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贺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我对教师节的贡献


  共有110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贺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我对教师节的贡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三个日头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2 积分:8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0/29 23:15:00
贺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我对教师节的贡献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11 0:01:00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据说教师节要改日子了!想想我对教师节还是有贡献的,因为向首届教师节献礼的报告文学集有我的作品:

2013年09月10日

一个创造型教师的探索

—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怀柔一中英语教师孟雁君

(首届教师节报告文学集《辛勤耕耘的园丁》·报告文学)

王晶
2013年09月10日一则七、八十字的消息引起了轰动!      

1983年八月七日, 《北京晚报》头版中间的一小块地方,刊登了一则消息:怀柔两考生,外语得满分…。

这可真是爆了大冷门儿!那一天,多少惊奇的目光,多少钦佩的目光,多少赞许的目光,多少疑惑的目光,都被这则消息吸住了。人们审视着,揣度着,议论着,猜疑着,似乎要从那一眼就可瞥尽的字里行间,找出个究竟来。

是的,外语满分,为建国以来所罕见。这一回,却一下子出了两个状元,两个状元又出在同一个地方。这地方既不是科学城的心脏,也不为诗山文海所包围,偏偏是穷乡僻壤。这真是奇了!

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假如这两名考生出在城区哪所重点中学,人们将深信不疑,还会翘起大姆指,啧啧赞叹。然而,当得知这两名考生来自远郊县属中学,又是两名女学生,人们的眼睛就一下睁大了,惊愕了,旋即眼晴里生出刺来,开始了查找水分的工作。但这两份考卷字迹清晰,竟无懈可击,甚至连改动都没有,卷面分亦扣不得。其中一份竟和阅卷的标准答案惊人的一致!习惯势力,可怕的习惯势力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力。问题直闹到许国璋教授那里,这两个100分的案,才算最后拍板定下来。

卷面所反映出来的被肯定了,但它的获得过程,又受到了推敲。当然,还是慎重一些为好!一支由主考官梅教授举领的考查团,驱车来到了距市区53公里的怀柔古城,来到了依山傍水的这座美丽的校园。

无巧不成书。凡有高考经验的人都知道,高考是老师和学生的两个叠加在一起的冲刺。当学生没进考场时,是老师的冲刺。一旦学生走进考场,就开始了他们自己最后的冲刺。而这时老师也就完成了冲刺动作。这两个考生的英语任课教师在完成了她的冲刺动作之后,感到精疲力竭了,便向校长告了假,回城里娘家去了。高考时她没在。这一下把一切疑点全排除了。

烟消云散之后,梅教授和这两个考生的英语任课教师进行了一次深谈。谈话中他发现,这位刚交四十的中年女教师,对英语教学有那么精深的研究,有她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又和自己的思路相吻合,或有那么惊人的相似之处,难怪她的学生考得那么好!有这样创造型的教师指导,必然要出一些创造型的学生,不出才叫怪呢!

当考察团一行带着满意的“深信不疑”即将离开这座远郊的县属中学时,梅教授握着女教师的手,连声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呐!”

直到他坐进了汽车,还在感叹着:

“功夫不负苦心人……”

 

这两个考生的英语任课教师——孟雁君,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祖籍山西太谷。曾祖父考上过红顶子,居官南京,颇有民主思想,主张实业救国,后弃官回乡,兴办起商业学堂,又创建了女子学堂。父亲早年即在东城从事业余教育,母亲也是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兄弟姊妹亦多从教。足见搞教育,她可谓门里出身。

1962年夏,她接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的录取通知书。父亲高兴地对她说:

“好!咱老孟家就是出教师!

也就从那时候起,她有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将来一定要做个好教师!

