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寻亲觅友 → 《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共有2289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5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6 12:52:00 [只看该作者]

老井朋友一定很喜欢看戏!好多戏种我都没听说过,长知识了,学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6 14:34: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戏曲渊源流长,发源于远古祭祀祈祷活动,人们为了祈福驱灾、祈祷丰收就发明了原始的宗教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慢慢的给这些舞蹈添加了歌词和情节,就形成了戏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方戏曲有近两百种。这些资料是我精心收集整理,发在一个老照片网站帖子里复制过来的,目的是向大家普及戏剧知识,弘扬中国戏曲文化,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支持!

    谢谢槐版!

    谢谢大家!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5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6 14:57:00 [只看该作者]

老井1朋友真是位有心人!谢谢您的好帖!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7 10:35:00 [只看该作者]

  苏剧《白蛇传》剧照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苏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这些地区,它被吸收到当地的剧种里面,如浙江的婺剧、和剧及江西的赣剧中都保留着对白南词的剧目,称为"南词"或"滩簧"。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白蛇传》、《义侠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7 10:40:00 [只看该作者]

     周总理接见石家庄丝弦《空印盒》剧组演员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的记载。又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和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的有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于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六十年代,《空印盒》曾被拍摄成戏曲片在全国发行。 
    丝弦剧目共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来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8 11:29: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0年2月,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携新创作演出的《潘杨讼》进京,在首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定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5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8 11:34: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深泽坠子现代戏《任长霞》

    深泽坠子戏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成。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为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上场,分角色表演坠子书,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观众了欣赏情趣,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深泽坠子始称“化妆坠子”。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 深泽坠子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戏曲史上实属罕见。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5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8 17:14: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5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8 17:15:00 [只看该作者]

欣赏图文并茂的好片!很清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6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9 11:45: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回到顶部
总数 47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