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知青留下了什么


  共有458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留下了什么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紫嫣墨韵
  1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8210 积分:255796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7/5 22: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5 9:5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豆子在2008-11-14 18:08:47的发言:
哈哈!
        知青就是播种机,知青就是宣传队,播下了新颖的种子,宣传了城市的文明。无奈的知青,为社会留下了拼搏不已精神财富。

说的太棒了!知青留下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活到老,学到老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5 10:10:00 [只看该作者]

是啊!请大家各抒己见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冷雪峰
  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84 积分:25040 威望:0 精华:38 注册:2008/9/11 11: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6 10:48:00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作为回复,还把它发表在探索与研究栏目里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也谈
  知青留下了什么”

 

看了 柳歌的文章“ 知青留下了什么”,我很受感动。

因为我的身体残疾,虽然没有再重返第二故乡去探望的条件了,但是我的很多知青朋友经常对我说起他们回去的感受,更有不少曾经与我一起战斗在北大荒的老同志到我家来看望我,也有很多曾经我教过的学生来看望我,或是在网上经常的联系着的北大荒的学生或是战友,也都向我谈起我曾经生活过三十年的北大荒的过去与现在……

他们都述说着对那段生活与工作的回忆和留恋,无论是老领导还是老同志,无论是老战友还是我教过的那些学生……都共同发出眼光心声——大批的上山下乡知青们给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如 柳歌的文章“ 知青留下了什么”中所说:“当年那些天津知青老师给了我那么多知识,让我这个生在长在边疆农村的孩子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从此开阔了视野,影响了我一生。”

“是知青老师第一次给他们勾画出城市的斑斓色彩,让城市文明在边疆农村孩子的心里萌芽。”

 

国家粮食基地北大荒的开发,是从1956年十万转业官兵开进了那片广大的荒原开始的,而后又有大批的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与全国各地的技术干部加入北大荒建设的行列。然而他们都在忙于土地的开垦和农作物与畜牧的栽培和管理上了,一直到1963年我们北京支边青年刚到那里时,生产队的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和卫生条件还都是比较差的。业余时间有家的老同志都忙于家务了,没有成家的年轻人除了洗洗衣服、睡觉就是打扑克牌了……以后64年、65年又有大批的北京支边青年来到了农场,生产队才开始陆续地办起小学,才自己动手修建了简易的篮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城市青年给生产队带来了歌声和欢笑,带来了笛子、口琴、半导体收音机和照相机……

尤其是农场的教育事业,在以后大批城市知青来到农场时,也正是农场职工子女进入学龄期的高峰阶段,所以大批的知青都充实在了农场的教育战线了……

还有农场的科研事业,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时,为了发展北大荒的农业生产,各个生产队几乎都建立了科研小组,而主要都是由城市知青组成的。以前生产队种植的蔬菜品种非常单调,只有大葱、韭菜、土豆、萝卜、白菜、茄子、黄瓜和豆角。科研小组成立后,开始引进了各种西红柿的栽种,还有各种豌豆、水黄瓜、花椰菜等等,更实验成功了花生的种植……

 

知青返城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农场的各个领导层和技术干部,很多人都是在“知青老师”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忘记这些“知青老师”的“汗水”……

 

广大的知青给北大荒带去了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去了城市的礼节和风俗,带去了普及的普通话……直到现在很多农场来人还都津津乐道地说,北大荒农场出来的人与东北城市或是农村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没有了东北的口音和风俗,已经与北京人很接近了呢……

 

我不是什么理论家、更不是什么“文革”史专家,但是我不敢赞同中国“文革”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的金春明教授的看法,他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它是逆向的,它是反现代化的。因为从社会的要求来讲,越是现代化,职业越需要分工;越现代化,农村的、农村青年的人口,就要往城市里来,现代化的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是联在一起的。”他还说:“两个差别怎么消灭?是用什么办法消灭?是把体力劳动提高到脑力劳动这个水平使它来解决,还是把少数脑力劳动拉下来,拉到工农那个水平来解决?拉下来是一种逆向的方法,是左的错误办法。而我们在六十年代,在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恰恰采取的是拉下来的办法。”

只是单单从理论上说他的论点是对的,但是如果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观点是脱离现实的、片面的。为什么不说知青上山下乡不是自己被拉下来,而是把体力劳动提高到脑力劳动这个水平上来呢?事实上,这个上山下乡的过程正是在实现了这个过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对城市“脑力劳动者”的磨练和思想改造,使这些知青们最起码的都能感知到农民生活的艰苦以及粮食生产的不容易……

人们的流动是应该向城市还是向农村?不是什么空头理论说了算的,应该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来决定的,城市经济还没有起步的那个年代,城市的待业人口都无法安排的时候,农村人口要是涌入城市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专家不会不知道吧?现在,改革开放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了,尤其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时候,再有,农业也有了大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解放了大批农业人口,这才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时机。而当前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也不是如同“专家”所说的是什么把体力劳动提高到脑力劳动这个水平的过程,那些农业人口,大多数还是进城市的体力劳动者,是来“打工”的“农民工”而已!

