西翠花村而过,一条石阶小路蜿蜒着通向八亩地。过了八亩地,脚下的路就松软湿滑难行了。小路两旁的植被也愈见浓茂。不时有野藤荒草和斜逸的树枝挡了路。每逢此时,走在前面的黑熊就会挥着手里的砍刀为大家开路。黑熊不时用步话机和殿后的金刚联络。进入莲花洞沟后,山壁间古栈道的痕迹依然可见。山路狭窄陡峭得极为难行。我的背包早就跑到了金刚的背上,我也气喘吁吁地从队前渐渐掉到了队尾。沟崖壁壑陡险得我步步惊心,很多处要金刚坚实手臂的扶持才能走过。战战兢兢的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脚下,路旁的泉水、水潭、斜瀑、小庙和远处山峰缭绕的云霞就根本无暇顾及了。
    
爬了一小时的坡,我们一字长蛇阵的队伍终于到了莲花古寺。进寺院往里走就是莲花洞。这洞不高也不深,让人称奇的是洞里有块钟乳石。那石头极像一朵大若擂鼓的莲花,莲花沟和莲花寺因此得名。金刚指着莲花寺后边的山壁说,他知道那里还有一个更为神秘的山洞——黑洞。黑洞深邃幽暗,洞内到处可见石钟、石笋和千奇百状的钟乳石。沿他指的发现看去,我没瞧见黑洞的洞口,只瞧见了岩壁附近有大群的蝙蝠上下翻飞。
     
天色不早,归途甚急。下山路两侧的栈道、铁索桥、古道石阶等处处该留意的古迹都匆匆走过。赶到桥头已是红日西沉暮合四野。我说半天都不见的猴子呢。原来吃完午饭,他就下山到桥头给我们准备晚饭了。

每人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吃完。我们一路高歌地回西安了。路上,金刚用步话机向各车宣布下周去蛟峪。驴友们相约,下周见。下周蛟峪见。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1:00:00 [只看该作者]

 

   【秦岭七十二峪】之四【春分游蛟峪】

  

    秦岭七十二峪之一的蛟峪又名焦峪,古代叫郊谷。宋《长安志》载:郊谷在县东南六十里说的就是这里。蛟峪东接土门峪,西依太乙峪,全长5.5公里。因为它和土门峪一样都比较短,驴友叫它半截峪。犟驴们经常从土门峪穿越到蛟峪,一天玩遍两条短峪。蛟峪虽短缺名气大,因为峪中有座二郎山。春分那天虽然天气还很冷,挡不住我和两位朋友游蛟峪的兴致。我们不为穿越,不为踏春,只为探求二郎山美丽的传说。

    蛟峪的峪口位于环山旅游公路东约2公里处。从西安出发沿环山路向蓝田方向前进,过南五台不远就能看见“二郎山风景区”的路牌。沿牌进去拐几个弯道和村庄就上了进山的便道。舍车,沿蛟峪河谷溯溪而上走一里多路,东边便是二郎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二郎山不仅有大自然造化的奇异风景,还有从古至今,无数代山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它的恰切地名,还有无数代山民们口口相传下来的浪漫神话与传说。

    二郎神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诸神之一。传说他是治水大师李冰的二儿子,故名二郎。蜀中灌口的二郎庙就是为他和父亲李冰开凿离堆有功而。可在《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中,这位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合力灭恶龙,肩挑大山撵太阳的李家二郎不知为何改名为杨戬成了天神。

    传说远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是玉帝的十个儿子。他们不分昼夜地喷着烈火,使万物枯焦,河道干涸,生灵濒死。二郎神杨戬奉玉帝旨意巡天视察,听见人间怨声载道,得知是玉帝的儿子玩火作怪。他除害心切,挥动神斧劈下山头担这去撵太阳,要把这十个太阳压到大山底下。

二郎神一肩担两山,一步十五里,一口气跑了四趟压住八个太阳。剩下的两个太阳拔腿就跑,二郎神紧追不舍。追到陕西地界扁担断了。扁担的一头把蛟峪山扎了个眼儿,这“扁担眼”就是今天陡峭绝壁上的“二郎神石洞”。

