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难以忘却的岁月》之十五


  共有70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难以忘却的岁月》之十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仑山主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66 积分:119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0/10 15:32:00
[原创]《难以忘却的岁月》之十五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0 13:04:00 [只看该作者]

 

《难以忘却的岁月》之十五

 

郯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冬天应该是农民休养生息的时候,忙碌操劳了一年的人们也该歇歇了吧,可生产队的队长们怎么也不容社员们闲着,千方百计的找活干,不是整地就是抬汪泥,再就是挖台田修水渠,再加上县里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农忙时的活还多。老社员们都适应了这一年到头没星期礼拜的劳动状态,我们知青们真有些不适应。我本以为农闲时可以学学画练练字的,看到农村这实际状况后,我就打消了那写、画的念头了。看来我想在书画上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前几天守湘兄来我处相聚,聊起此事,后悔在那动乱的年代荒废了学业,并说了几位他熟悉的名人就是在那下乡、“文革”的动乱年代,不去参与那些无谓的争斗而充分利用时间充实自己,最后得以成就。我说当时我做不到,我没有那样胆量,那是要相当的勇气。客观不允许我们那样做,只有老老实实干活。

现在虽然有学习的时间了,但年纪大了,岁月不饶人啊。大家都非常明白这点。都充分利用晚年的余晖在学习,有的在写回忆录,有的在学国画,还有的在练书法。在守湘兄府上,见老兄所练书法,已颇具功底,还在孜孜以求。我特向他求字,他说现在不行,到时自然会双手奉送。

但愿老天多多惠顾这些年轻时多苦多难的“孩子”,多给点时间,以此补偿以前失去的那宝贵时光。

出工前队长要围着村子喊,村子本来就不大又分成三个生产队,队长地喊声人们都能听见,不是今天抬筐扛锨下东湖就是明天扛锨抬筐下西湖,没完没了的活,让人心烦。久而久之知青们也学会 “磨洋工”了。“磨洋工”本来是对付日本鬼子的,慢慢地竟用在了生产队里了。那些老社员们最会磨,看见队长来了就干,队长一走就站,哪有拼命干活的,那不成傻子了。

郯城那地方上坡干活称为“下湖”,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涝洼地常年积水,每到雨季漫天遍野的雨水淹没了庄稼,淹没了道路,一片汪洋就像那无际的湖面。那些洼地十种九不收,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上坡”自然而然的叫做“下湖”。

农业合作化后,农村大兴水利建设,在涝洼地里开挖渠道,疏通积水,农田排灌畅通,长年积水没有了。但每逢夏季遇到暴雨连绵时还能领略到当年那“湖光景色”。

正因为有“湖”,这里流行着两种因积水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一种是比较普遍的“疟疾”,这种病被感染上后一年至少犯一次,发病时高烧不退,损伤人的免疫功能;另一种就是“血丝虫”病。“血丝虫”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菌,也由蚊子传播。染上这种病后腿脚变粗,当地人叫“粗腿病”。我们二队的队长就有这种病。村里人不叫他名字,都叫他“老粗腿”,我们也称他粗腿队长。他两条腿肿的粗粗的,脚肿的胖胖的,行走有些困难。

男人得上“粗腿病”严重时还会导致阴囊肿,涨得气球般大,像个粮袋一样坠在胯下。我老伴村里有个得这种病的人,有次他坐在集上卖粮食,那买粮的人挨个粮袋的抓粮看粮问价,走到他身边时,伸手摸了一把他那“粮袋”,嘴里边问:“这是什么粮?包的严严实实的?”

惹得旁边的人都大笑不止。那买粮人知道摸错了地方,尴尬离去。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每年的预防季节从各生产队里抽人组成预防队伍,下乡为社员们打预防针。到我们下乡时“血丝虫”病基本得到控制,但“疟疾”还较普遍。我在下乡的第二年就染上了“疟疾”。刚开始我以为是感冒发烧,怎么也治不好,后来老社员说我得的是 “疟疾”,一连吃了几天“奎宁”药片,才退了烧,但每年都要犯一次。我想通过几十年的预防控制,今天的郯城应该早已杜绝了这两种病了吧!

