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家中堂屋里悬挂有六扇屏,红木大漆的镜框,中间四幅是近代名人的工笔画“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两旁楹联为“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儿时,在这堂屋里玩耍、认字、读书、学画,每日相伴于这些字画当中,却全然不解其意。
而今,岁月划过近七十春秋,时年已近古稀。那些字画虽遭“文革”浩劫,但却镌刻于我的心中,忘掉的是当年的荒漠与无视;铭记的为时下的悟性和感知。似乎有点“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对于“四季”为题材的画幅,人们大都司空见惯。倘使现在还能静坐于我那早年的堂屋里,几案一杯清茶,旁壁书香缭绕。留意一撇,镶在红木框里的“春夏秋冬”,仿佛从远方婀娜而来。构图清雅、静谧灵动,与书斋渲染出诗词的意境,有如沐浴在一种禅意里。
置身画前,尘世的芜杂被滤掉,优雅、安闲、传统、文儒的气息浸润心田,顿时觉得目光清澈,心底洁净。再深思两边的楹联文字,倒也是书法与绘画韵谐情融,相得益彰,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散发古朴新意的先哲理念。
前几年,我到河北省赵县城东的柏林寺旅游,这里有座气势宏伟的“万佛楼”,殿宇浩然,肃穆清幽,如是一块“佛国净土”。
无意中在僧房楼下亭门上见有一副对联,上书:“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多年来,我“有闲常同书作伴;无事且与字为邻。”谁知,在这里找到了我家堂屋楹联的出处,幸甚。
岁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理应是过一天多一天,谁也不认为过一天少一天。但是,人的生命时光毕竟是有限的,常言道:人生百年,即是如此。或叫做:寿命大限,道理通晓。
联系到楹联“增中减”一词,招人感慨甚多。当时空从身边一天一天地流过时,又让人心神陶冶胸襟畅抒之外;不能不多了几分豁达与睿智,领悟一点禅悦吧。
从人的生理现象衡量,确实是:10岁失去了童真;20岁告别了年少;30岁结束了青春;40岁失去了活力;50岁丢弃了幻想;60岁削弱了健康......。
人生的单一减法,到头来减去了人的锐气和斗志,剩下的只是伤感与迷茫。
依人的哲理观念善待,实际是,10岁享受了童趣;20岁体味了欢乐;30岁领略了浪漫;40岁充满了壮心;50岁收获了希望;60岁维护了健康......春种秋实,硕果充盈。人生的复合加法,结果是平添了人的生机与活力,得到的却是乐观与向往。
推迟衰老,延长时限,减少负值,增加正值。其中,用好人生是一个重要环节。掌握人生做减法的生理进程,学会人生做加法的哲理效应,同样包容于科学养生的丰富内涵之中。
人生,是一个很难读懂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阐释。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计算,而是用深度衡量。
高瞻固然可以远瞩;平视未必不能洞察。人生方程如何运算,取决于人的思维理念,这将会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人生。而人生不同,得失各异。
人生在世,基本公平,比如机会均等,起点均等,结局均等,贡献均等,报酬均等。
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无法克服的不公平的层面,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即使是机会均等,结果也不会均等。
有如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最终结果却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
又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会均等,但结果却只创造少数富人。
再有受教育的条件机会均等,而最终成为大家的并不算多。
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就是有所追求,既能忍受艰苦;又能适应环境。
据说,希腊人赚钱并不多,能吃饱喝好就心满意足了,余下的就是休息、游玩、快乐。午休时间,街上很静。显然是人生加减,运筹帷幄。
我们则不是这样,赚多少钱也没有够,赚得越多,越不嫌多,以至被钱拴住了。人生只有苦累,没有欢乐。分明是误解相加,不懂相减。
当今社会,生活在大众层面的老年人,倘使不去涉猎“名利场”上的事物,不去触觉“关系网”中的悬念,大概是最会计算人生加减的若干难题自会从以往经历中,减去物欲、减去妄想、减去疲惫、减去沉重、减去烦恼;同时从现实处境里,增加满足、增加现实、增加休息、增加轻松、增加愉悦。
井蛙之见和愚昧无知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寻找快乐和满足过程中的两大障碍。
总之,尽量出繁入简,出落平淡无奇,快乐和满足将会随之而来。福寿双全,人之愿望;顾此失彼,难于兼得。
记得,央视“艺术人生”访周华健,他说:“人生到40岁,不管你很成功,还是仍在沉浮,没什么大不了的。享受人生是说,积极面对人生,更努力更得法地去适当追求你的人生趣味,这就够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论老之将至》一文中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大海,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像豪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条河,不在于全部长度如何壮丽,而在于每一片断能否出色。不在于目标如何远大,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于是人生年轮见证了岁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