大学的五年,学了二年专业,搞了三年运动。有什么法子!那年月,专业是选修课,运动、斗争才是必修课。67届的毕业生,斗、批、改到70年才分配。刚入学时,她心中的分配蓝图是以天安门为中心,东城、西城为半径的一个圆。可现在,却远远跳出了这个圈,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当男朋友把她送到这个远郊县城离去时,她忽然感到自己是那样孤零零的,举目无亲,好象飘到一个荒岛上。她望着远去的列车,昏黄的落日,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边空荡荡,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真不知自己在这陌生的乡下能做些什么,也不知这个地方是否真需要自己。一时间,理想、抱负都变得那么渺茫,不由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的滚落下来…

初登讲台,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本是一件极庄重的事,心情也象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演员一样,又是激动,又是紧张。可在那颠倒着的年月里,还不待人尝到这种初次的欢愉,便被横暴地践踏了。她在课堂上读英语,对大多数没接触过外语的学生来说,自然像听天书。他们中偷偷儿笑者,算是好的;大声起哄者,是一般的;更有甚者,个别生用英汉谐音说下流话,这就更使毫无经验的年轻女教师难堪了。

有一个学生,把英语书剪碎了包起来,送给她,表示他绝不再学外语。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示方法。而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讲学外语的重要性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发问:

“老师,猪要跑散了,你该怎么办?

年轻的女教师愕然了,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与自己所讲的有何相干。学生带着讥讽,得意地说:

“你得嚷‘罗罗罗罗’,你要是冲它嚷‘ABCD’呀,它就跑得连影儿也没啦……”

“哈哈哈……”全班爆发出一阵不可遏止的狂笑。有的前俯后仰,捧着肚子蹲在地上;有的趁机敲桌子,打板凳,整个教室象开了锅,淹没在一片“罗罗罗”的怪叫声中……

女教师气懵了。不知道那一节课是怎样结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跌跌撞撞回宿舍的。她只觉得天在旋,地在转,昏昏沉沉倒在床上。人做事需要有回报,需要看效果。建筑工人看着自己盖起来的高楼大厦,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农民看着自己播撒的种子变成金灿灿的谷穗,有一种由衷的喜悦感。而教师的喜悦莫过于自己的学生肯学,教师的自豪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可眼前,这就是我得到的回报吗?这就是我执教的效果吗?

,这不是我个人教学上的问题,而是愚民政策造成的社会问题!学生不学,教师最好是糊弄。愚昧受崇尚,知识遭贬低。唉,古今中外,哪朝哪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敢公然的这样作践自己呀!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她心底里愤愤不平,于是想起常常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些同学,大家也都在苦恼着,有人改了行,有人开始跑调动了……自己怎么办?请调?离开这儿?可是在这本末倒置的年月,天涯何处又有芳草呢?

她强撑着坐起来,拧开了灯,恍惚间她似乎看到即便在那乱哄哄的课堂上,依然有一双双渴求学习的目光在盯着自己,那仰起的小脸,象等待春雨的禾苗。一个教师的良心发现,一种教师特有的责任感驱使,她开始冷静下来。这一切能怪怨孩子们吗?,他们是无辜的!哪里有学生,哪里就需要有教师。孩子们需要我,农村教育需要我,农村学校若不开设外语,我们整个的教育水平就无法提高!乌云压顶是暂时的,不能为一时的现象所迷惑,用知识来驱除愚昧,正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不能退缩,而要用自己的韧性和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学外语,一定要打开农村外语教学的局面!她的执着的倔强劲儿上来了……

 

她的倔强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母亲用自己的经验告诫她:

“当你的学生学习目的还不明确时,他们往往根据老师讲课的好坏来确定学或不学。”

“你要做个好教师,要把你的课讲得有趣味,吸引你的学生去学。”

“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课堂纪律就必然好了。”

“你要爱你的学生,包括最调皮的学生,要与他们以诚相待。”

岁月流逝。这个在事业上倔强得象迎风傲雪的腊梅一样的年轻人,日渐成熟起来。

1976年,强烈的地震波摇撼着大地。她作为高二的班主任,正带着三十多名学生在学校的西大荒农场劳动。脚下还在颤抖,房子还在晃动,她两度冲进屋里抱出床单,衣物,给惊慌失措奔出房门,来不及穿好衣服的女同学围上。震后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基地的左邻右舍纷纷撤退了。一队队的汽车,一辆辆的拖拉机轰轰隆隆的驶去,搅得本来就如惊弓之鸟的学生更加人心惶惶。怎么办?没有撤回的命令,没有车辆,甚至连电话机都没有一时和学校断了联系。离开领导,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帮助自己组织学生的人员,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三十多双惶恐的眼睛一齐盯住这位三十出头的女教师,似乎要从她身上找出生的希望。可是在她三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这样的事也是头一次碰上呵!天摇地动,似乎世界都已走到尽头,谁知道明天,,就是一会儿,会怎么样呢?谁敢担保不遭到唐山的厄运?自己孑然一身,陷在这地方,亲人呢?此时此刻,他们又怎么样呢?爱人和瘫痪的婆婆在天津,那里灾更重:怎不令人心悬?孩子——一的儿子,亲爱的小星,在城里入托。这个时候,才感到把义务和责任全推给妈妈于心不忍。心,人的心呵,只有方寸之地,此刻似要分成碎块儿,才能够用……