    郯城虽说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春秋时谓之郯国,国君郯子,是个才华横溢,饱学之士,尤以仁孝之德闻于世。曾两度朝鲁。孔子时年二十多岁,见“郯子而学之”。韩愈《师说》中有“孔子师郯子”之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郯国城北十里铺遇见晋国的学者程璞本,两人“倾盖而语,终日甚亲”。后人为记此事,在十里铺盖有“倾盖亭”之说。孔子还亲登郯城以东的马陵山望海,史书中皆有记载。

我们刚到郯城时在县城以北四五里处,那高大厚实的郯国古城墙还清晰可见,全部以黄土堆筑而成。城墙外围那宽宽的护城河里存满了水,古城墙逶迤郯城的半个城区,有数里之长。城墙里和城墙外有明显的地势之差,如果站在城墙之上,俯瞰外围,更觉古城墙之宏伟高大。我们可以从那雄伟壮观的浩大工程中,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那古城墙就是郯城悠久历史的见证。

可惜的是至文化革命后的几年,有的人从古城墙上取土烧窑,还有的在遗址上盖房建厂。那象山一样的城墙仅仅几年就消失了一多半。据说后来是在省里考古部门的重视和制止下,郯城县有关部门才对所剩无几的这点历史遗迹加以保护。

    我在十里公社时经常去东边的马陵山为生产队运石头,马陵山山势不高,属丘陵山体,横亘在郯城的东部,南北近百里路长,是郯国的东部屏障。山以东是江苏省的东海县。常言说有山既有水。山中一条不小的河,当地人称茅子河,盘环于马陵山中缓缓汇入沭河。

郯城西部平原从北向南贯通着山东的第一大河——沂河。沂河两岸可谓土地肥沃,地产富庶。因两岸人口稠密,人均土地很少,从而淡化了它的优势。在沂河东岸,有个历史悠久的商业重镇——码头镇。该镇是回族居民居住区也是商品集散地,是鲁南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解放前该镇的商人们利用沂河的水上交通,北通临沂南下上海,船舶往来频繁,故而成就了该镇在鲁南的商业霸主地位。从码头镇的各条街道的古建筑也可看出当年繁华的商业景象。

可惜解放后沂河水位越来越浅,该城镇失去了水上交通优势,商业逐渐衰落,尽管如此,但码头镇的商业在当地还是屈指可数的。我国推行市场经济后,码头镇的商业逐渐得到恢复,虽不能和以前相比,但可也称得上是鲁南边界上的一颗商业明珠。

码头镇在郯城县城西北十公里处,和县城呈犄角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相互的促进作用。

郯城是山东的南大门,从郯城北上直通鲁中,交通便利。也是我国华北地区南下上海、南京的必经之路。

解放前郯城北部、东部地区人民生活长期贫困,遇到丰收年头还好些,一但遇上灾年,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便四处讨饭。解放后至我们下乡时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四处讨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百姓们说:

“唉!解放我们前讨饭,解放后还是讨饭。”

解放前人们是往江南富庶的地方谋生,以上海一带为据点。解放后郯城讨饭的人们大多聚集在西安一带。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讨饭的风气逐渐消失,这才过上了温饱生活。

十里公社就是郯城北部贫穷地区的边缘。常言说越穷了就越穷,有些生产队穷的生产瘫痪,晚上开会连买煤油点灯的钱都没有。

很多家庭靠讨饭为生,那才叫民不聊生。我老伴就是讨饭长大的,是个地道的讨饭娃。她说小时候经常去周边村庄讨饭,以解饥饿之苦。有时与村里其他人结伴外出,在外一连讨饭多天。女孩们外出时由她四大娘带领,早晨分散前先确定好晚上的集合地点,晚上住在老百姓的过道屋里或饭屋里,四大娘都是用两腿夹着她睡觉,说她长得俊俊的害怕把她弄丢了。遇上好心人家,主家就多给点草铺在地上供她们睡觉,有的还拿个破棉袄让她们盖,这就心满意足了。有时连草也没得铺就睡在光地上,靠几个人挤在一起取暖。那时老百姓们都很穷,连烧饭的柴草也很稀罕,不只吃了上顿无下顿,也是烧了上顿无下顿。

讨饭的人最高兴的是遇上操办喜事的人家,这会带来好运气,这叫跑喜,能讨到好吃的。有时老伴说起那凄惨往事真能催人泪下。

所以老伴特别过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去超市或集市买生活用品总是拣那便宜的,不舍得花钱,不舍得吃喝。孩子们给她买的新衣服新鞋的,不舍得穿,总是放了又放,存了又存。她那有限的工资每年节俭不少,存入公司的集资款里供单位使用。她不是守财奴,她是很大方的一个人,唯独对自己很苛刻,这是过去的艰难生活养成的生活习惯。

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应永远发扬。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过去。

要感恩时代,要感恩所有人,这是一种精神。

什么最可贵?莫过于精神。

我们有责任让后人继承和发扬这种好的民族精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1 8:51:00 [只看该作者]

上坡干活称下湖,

虐疾血丝虫多处,

遇到灾害去讨饭,

直到如今也知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仑山主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66 积分:119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0/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2 17:17:00 [只看该作者]

      环境改变了知青!

       问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