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师生情深,水乳交融。这只能说是为教学扫清了道路,打开了大门。因为爱本身并不能代替教学,也不能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女教师深深懂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力求把课讲清、讲精、讲深、讲透,又讲得饶有趣味,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掌握的知识要博大精深。她心里明白,自己虽说是大学本科五年生,但也只是徒有其名,实际才念了两年,还没修完一半课程。学!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事业的需要。
每天早上五点半她就起来了,还象做学生时一样,照例先锻炼半小时。然后脖子上挂一台便携式收录机,开始半小时的口腔操,或者说嘴皮子功。这就象京剧演员的喊嗓子,冬三九,夏三伏,从不改样。为了节省时间,她把个人以至家庭生活降到了不能再降的标准。说来让人不信,直到现在,她家连个衣橱都没有。是没钱买吗?不,是没功夫去操办。要论日常生活,人们花费在吃的上面的时间相当可观,她却从来不肯下烹饪功。吃饭只求营养,不保好吃,只要能达到营养标准,什么好吃难吃,切巴切巴一锅熬,填胞肚子就得。她的时间抓得很紧,上课之余,除了看书就是备课,以至成癖。要问她最爱干什么,她说最爱备课。她是一不看
书,就没抓挠儿。以至她一闹脾气,她爱人就把书往她面前一堆,说“快看,快看!”这比什么方子都灵,过一会儿就雨过天睛了。最有意思的是,每天晚上她爱人守着电视看哑剧,困为她看书需要安静。她常常开玩笑地和爱人说:
“你娶了我这样的妻子,算你倒霉。”
她爱人只是憨厚地笑笑。他理解自己的妻子。他们夫妻,婚后两地分居达八年之久。那时,丈夫在港务局工作。有一段时间,一家四口,兵分四路:一个在新
港,一个在怀柔,老母亲瘫痪在天津,小儿子入托在北京。那是什么罪过儿哟!光铺盖就四套,脸盆三套。这样的日子搁在谁头上,谁不想早一天结束?机会终于来了。1976年,组织上为了照顾夫妻分居,同意把他妻子调来天津,商调函也已发出。正当他处在合家将要团圆的时候,接到了妻子的来信。信中描述了她的那些学生如何舍不得她,领导上又如何如何挽留。但更主要的是她离不开那些孩子们,离不开她的事业,她要在农村外语教学中干出点业绩。她心诚志坚,有这样的情感,自己怎么好让它淹浸在卿卿我我中去呢?但他又是为人称道的孝子,母亲瘫在床上十六年,身边只他这一个儿子,他不能撇下母亲。他一直服侍到母亲故去,才毅然告别了自家那舒适的小洋楼,离开了从小住惯的大城市——天津,调到北京这偏远的县城――怀柔,使妻子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出现了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局面。她兴奋极了,准备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
这一年,正是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的第二年。她任高二毕业班的课。课本不统一,市面也买不到高考复习参考书。于是她整整一个寒假没有休息,永自动手编写了一本《中学英语词汇汇编》。这是以中学一至九册英语课本为主,收集单词1870个,常用句型例句4000个,印成16开本162页的讲义。她自编、自刻,力争在开学时要让学生用上。但当时教育形势刚刚好转,外语在高考中还占不到应有的比重,学校最后还是把英语砍掉了。尽管这样,她下的一番功夫却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转过年,她又接了高一的重点班。经调查,两个班都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学过外语,或不同程度的没学完大纲规定的内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怎么教?她走进教室,一双双信赖期待的眼晴盯着她,似乎要从她身上找到能在短期内通向成功的希望。她一下子想起了地震时的那一幕……眼前这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好像一群待哺的小鸟,不恰似当年那三十多个处在危难中的孩子的样子吗?做为一个英语教师,倘使英语成了拦路虎,挡住了他们的成才之路,自己有何脸面为人之师?一种教师所特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她不能安于现状,她不想给自己寻找任何自我开脱的理由,一心想着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只学完初中课本第一册。照这个速度下去,到高中毕业时,充其量也只能学完初中第四册。她心急如焚,怎么才能找到一条掌握外语的“捷径”呢?她昼思夜想,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然后又一个一个自己推翻。她计算着每个方案所用的时间,所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情况。又一个假期她没有休息。她研究了教学大纲,研究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教材,一次次修改和计算课时,编出一份三个月就能教完初中全部语法知识和句型的教案。尔后她又把需要两个学期学完的高中代用课本压缩到六个月的课时之内。这样,按计划高二毕业时,不但能教完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还能挤出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她把她的计划讲给一位领导听,那位领导半信半疑,笑着说:
“成啊,你干吧!你能完成大纲的内容就算是奇迹!”