又一次震动开始了。胆小的女孩子赶快围住她,有的用瑟瑟发抖的手拉她的手,拽她的衣襟,似乎她身上有多少保险系数,只要抓到她就安全了。有的孩子甚至哭着,低呼着:

“老师,老师……”

,这怎么竟像我的小星在呼唤!此刻,老师——妈妈之间的界限模糊起来,一种做母亲的本能,使她想张开双臂把这三十多个学生紧紧地搂在怀里,一种教师所特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她摆脱了一切个人困扰。三十多名学生的安危系于一身,她感到自己肩头沉重。不,心不能碎,也不能分,此刻只能全都扑在学生身上。这时她倒觉得自己恰如一个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指挥官,于是组织学生撤到牛棚,一边做着安定人心的思想工作,一边按男女生,体质,能力组成几个战斗小组,抢险小组,制订万一发大水的撤离计划。同时,又组织适当的劳动,安排生活琐事,还发动所有带口琴的同学都拿出来。晚上,外面下着大雨,隔壁的牛打着响鼻,孩子们吹起来,唱起来。惶恐、惊吓被驱散了。就这样熬过了难忘的三天三夜……

这种时候,只有在这生死攸关的严重时刻,才能显出一个人的本色。学生们的心被打动了,此刻他们眼里的老师是那样可亲可敬。在家里,他们处处可以感到母爱。而现在,他们感受到另一种母爱。不,严格说,这不是母爱,而是一种比母爱更纯洁、更崇高的师爱。孩子们开始理解老师的用心,开始向老师围拢,开始用他们的青春活力,去烘烤老师那在讲台上几乎被冷却了的一颗本来火热的心。师生间的冰河融化了。这种情感的交流,大大改善了师生间客观上的对立关系,从而为开展教学打下了思想基础——学生求学的心扉被打开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三个日头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2 积分:8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0/29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11 0:05:00 [只看该作者]

师生情深,水乳交融。这只能说是为教学扫清了道路,打开了大门。因为爱本身并不能代替教学,也不能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女教师深深懂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力求把课讲清、讲精、讲深、讲透,又讲得饶有趣味,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掌握的知识要博大精深。她心里明白,自己虽说是大学本科五年生,但也只是徒有其名,实际才念了两年,还没修完一半课程。学!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事业的需要。

每天早上五点半她就起来了,还象做学生时一样,照例先锻炼半小时。然后脖子上挂一台便携式收录机,开始半小时的口腔操,或者说嘴皮子功。这就象京剧演员的喊嗓子,冬三九,夏三伏,从不改样。为了节省时间,她把个人以至家庭生活降到了不能再降的标准。说来让人不信,直到现在,她家连个衣橱都没有。是没钱买吗?,是没功夫去操办。要论日常生活,人们花费在吃的上面的时间相当可观,她却从来不肯下烹饪功。吃饭只求营养,不保好吃,只要能达到营养标准,什么好吃难吃,切巴切巴一锅熬,填胞肚子就得。她的时间抓得很紧,上课之余,除了看书就是备课,以至成癖。要问她最爱干什么,她说最爱备课。她是一不看

,就没抓挠儿。以至她一闹脾气,她爱人就把书往她面前一堆,说“快看,快看!”这比什么方子都灵,过一会儿就雨过天睛了。最有意思的是,每天晚上她爱人守着电视看哑剧,困为她看书需要安静。她常常开玩笑地和爱人说:

“你娶了我这样的妻子,算你倒霉。”