   二郎山不高也不险。顺着石块铺就的平坦山道缓行,很快就到了半山腰。再往上,一段比较陡石阶小径掩在刚刚泛绿的灌木丛中。这石板小径是顺山就势直接在山石上凿出来的,两边有铁链子可以拉扶。小径尽头是一个长形的石洞,里面供着一尊二郎神的塑像。这就是二郎神当年挑山时戳下的"扁担眼儿"了。

    出洞沿弯弯小径盘缠而上,我们一口气爬上二郎山的山顶,只觉视野豁开。看山,近峰远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看水,河水顺河势九曲十八弯,流水清凌。二郎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地形曲折多变,峭崖奇石遍布,瀑布、清潭似珠成串,哪个角度看去,都好似一幅风景画。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林木茂密,植被丰富,松苍竹翠,百花繁多。想来夏日松林蔽,溪水蜿蜒,曲径通幽,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从山顶下到二郎神石洞”,沿河谷南行走四五百米有一条山沟。这沟谷的尽头有一线瀑布自天而落。瀑布水流不大但数十米落差加上三级跌荡,就气势不凡了。我们沿着石阶很容易地攀爬到瀑布的第二级。站于瀑布之侧,顿感水雾,缭绕,声如宏磬,凉气袭人。到了冬季,瀑布的一二两级呈冰封悬挂。第三级形成连绵数十米的大角度冰。因为沟谷中的水都冻住了,故名“冰沟”。

    退出冰沟,见遍山的草木藤蔓虽然还不能以新绿迎人,但春日春风春水却把无限的春意送达到了山林的每一个角落。听,山鸟啾鸣。它唱的是二郎山神奇、韶秀、清幽的风

韵吧。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1:02:00 [只看该作者]

还有好几条峪的游记没整理出来,照片我后续贴。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晓寒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951 积分:6368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0/26 21: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4 13:54:00 [只看该作者]

 

        【秦岭七十二】之五【土门峪的塔与寺

  从地图上看,在小峪和太峪之间并列着的杨峪、蛟峪和土门峪真是太短了。虽然都是较短的半截峪。可土门峪里因为有一塔一寺,就比蛟峪和杨峪有了些名气,吸引了更多的驴友们访古问幽。

  土门峪口位于长安区王莽乡土门峪村,离环山旅游公路只有3公里远。土门峪的二龙塔是一座很奇特的古塔。它突兀地立在土门峪和蛟峪之间的分水岭上,老远就能看见它。二龙塔所处之地叫二龙里,因此塔名叫二龙塔。

  二龙塔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0年),是座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唐代古塔。塔身为密檐式青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南北两面各层正中设不透体券门洞,底层有透体券门。塔底有石门洞,塔心有木楼梯,沿梯可登至塔的顶层。塔的结构和莲花纹方砖,与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隋末唐初建筑风格。相传当时修筑二龙塔是为了锁镇土门峪和蛟峪两条毒龙,制止频发的洪水。一千多年来,二龙塔几经兵火之灾,加之年久失修,原来的九层只残存剩七层。 “文革”时期,村民要拆塔砖建生产队的牛屋马厩,因归属纠纷争斗起来,二龙塔才免遭毁劫。

  二龙塔的东南坡是一大片桃园。每年春天盛开的桃花满山遍野,二龙塔下就多了许多赏花人。今年春天我顺路去土门峪看桃花,见二龙塔已经修葺完毕。看着千年古塔着了新装,心里有种怪怪的感觉,觉得这塔少了神韵,也少了许多说不出的味道。

