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寻亲觅友 → 《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共有2289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4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3 19:55:00 [只看该作者]

老井朋友不客气哟!您这座戏楼盖得好!大家一起添砖加瓦吧,高兴就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4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永年西调《潘杨讼》

永年西调 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今山西晋城)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由著名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
  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由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南一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4 13:04:00 [只看该作者]

  昆曲《十五贯》剧照

       昆曲  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主要剧目有: 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4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4 13:40:00 [只看该作者]

这下好了!您的图片全能看到了,老井朋友辛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5 12:21:00 [只看该作者]

  六十年代拍摄的北京曲剧《箭杆河边》电影剧照

        北京曲剧戏  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 ,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 。它的主要曲调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1950年,北京曲艺演员,开始尝试演出现代生活剧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陆续排演《张桂容》 (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等现代戏。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随后,又排演了清装戏和古装戏,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
      近代历史题材剧目有《义和团》、《珍妃泪》等;历史生活题材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王老虎抢亲》、《阎家滩》、《屠夫状元》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两剧曾在六十年代拍摄了艺术影片,1982年拍摄《珍妃泪》艺术影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5 12:26: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5 12:29:00 [只看该作者]

  上图为滑稽戏《满意不满意》电影剧照

       滑稽戏是中国地方戏种,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1957年至1965年期间,南京市滑稽剧团常沿长江中上游各埠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演出。苏州市滑稽剧团足迹也遍及江、浙、沪、皖、鄂、豫等省市。
      滑稽戏的剧目《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苏州二公差》、《好好先生》、《幸福》、《西望长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4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5 15:34:00 [只看该作者]

这部电影我印象也非常深刻,记得小时候妈妈特爱看电影,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妈妈每次看电影都是把我带在身边,所以那些年的老片子我都看过不止一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4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6 12:02:00 [只看该作者]

  1959年拍摄的扬剧《百岁挂帅》电影剧照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300多个,绝大多数是用幕表演出的传说故事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整理改编和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已摄制成影片),现代戏有《夺印》、《黄浦江激流》等。著名演员有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石玉芳、华素琴、顾玉君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6 12:09:00 [只看该作者]

  六十年代锡剧剧目《红色的种子》剧照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 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卖水饺》、《卖排骨》、《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盘陀山烧香》、《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梁祝》、《碧玉簪》、《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推磨》、《君臣游苑》、《红花曲》、《红色的种子》、《海岛女民兵》等。


 回到顶部
总数 47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