奇迹?什么奇迹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她暗暗下决心,不但要创个奇迹,还要争取好成绩。
她开始了拼博。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几乎不看电视,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家也不顾,孩子也不管,每天除了讲台就是办公室,琢磨教材,分析学生,寻求着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这期间,她牙齿坏了,颈椎长了骨刺,腰肌劳损。她咬住牙,顾不上去医院,找大夫,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奔去,一心要使农村的孩子成为外语合格的学生。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198I年高考中,她所教的两个半班创造了空前的好成绩,平均分60.04,及格率正好百分之五十。虽然表面看来与城市重点校比,并不出众,但这硬是把两年和人家的五年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啊!如果有人计算一下单位时间对学生的培养效率,或换个时髦的说法儿,计算一下教学的时间效益,恐怕得到的数值将在全市遥遥领先。这些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后,经受住了分班考核的考验,大部分被分在快班或中班,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始终是所在班或所在学校名列前茅的。
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看到了自己两年苦斗奋战的效果。学生的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最大的报酬,最大的荣誉,最大的享受。她完全沉浸在创造性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
五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假期中,已经上了大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地回到他们怀念的母校,看望他们所敬仰的老师,感谢园丁辛勤的劳动。同时,也倾诉了他们的苦恼:他们听不懂大学教师用英语讲课,阅读外文资料困难。这使她陷入了沉思。是的,只把英语分数提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中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毕业生具有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怎样才能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为大学,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这四种基本技能的合格学生呢?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1981年,她接了两个高中重点班、一个普通班、一个高考补习班的课。四个班三个教案,这样超负荷运载,她终于病倒了。牙齿全部被拔掉,一时无法登台讲课。但她没有休息,反倒暗自庆幸赢得了一个大好时机。她听了全组教师的几十节课,每次都听一课书的全过程,并做详细记录。事后她整理记录,总结每位教师的授课方法,并分析各种教法的效果及利弊,从而得到很大启发。同时,她想方设法阅读了一些有关教学法,心理研究,人脑解剖,语言发展史等资料和书籍,对国内外各种教学流派都注意研究他们各自的特长。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在她脑子里逐渐形成了——加强学生的语感训
练,在言语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她病愈重返课堂。她大胆地对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农村孩子口羞,而又想说外语的心理特点,她采用了一种适合他们的方法。她管这种方法叫“口中念念有词,手中写写划划”,即让每个学生都说,都写。学生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讲解减少了。这种方法虽然见效不很快,但她坚信符合科学就必定会有成效。
她长年坚持搞外语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原来的英语水平在班上是中等或中下等。她在外语小组进行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她的探索会具有普遍意义。在外语小组里,她大胆地抛开了语法,利用幻灯、录音等观听手段让学生完全练听、说。
尔后她把自己的设想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她在钻研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去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她认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犍之一。她努力去了解不同性格学生的不同心理,以及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心理和他们的思维方法。她从和学生、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多数学生是因感觉外语枯燥, “老是记不住”而放弃这门功课的。于是她就变换学生胃口,增加新鲜感,努力使自己讲课的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