她爱人只是憨厚地笑笑。他理解自己的妻子。他们夫妻,婚后两地分居达八年之久。那时,丈夫在港务局工作。有一段时间,一家四口,兵分四路:一个在新

,一个在怀柔,老母亲瘫痪在天津,小儿子入托在北京。那是什么罪过儿哟!光铺盖就四套,脸盆三套。这样的日子搁在谁头上,谁不想早一天结束?机会终于来了。1976,组织上为了照顾夫妻分居,同意把他妻子调来天津,商调函也已发出。正当他处在合家将要团圆的时候,接到了妻子的来信。信中描述了她的那些学生如何舍不得她,领导上又如何如何挽留。但更主要的是她离不开那些孩子们,离不开她的事业,她要在农村外语教学中干出点业绩。她心诚志坚,有这样的情感,自己怎么好让它淹浸在卿卿我我中去呢?但他又是为人称道的孝子,母亲瘫在床上十六年,身边只他这一个儿子,他不能撇下母亲。他一直服侍到母亲故去,才毅然告别了自家那舒适的小洋楼,离开了从小住惯的大城市——天津,调到北京这偏远的县城――怀柔,使妻子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出现了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局面。她兴奋极了,准备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

这一年,正是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的第二年。她任高二毕业班的课。课本不统一,市面也买不到高考复习参考书。于是她整整一个寒假没有休息,永自动手编写了一本《中学英语词汇汇编》。这是以中学一至九册英语课本为主,收集单词1870,常用句型例句4000,印成16开本162页的讲义。她自编、自刻,力争在开学时要让学生用上。但当时教育形势刚刚好转,外语在高考中还占不到应有的比重,学校最后还是把英语砍掉了。尽管这样,她下的一番功夫却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转过年,她又接了高一的重点班。经调查,两个班都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学过外语,或不同程度的没学完大纲规定的内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怎么教?她走进教室,一双双信赖期待的眼晴盯着她,似乎要从她身上找到能在短期内通向成功的希望。她一下子想起了地震时的那一幕……眼前这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好像一群待哺的小鸟,不恰似当年那三十多个处在危难中的孩子的样子吗?做为一个英语教师,倘使英语成了拦路虎,挡住了他们的成才之路,自己有何脸面为人之师?一种教师所特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她不能安于现状,她不想给自己寻找任何自我开脱的理由,一心想着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只学完初中课本第一册。照这个速度下去,到高中毕业时,充其量也只能学完初中第四册。她心急如焚,怎么才能找到一条掌握外语的“捷径”呢?她昼思夜想,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然后又一个一个自己推翻。她计算着每个方案所用的时间,所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情况。又一个假期她没有休息。她研究了教学大纲,研究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教材,一次次修改和计算课时,编出一份三个月就能教完初中全部语法知识和句型的教案。尔后她又把需要两个学期学完的高中代用课本压缩到六个月的课时之内。这样,按计划高二毕业时,不但能教完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还能挤出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她把她的计划讲给一位领导听,那位领导半信半疑,笑着说:

“成啊,你干吧!你能完成大纲的内容就算是奇迹!”

奇迹?什么奇迹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她暗暗下决心,不但要创个奇迹,还要争取好成绩。

她开始了拼博。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几乎不看电视,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家也不顾,孩子也不管,每天除了讲台就是办公室,琢磨教材,分析学生,寻求着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这期间,她牙齿坏了,颈椎长了骨刺,腰肌劳损。她咬住牙,顾不上去医院,找大夫,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奔去,一心要使农村的孩子成为外语合格的学生。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198I年高考中,她所教的两个半班创造了空前的好成绩,平均分60.04,及格率正好百分之五十。虽然表面看来与城市重点校比,并不出众,但这硬是把两年和人家的五年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啊!如果有人计算一下单位时间对学生的培养效率,或换个时髦的说法儿,计算一下教学的时间效益,恐怕得到的数值将在全市遥遥领先。这些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后,经受住了分班考核的考验,大部分被分在快班或中班,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始终是所在班或所在学校名列前茅的。

