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知青篇·游建川博物馆感怀之二(1)


  共有8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知青篇·游建川博物馆感怀之二(1)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向胤道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617 积分:7555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11/7/1 8:50:00
[原创]知青篇·游建川博物馆感怀之二(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1 7:53: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篇·游建川博物馆感怀之二(1)

建川知青馆是目前国内收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青春绿匣子,这里全面、完整的记录下那个年代的慷慨与哀伤的故事,悲壮与沉重的史迹,青春在这里凝结与消融。

 

两代知青

 

父母知青儿知青,都因积极贬农村。

广阔天地作为乎?他人棋盘一哀兵。

在我国的历史上知青运动是值得浓书厚写的感谢建川博物馆对知青运动的详细回顾,认真披露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作为一项国家政策,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而提出来的。毛著名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语录,就是那时的经典标语。有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应该是1964年开始,那时候城市人口开始膨胀,当时还很落后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根本就没办法安置众多的应届毕业生,唯一就是安置到农村,邢燕子、侯是那时的代表人物与其说是上山下乡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倒不如说是一种另类的移民一九六八年开始的更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不是因经济的,而是政治上的。于是就出现了作为红卫兵运动的延续而产生“老三届”知青,他们不是城市的待业青年,不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没有出路;或者没有饭吃,家里养活不起,而是因政治原因。1957年我的父母作为积极分子响应号召下了乡,成了第一代“知识青年”,不久就因大办钢铁调到了工厂,后来才有我们下乡的继续;我与弟弟分别在1970年春,插队到了川东最穷的山区——幺塘公社;所以我们家是两代知识青年。

 

兔死狗烹

 

造反有理红卫兵,大江南北乱纵横。

打倒别人害自己,下乡插队死狗烹。

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在1968,疯狂的文革暂告一段落, 此时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边沿, 被全盘否定了的高等教育不能接受几百万中学生。换句话说:等着就业的几百万人口这个巨大的包袱在当时百业萧条的城市里是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的于是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给共和国卸下了这个沉重的包袱就这样我们这些被知识了的青年就去了农村去了边疆。于是催生了“老三届”,大概300余万人,都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后出生,可以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学到中学、高中,这是一批基本上按照共产党自己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在自己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中,按照毛泽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出来的青年。红卫兵,是毛泽东亲自培养,亲自指挥的一支造反大军,是一支实现他的战略目标的尖刀队。到了一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已经从狂飙突进发展到权力斗争,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参与权力斗争的军人、工人、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进入舞台中心,红卫兵的作用被逐渐淡化。红卫兵不是一支被培养来夺权的队伍,少年们自己也没有权力意识。他们虽然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冲动,有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决心,也能看到当时的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的进程中,当一个阶段结束,开始另一个新阶段时,他们的失势就是必然的。不用这些人了,就要给他们找出路。得宠——鼎盛——失势——抛弃,这就是红卫兵的结局,这就是文革中知青下乡的背景。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为了解决城镇青年就业问题。其实,当时的“老三届”,完全不存在就业问题,继续上学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国家也不是真拿不出这三百万人的商品口粮,大部分人的家庭也不是养活不了这些孩子。因为政治需要,就要抛弃。

 

 

触目惊心

 

贫穷落后何处寻?广阔天地呻吟声。

并非莺歌燕也舞,苍凉满目痛惊心。

当“老三届”们在一夜之间完成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转变,从繁华的城市被送到偏远的农村以后,大家才发现,真正叫他们触目惊心的,不是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无所适从,而是农村极度的贫穷落后,是那些淳朴、善良的农民依然过着穷困的生活,在苍白、无望的日子里打发着饥寒的时光。知青们第一次发现,他们在学校的课本中学到的“新农村欣欣向荣” “麦浪滚滚牛羊满坡”的描述,统统都是假的!我下乡所在的生产队,全队一年分配的现金总共不到一千块钱,平均每人几块钱。一个壮劳力一天工分价值8分钱左右,队里最强壮的男劳力,一天不缺勤,每年现金分配也到不了一百块钱!有五分之二的家庭,扣除口粮钱,基本没有现金分到;五分之二的家庭,分了粮食后每年倒贴队里现金,而那一点点粮食最多吃稀饭也只管大半年。后来选我去教书的那个小学的教室四面通风,课桌是石头搭的;旁边叫“慢滩”的社员房屋也是四面通风,一家五人共盖一床没有一点白色的被子。

 

 

四不满意

 

2012.9.10参观后写,11月再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广西知青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24 积分:696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0/7/26 13:1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1 8:13:00 [只看该作者]

      “1957年我的父母作为积极分子响应号召下了乡,成了第一代“知识青年”,不久就因大办钢铁调到了工厂,后来才有我们下乡的继续;我与弟弟分别在1970年春,插队到了川东最穷的山区——幺塘公社;所以我们家是两代知识青年。”

 

 

----------恕俺寡闻,应该不存在“两代知青”的事情。当然,要是愿意,说成是三代也不是不可以的。

 

              应该说,能响亮形成“知青”一词乃沿用至今的,非文革十年的蹉跎岁月知青莫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1 8:29:00 [只看该作者]

参观建川知青馆,

感受经历忆当年,

触景生情总感慨,

自身体会说出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