  从二龙塔继续往上走至半山腰,就到天池寺了。天池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名为龙池寺。唐代时这座寺庙是皇家寺院。寺后的山叫“割耳山”。据当地上年纪的人说,这寺与山与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据传当时天池寺古树木参天。其中有一株古柏叫“三叉柏”,这棵古柏粗围需数人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每当寺里的一位高僧在树上打座念经,长安城里的唐太宗便觉得其声“割”耳,诵经声搅得他心烦意乱,于是唐太宗率魏征等心腹大臣循声至寺,向在树上诵经的高僧讨教。高僧说,“此地虽崇山峻岭,北望广有秦川八百里,然贫僧无立锥之地也。”太宗问:“大师所需方圆几何?”高僧对曰:“贫僧只需一袍之地足亦”太宗当即应允。于是高僧将身披之袍抛向空中。刹时间,东到钟鼓台、西至丰峪口、南至黑山岭、北齐长安少陵原皆被僧袍所罩。皇帝不肯食言,便将僧袍所覆盖之地所纳钱粮悉归寺院,使其成为当时长安规模最大的寺院。直至解放前,当地的钱粮还由天池寺的僧人统收。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次子秦愍王朱樉坐镇西安,他对寺庙大力修茸后,改名为普光寺,并分成上下二院。当时的普光寺为长安诸寺之首,后改名天池寺。当地有一句顺口遛:“修起天池寺,吃倒翠华山。”可见当年修建天池寺所费之靡。寺内现存一口“万人锅”和一具需数人合力才拉得动的巨大风箱,足以证明当时寺院僧众之多,规模之大。普光寺建成后有殿宇僧舍百余间,藏经千卷,良田百亩。明人赵崡于万历四十六年曾游此寺。他在《游城南》中记述道:“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最佳者为寺门内的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游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里,石磴参差,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

  从普光下寺到上寺,沿山坡迤逦而上长达五里,一路曲径盘互。沿途见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这五里山径的路心皆为石条铺设,路两旁还有石栏遮护。

解放后,住寺僧人虽然无几,但殿宇僧舍还较完整。“文革”中天池寺破坏严重。大雄宝殿内原有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十八罗汉塑像被捣毁一空,殿后的五间法堂被拆除,宗教文物被抄失。从寺内到处散在的各色琉璃瓦可以推知,那些被拆毁的殿堂当年一定修得金碧辉煌。

  天池寺现有大雄宝殿五间,建筑古雅,雕梁画栋。殿内正中龛台上供奉三尊庄严佛像,栩栩如生。佛前幡、幢、幔、木鱼、铜磐等法器陈列井然。大殿东侧的僧舍寮房均已残破不堪。寺内现存的文物还有明正德七年铸造的大磬一口,清道光二十五年铸造的小磐一口,书法家王石谷、王凖尊所书的碑石各一通,其他大小碑石六通。另有大铁锅、大铁瓮各一口,大风匣一具和石臼一个。这些想来是是昔日寺僧的炊具。

  天池寺还有一座宋朝砖塔。塔身六面七级,顶部置铁铸塔顶。每面皆有拱形佛盒,内供佛象,钟楼内铁钟为清朝康熙年间所制,重约3吨,音色纯厚,悠远,据说夜深人静时钟声可达长安。天池寺内原有一个池塘,但“文革”后就不复存在了。    

  普光下寺位于崔家河与沙场村之间。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变化,金碧庄严的下寺今已荡然无存。普光寺塔院,石砌或砖修的僧人葬塔也没了踪迹。当年百亩左右的莲花池和寺址如今是一片低洼的田地,当地人叫它“鱼池”。 村民在原寺址内建房时,曾经从地下掘出铸刻着“普光”二字的砖瓦,瓦上的字为正楷,笔力遒劲,当是明时旧物。

景色幽静的土门峪是秦岭古迹胜境之一。民国初年,这里深沟险壑,树木葱茏。1958年修峪口水库时,这一带的植遭到破坏。据当地老人回忆,1964年前后,山梁上还有虎豹出没,可见山草树木还在。 “ 文革”时期的“农业学大寨”使土门峪的植被被“斩草除根”。 如今,经过近二十年的封山育林,天池寺周围的山头已被灌木草甸所覆盖,显现出勃勃生机。

  天池寺四周遗迹古迹颇多。仰天池、悟祖窑洞、聒耳山、张少爷坟、御马圈、舂米窝、扯袍刺、点将台、秦王家佛堂、太子庵,唐王李世民的上马石,敬德的饮马池、拴马桩等等。这些遗迹古迹都与天池寺和二龙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吸引了更多的驴友来这里探个究竟了。

  站在天池寺的寺门石阶上,南望,有峻峰矗立,危崖峥嵘,伸接秦岭;北俯,见潏水迂曲西去,神禾、少陵两塬百顷浪涌。山风清凉,花香袭来,目极皆绿,好一派秦岭迷人风光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