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看到了自己两年苦斗奋战的效果。学生的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最大的报酬,最大的荣誉,最大的享受。她完全沉浸在创造性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假期中,已经上了大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地回到他们怀念的母校,看望他们所敬仰的老师,感谢园丁辛勤的劳动。同时,也倾诉了他们的苦恼:他们听不懂大学教师用英语讲课,阅读外文资料困难。这使她陷入了沉思。是的,只把英语分数提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中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毕业生具有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怎样才能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为大学,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这四种基本技能的合格学生呢?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1981,她接了两个高中重点班、一个普通班、一个高考补习班的课。四个班三个教案,这样超负荷运载,她终于病倒了。牙齿全部被拔掉,一时无法登台讲课。但她没有休息,反倒暗自庆幸赢得了一个大好时机。她听了全组教师的几十节课,每次都听一课书的全过程,并做详细记录。事后她整理记录,总结每位教师的授课方法,并分析各种教法的效果及利弊,从而得到很大启发。同时,她想方设法阅读了一些有关教学法,心理研究,人脑解剖,语言发展史等资料和书籍,对国内外各种教学流派都注意研究他们各自的特长。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在她脑子里逐渐形成了——加强学生的语感训

,在言语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她病愈重返课堂。她大胆地对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农村孩子口羞,而又想说外语的心理特点,她采用了一种适合他们的方法。她管这种方法叫“口中念念有词,手中写写划划”,即让每个学生都说,都写。学生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讲解减少了。这种方法虽然见效不很快,但她坚信符合科学就必定会有成效。

她长年坚持搞外语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原来的英语水平在班上是中等或中下等。她在外语小组进行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她的探索会具有普遍意义。在外语小组里,她大胆地抛开了语法,利用幻灯、录音等观听手段让学生完全练听、说。

尔后她把自己的设想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她在钻研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去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她认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犍之一。她努力去了解不同性格学生的不同心理,以及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心理和他们的思维方法。她从和学生、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多数学生是因感觉外语枯燥, “老是记不住”而放弃这门功课的。于是她就变换学生胃口,增加新鲜感,努力使自己讲课的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

怀柔一中的教师,大多铃声没响,已进课堂,预先做组织教学的工作,铃声响后,即已进入教学。她的课,除了铃声是个时间界限之外,使人感受不到究竟足在课上,还是课下。她也不用学生起立,倘有学生迟到,也不用喊报告,这样就保持了一个课堂的整体气氛。她在课堂上采取了一种师生语言、情感交流方式,而在这种交流中进行问答,讲解,释难,解疑,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她的引导进入教学,学完所学的内容,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兴趣的引导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时,必须让他们学有所得才能巩固他们的兴趣。而学外语的特点是爱遗忘。她倒是很得中国传统教肓思想之真谛,为使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她有意识在教学中加强旧知识在新课中的再现,加强单词及语言现象出现的重复率。外语,外语,无非是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而无论何种语言,其产生都是先有声,后有形,以声带形。人类学习语言也是先学其声,后学其形;在记忆中也是这样一个顺序,以声带形。然而教学中的一大困难是学生张不开口,学哑巴英语。特别是农村孩子,口羞腼腆。针对这一点,她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言自语,听课当中可以随她的教学活动手里写写划划,嘴里嘟嘟哝哝。在讲新课时,她和学生的语言交流采取整体交流,好像是她和全体学生的对话,从不单独提问,这样可以避免给学生造成紧张心理。单独提问有时处理不好,往往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分心走神,破坏了学生听课的整体情绪,反倒事与愿违。她采取这种整体交流,不怕滥竽充数,通过学生回答时的音调高低,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们掌握的情况。在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单独提问时,也找那些胆子比较大,能说得比较准确的学生来回答,并大力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做实际还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整体,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当学生感到这样学起来很有意思,还容易记得住时,当他们感到自己也能用英语来表达意思时,就十分兴奋,相信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就产生了最好的动力,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她在教学中还很注意因材施教。提问时,尽量叫可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并有意识地表扬他的能力。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了回答某一问题的能力时,立即提问,给他造成成功的机会,使他发现自己的能力,逐渐地树立起信心;而对成绩较好的,自尊心又较强的学生,则抓住有利时机,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还要让他感到并不是老师出他的丑,而是真正关心他,教育他。