 

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特殊历史和经济发展情况下的特殊产物。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它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的,虽然在这个运动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山下乡的知青是不能否定的!知青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否定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沙海归舟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869 积分:5340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2 11: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6 11:32:00 [只看该作者]

好文佳作,振奋人心。
知青下乡,插柳成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武坚
  1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91 积分:214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9/29 18: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6 13:05:00 [只看该作者]

致:柳生
拜读您的大作和冷生的跟帖,甚有同感。
我于此想到的是:知青失去和留下了什么、得到和带走了什么的话题,不作研究,只说经历的回忆,还未能成文,一定尽快将我的想法写下来,请柳、冷俩生雅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快乐老头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0 积分:264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3 13:2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7 14:47:00 [只看该作者]

作为知青的一分子,我想说的是: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产物,想想四十年前,我们的国家经受的磨难,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那么大量的闲散劳力?城里能否一下子安排如此众多的青年?在极左的思潮影响中真的都安排在工厂里,都升学到高一级学校,能解决得了那种正向思维所说的目的吗?我想知识青年安排到农村边疆也是一种当时的权宜之计,好在那里没有太过极左的思潮,可以让处于这种影响很大的处于亢奋的青年们,适当冷静一些。四十年以后,我们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切,青年在那里有了他们的新的生活,那里有了青年带来的新的信息。两者有依存和影响的双层含义,看看两者保持良好关系的大有人在,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理论工作者有他们的看法,因为否定一个人的思想是他们的前提呀,可以理解。好了不多说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1:47:00 [只看该作者]

各抒己见!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那一片芦苇地
  18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687 积分:4434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11/14 12:4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2:55:00 [只看该作者]

沧桑岁月如烟云,读了您的文字令人感慨万分,谢谢您。
如今大多数知青都已经迈过了天命之年,此时此刻,又将如后回收那些曾经年轻的岁月,又将如后使得不再年轻的心焕发青春的气息……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xueluweidi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柳音
  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33 积分:17511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8/6/30 15: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21:00:00 [只看该作者]

欣赏阅读柳歌老师的“知青留下了什么?”感动之余后浅议:
     一是承担了为祖国克服危机的责任。由于"文革"的错误,中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加上错误人口政策导致大量人口集中出生,许多城市已没有能力承载如此众多的中学毕业生就业以及合适地生存。许多多子女家庭也面临着住房、生活的巨大压力。大批知青上山下乡,为城市减轻了压力,为兄弟姐妹留在城市创造了条件,为国家调整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承担了建设农村、建设边疆的责任。广大知青上山下乡,为农村、为边疆带去了科学文化知识、先进思想理念、城市文明和大量的劳力。知青以满腔的热忱和聪明才智,与当地人民一起,为农村和边疆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城乡交流、培养人才、支援城市、保卫祖国等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贡献,许多人也因此与这块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是承担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并继续建设国家的责任。知青们按照国家和亲人的嘱托,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克服无数艰难困苦的实践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长干,形成了具有意志坚强、能够吃苦、守信务实、自学成才性格的群体,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更多的人在祖国各地各个岗位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我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知青们以其特有的经历和特有的承受力,积极支持拨乱反正和参与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需要高超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工作岗位,还是在基层的平凡岗位;无论是在改革的风口浪尖,还是在下岗、调整的痛苦过程,知青们以其特有的沉着、坚韧、智慧、创造和耐力,以其对祖国和基层人民群众所特有的天然感情,不断应对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快速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合格地担起了共和国一代人建设祖国、造福人民的重任。
    在今天,虽然当年的知青到了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的时候,但历史的责任依然存在。首先是保存知青历史。研究知青这一特定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深刻认识自我、反思问题、传承精神、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尚有能力的知青们,以文字、影像、艺术、实物等多种方式,将知青当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多侧面、多角度、真实地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分析、评价,并从中得到启示,知青们又承当刻不容缓的责任。
    同时,知青们仍以平和心态、保重身体、加强沟通、促进理解,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力量。如此,也必将得到社会的回报和肯定。保存知青历史、弘扬知青精神、关爱知青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知青们当前的共同责任,更是知青中相对成功人士的重要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知青这个称号。
    知青作为一个群体、一个个人,我们不能选择时代,却能选择精神;不能选择环境,却能选择道路;不能选择过去,却能选择未来。当我们看到我们曾经为祖国母亲遇到的困难承担过责任,为农村、边疆的建设作出过贡献,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茁壮成才,在牺牲中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并且仍然以这些精神和才能继续为国家、为人民、为后代作出贡献时,当我们以知青的名义而相会时,为我们曾经是知青而骄傲,为我们继续履行知青的责任而努力,为我们拥有知青这个称号而自豪!掘见!



社会冷暖、人生百态、摄影纪实、定格精彩!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柳歌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24 积分:4399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6/27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9 9:40: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却能选择精神;不能选择环境,却能选择道路;不能选择过去,却能选择未来。”

       柳音老师说得真好!


 回到顶部
总数 5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