怀柔一中的教师,大多铃声没响,已进课堂,预先做组织教学的工作,铃声响后,即已进入教学。她的课,除了铃声是个时间界限之外,使人感受不到究竟足在课上,还是课下。她也不用学生起立,倘有学生迟到,也不用喊报告,这样就保持了一个课堂的整体气氛。她在课堂上采取了一种师生语言、情感交流方式,而在这种交流中进行问答,讲解,释难,解疑,这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她的引导进入教学,学完所学的内容,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兴趣的引导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时,必须让他们学有所得才能巩固他们的兴趣。而学外语的特点是爱遗忘。她倒是很得中国传统教肓思想之真谛,为使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她有意识在教学中加强旧知识在新课中的再现,加强单词及语言现象出现的重复率。外语,外语,无非是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而无论何种语言,其产生都是先有声,后有形,以声带形。人类学习语言也是先学其声,后学其形;在记忆中也是这样一个顺序,以声带形。然而教学中的一大困难是学生张不开口,学哑巴英语。特别是农村孩子,口羞腼腆。针对这一点,她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言自语,听课当中可以随她的教学活动手里写写划划,嘴里嘟嘟哝哝。在讲新课时,她和学生的语言交流采取整体交流,好像是她和全体学生的对话,从不单独提问,这样可以避免给学生造成紧张心理。单独提问有时处理不好,往往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分心走神,破坏了学生听课的整体情绪,反倒事与愿违。她采取这种整体交流,不怕滥竽充数,通过学生回答时的音调高低,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们掌握的情况。在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单独提问时,也找那些胆子比较大,能说得比较准确的学生来回答,并大力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做实际还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整体,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当学生感到这样学起来很有意思,还容易记得住时,当他们感到自己也能用英语来表达意思时,就十分兴奋,相信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就产生了最好的动力,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她在教学中还很注意因材施教。提问时,尽量叫可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并有意识地表扬他的能力。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了回答某一问题的能力时,立即提问,给他造成成功的机会,使他发现自己的能力,逐渐地树立起信心;而对成绩较好的,自尊心又较强的学生,则抓住有利时机,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还要让他感到并不是老师出他的丑,而是真正关心他,教育他。
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向中国人学习外语,要造成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这本是件困难的事。当然如能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非不可弥补。但根据我国国情,教育经费有限,并不是一下都能做到这点。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造成一种语言环境感,她动了许多脑筋。在课堂上,她尽量讲英语,还不时地变换语调,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辨别能力。在阅读课上,她让学生按能力,自愿结合成小组,或自读,或交叉读,或对读,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这样相互“干扰”,穿插交流的结果,使他们置身于自己创造的一种语言环境中。她还想方设法翻录制作听力磁带,每天晨读前单给学生20分钟的听力练习,强化听力课。而且并不是只让学生听单一的标准音,英国音,美国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种语音语调她都让学生接触。这倒有些像音乐的视听练耳,看来学外语也像学音乐,耳音是至关重要的。听得准就能读得准。她的技巧课,是很有个人特色的。课文涉及哪一科,她就按哪一科课来上。外语教师抱着地球仪去上外语课,听来新鲜,但她的良苦用心在于让学生通过学科接触外语,又通过外语来了解学科,这样学生既懂了外语,也懂了学科。这样做大约是针对现在某些只懂外语,不懂专业的弊端来的。足见她的深谋远虑。
学生不爱学某一门课,还有个重要原因,这就是精神上的紧张和师生关系在客观上的对立。她尽量让学生在自已的课上思维紧张而精神放松。她从不摆老师架子,态度和蔼,语气尽量柔和,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眼晴望着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在和他谈话,讨论。她从不斥责学生,更不讽刺挖苦,她理解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觉得不紧张。即使不会回答问题也不用怕,这样反倒使他们从容地思考她提出的问题。但学生在思想上却要随她的启示和提问紧张地思考,活动,吸收。她的课堂上,学生看上去比较自由,但却调动起了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各个器官,最大限度地随她投入教学活动。她的课堂,使人没有紧张感,看上去学生比较轻松,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大脑神经却处于高度兴奋,高度紧张状态。她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和谐的,融洽的。她的课堂纪律是稳定的,良好的,课堂纪律的维持,完全是靠培养起的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学生说,上她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孩子们的切身体验,也是给她的最高评价。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她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功夫终是不负苦心人。由于她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现在有人问她用的是什么派,她借用一句流行话说用的是“迷踪派”。而她的这种迷踪派教学法虽不能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越来越为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她的外浯小组全体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参加高校文科外语专业口试的九名学生中,有五人得了满分。1983年高考中,她教的两个班考生外语平均成绩达到70.65分,其中有两人得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