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向中国人学习外语,要造成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这本是件困难的事。当然如能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非不可弥补。但根据我国国情,教育经费有限,并不是一下都能做到这点。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造成一种语言环境感,她动了许多脑筋。在课堂上,她尽量讲英语,还不时地变换语调,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辨别能力。在阅读课上,她让学生按能力,自愿结合成小组,或自读,或交叉读,或对读,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这样相互“干扰”,穿插交流的结果,使他们置身于自己创造的一种语言环境中。她还想方设法翻录制作听力磁带,每天晨读前单给学生20分钟的听力练习,强化听力课。而且并不是只让学生听单一的标准音,英国音,美国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种语音语调她都让学生接触。这倒有些像音乐的视听练耳,看来学外语也像学音乐,耳音是至关重要的。听得准就能读得准。她的技巧课,是很有个人特色的。课文涉及哪一科,她就按哪一科课来上。外语教师抱着地球仪去上外语课,听来新鲜,但她的良苦用心在于让学生通过学科接触外语,又通过外语来了解学科,这样学生既懂了外语,也懂了学科。这样做大约是针对现在某些只懂外语,不懂专业的弊端来的。足见她的深谋远虑。

学生不爱学某一门课,还有个重要原因,这就是精神上的紧张和师生关系在客观上的对立。她尽量让学生在自已的课上思维紧张而精神放松。她从不摆老师架子,态度和蔼,语气尽量柔和,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眼晴望着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在和他谈话,讨论。她从不斥责学生,更不讽刺挖苦,她理解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觉得不紧张。即使不会回答问题也不用怕,这样反倒使他们从容地思考她提出的问题。但学生在思想上却要随她的启示和提问紧张地思考,活动,吸收。她的课堂上,学生看上去比较自由,但却调动起了学生的手,,,,脑等各个器官,最大限度地随她投入教学活动。她的课堂,使人没有紧张感,看上去学生比较轻松,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大脑神经却处于高度兴奋,高度紧张状态。她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和谐的,融洽的。她的课堂纪律是稳定的,良好的,课堂纪律的维持,完全是靠培养起的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学生说,上她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孩子们的切身体验,也是给她的最高评价。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她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功夫终是不负苦心人。由于她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现在有人问她用的是什么派,她借用一句流行话说用的是“迷踪派”。而她的这种迷踪派教学法虽不能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越来越为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她的外浯小组全体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参加高校文科外语专业口试的九名学生中,有五人得了满分。1983年高考中,她教的两个班考生外语平均成绩达到70.65,其中有两人得了100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三个日头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2 积分:8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0/29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11 0:06: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极富于戏剧性的一年。

这一年,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不公平的待遇带来的伤感和意想不到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不谐调地交织在一起,使她如坠五味瓶中。一年之内,把苦闷和甜美,酸辛和辣涩都尝遍了。陆游有两句诗,倒是可以做为她这一年心境的写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

应该承认,1979年以来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取得的成绩是卓著的。对农村英语教学,起码在怀柔,是有影响的。不是以后的各届以及兄弟学校,都在两年完成五年教学任务上做了不同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吗?但她所付出的超人劳动,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上却没有反映出来。如果说教育经费中没有这笔开支,那么1982年调级中是应该得到体现的。然而她落榜了,全县外语教师无一中选。这真是使她感到不平,她深深为依然存在着的大锅饭困惑着……

十几年来,她第一次为待遇而感到不公。她好象忽然发现脚下这片土地不是种瓜能得瓜,种豆得能豆的土壤,她终于伤心地想到了走……

是嫌弃农村吗?,假如嫌弃又何必当初?1978年爱人从天津市区调来,她就定下了终生献身农村外语教学的目标,决心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竭尽全力。

那么,是为了一级工资,为两个钱吗?,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她不惜把财力、物力、精力以至全身心都花在买书、看书、教书上面,难道这是用一两个钱就能补偿的吗?

她终于找校长去谈。谈了近三个小时。这是她第一次这样长时间的彻底的和领导谈心。她很坦率,干脆和校长说:

“你也不用来劝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基点是一致的,我觉得我们有共同语言。”

她告诉校长:

“我要离开这儿。因为我要干事业,我想寻找我心中的‘理想王国’,既要能心情舒畅地拼命干,又要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校长默默地听着。说什么好呢?知识分子并不要你去给她上大课。况且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她不过是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其实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又何尝不无同感?自己赚五六十元时,自己的学生不赚钱;自己现在赚八十多元,自己的学生已到六十多元。还要叫自己原地踏步,等待自己的学生追上来,这是有些不尽合理。惜才如命的校长看着自已眼前这位刚交四十的女教师,他欣赏她的创造性劳动,他爱惜这个难得的人才。假如因为这点小事儿放她走,将给教学带来何等的损失!那将多么遗憾,多么令人惋惜!,倘因我们的政策失误,搓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将是多么划不来的事!怎么没人很好地算算这个帐?欠慎重,欠慎重呵!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非分的要求,他们有着一种传统道德,当他们服务于人民的时候,这种道德应该说是美德。这也就是他们所争所求的,说穿了无非是“知遇”二字。而这往往不被领导者重视,或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视如洪水猛兽,拒之干里而不懂利用,结果反倒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位女教师所争的难道仅仅是那一级工资的钱吗?无非是调与不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领导者对她的创造性劳动所持的态度。她的要求并不高呵!校长除了用

沉默来表示理解和同情,又能说什么呢?人权、财杈、体制,都不是个人力所能及的,面对社会,就是这么种现状,有什么法子呢?

她休息了。不备课,不思考,不想做任何事。一时间她感到身上从来没有过的轻松,一下子从急流、漩涡般的忙忙碌碌中解脱出来,似乎天也高了,地也宽了,周围空荡荡的,没有个着落。可是,她的心却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沉重过。每当走进教室,都象被押上审判庭,而讲台就象被告席一样使她不安。她不敢正视几十道射向她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期待,有信赖,有渴求,有希望,那目光象是束束阳光,简直要晒化她心头结下的薄冰。在那薄冰下面,跳动着的仍是一颗不会冷却的火热的心。啊,良心,一个教师的良心,她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良心的谴责,她象失了魂。一周,两周,她开始每周都回家。父母感到了她的异常变化,在第三个星期天的晚饭桌上,父亲看着沉默寡言、郁郁不欢的女儿似乎觉得时机已成熟,呷了一口酒,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

“咱们当教师的,可贵就可贵在这点良心上——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误人子弟啊!

他捏了一颗花生米搁到嘴里,嚼着,又说:

“牢骚发得,情绪也闹得,可不能冲着学生!”

下文没有了……

她抬起眼来,正碰上父亲从眼镜片儿上方射来的审视的目光。母亲又是心痛女儿,又觉得老伴儿言之有理,在这个教师家庭,语言是共同的。

饭罢,她把筷子一撂,对母亲说:

“妈,下星期不回来了,高考完再见!

第二天一早,她吻着似醒非醒的儿子,叮嘱道:

“听姥姥话,考试完,妈妈再来看你。”

儿子说梦话一般哝哝说着:

“妈妈再见……”

她踏上了归程,心想:最后-,送走这一届,不在那儿干了,三十六计,走为上。

然而,就在这一届里,出了两个状元……

 

《北京晚报》的消息轰动一时。

过了四天, 《北京晚报》又以《她教出了高考英语得满分的学生》为题发了报道,还刊登了她和两状元的合影。

继而报纸纷纷转载,中央台、北京台相继广播,电视台出现了特写镜头……一时间,孟雁君成了有字、有声、有影的新闻人物。成功!成功是她渴望的,但成功并没使她沾沾自喜。她知逍,成功的并不是她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今天成功的取得,是由于植根于一中这块沃土上。一中有着一个奔事业的领导班子。在这样的班子带领下,一中教师干起事业来个个都象“拼命三郎”。应该说,这样巨大的成功,正是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的最优化阵容集体劳动的积累和结晶。在这样一支最优化的园丁阵容的辛勤培育下,才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而学生的素质优良,才有创造优良成绩的内在根据,才为成功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成绩虽说反映了教师的劳动,但教师的劳动特点有一个逐步叠加和积累的过程。一百分的创造者,她们初中时的英语教师王海鸥、张玉苹就为她们的外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为高中教师,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叠加劳动。这正象接力赛,没有一棒、二棒、三棒的拼搏,哪来第四棒冲向终点红线的光荣?

1985年四月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她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

在荣誉面前,她记起了达?芬奇的一句:

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

她还想去开创,去探索……

居里夫人有一句话,很发人深思: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研究者“个人”。

对于这样一个创造型教师的探索,以及她所探索到的,不值得深入研究一番吗?她手上出了两个状元,难道是偶然的吗?即使是偶然的,不正需要我们透过偶然去揭示必然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11 8:05:00 [只看该作者]

为人师表已艰难,

教好课程更攀山,

废寝忘食来奉献,

成就结果自斐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