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铲地


  共有9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铲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沙海归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869 积分:5340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2 11:02:00
[原创]铲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0 19:08:00 [只看该作者]

 

  

      东北方言,称锄地为铲地。

      铲地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加强土壤的毛细作用,保墒储水,除灭杂草,以利于庄稼茁壮成长,增产增收。东北地区农田从春播到秋收,规律是要经过“三铲三趟一放垅”,春初定苗,夏锄除草,铲地起码三遍;“趟”,就是用犁铧为垄沟除草、起垅保墒,每铲一遍地后必趟地;放垅,就是收割前最后一遍除去田间大草。因为庄稼已抽穗灌浆,长得一两米深,犁杖进不了地,只有靠人工去锄。铲地是农民一年四季耗时最多的一桩农活,更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一环。

队列里的关键人物

      生产队集中大队人马铲地,垅挨垅站人,两两之间要拉开一定间距以便下锄。铲地队列里有三位与众不同的“人物”:站第一条垅的是工头,官称“打头的”。他由队长委派,身兼领工员、记工员、质量检查员三职,是说了算的领军大将。“群雁高飞头雁领”,打头的农活技术、速度与体力都必须出类拔萃,有绝对权威,否则难以服众。紧挨着“打头的”站垅的,人称“二锄”。“二锄”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衔接打头的与整支铲地队伍,位置至关重要,责任是承上启下。担当二锄的人要有眼力,有心计,顾全大局,稳重,有威望,作为第二号人物,既对“打头的”尊重,又受大伙佩服,干活技术速度质量不次于打头的,永远是跟得上,拉不下,拖不垮,“到位不越位”,决不会因自己失职使大队人马与打头的脱节;不能用急先锋、愣头青当二锄,否则,他有意无意间把打头的“拱毛了”,激火了,打头的没完没了不歇憩地干下去,大家伙儿跟着“吃瓜络”,一起遭殃。最后一位人物是“拉边兜”的,也就是排在队尾的末锄。他负责队伍断后收容,像结束一个长句的句号。他拉着兜着每位劳动力往前走,尽量不让一个人掉队,也是肩负重任。其余的人,按“整劳力”、“七厘谷”、“半拉子”三个身份级别(当时农村按劳动力技术体能划杠记工分,规定:干同样的活儿,七厘谷与半拉子分别拿整劳力所得工分的七成或一半)依次编队入列顺序占垅,整支铲地队伍,就像碧空中斜线展开高飞的雁行,又像蔚蓝大海中拖网前行的捕鱼船队,十分壮观。

人巧不如家什妙

      战士打仗离不开枪。锄头是农户离不开的常规武器。各地农民使用的锄头形状不一,锄板有马蹄形的,有梯形的,而我在东北插队时使用的锄板呈元宝形,说得更形象一些,酷似海蟹背壳,两端尖尖,唇刃宽宽,淬过火,有钢性。劳作实践中,才体会到这种锄板的特点,尖尖的锄角便于分苗剔草;宽刃锋利有刚性,斩草除根,所向披靡;划地破土幅度宽,有利于提高工效。锄钩,是连接锄板与锄把柄、调节锄板入土角度的重要部件。选择锄钩,一要分量轻,二要弧弯适度,三要刚性韧性好,着力时不变形,使起来才得心应手。选用锄杠(把柄)更有讲究。老农有句话:“锄杠过了顶,一天累个挺”,这是从人体行为力学原理方面强调锄杠截取长度要科学。锄杠木质要结实,有韧性,外观要笔直光滑无疤无节,分量要轻,否则用起来手感沉重,还会磨茧子打血泡,当地人认为锄杠用材椴木是首选,紫椴最好,糠椴次之;实在没有椴木,柳木代之。可怜许多笔杆条直的“独根柳”,尚未长成才,就被相中者砍倒做了锄杠。

      为了购到称心如意的农具,下乡不久,我们集体户的知青曾专程乘坐火车到邻近的辽宁省彰武县寻访有名的铁匠炉,请老农当参谋,精挑细选,安装“调试”;利用回城探亲的机会,找亲友从工厂寻来砂轮片、小锉刀,铲地随身携带,作为临阵磨枪(锄板)的利器。后来长期从事农活儿,亲身体会到,农具可心,确实能起到了省力出活的效果。

精明有序的管理

      打头的一人领几十人铲地,管理到位可不简单。

      先说数量管理:分活儿要公平,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然而庄稼地自然地块形状很难整齐划一,赶上地边地角,呈三角形或梯形的抹斜子地,每根垅长短差距悬殊,怎样让全体劳动力“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外行看来这是一道棘手的难题,打头的胸中有数,头脑精明,似乎很精通数学、几何学,破解难题的高招简便易行:带队站垅两头绕,铲地长去短回,剩余几根垅大家一起“抬”,“上底加下底除以二”,保准没偏没向,机会均等,公平合理。这与体育裁判主持运动场弯道赛跑时,划定各道运动员的起跑线,自内到外环环依次适量提前,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质量管理:一天几十人铲几百上千条垅地,谁干的不合格,谁铲掉了青苗留下了草,责任怎么分得清?记得当年播种苞米(玉米),为增产推行“大步双株”密植法,定苗要求每埯选留两株壮苗。铲苞米时,技术熟练的庄稼汉艺高人胆大,锄头环绕成撮小苗的四周刷的一刮,当心一剜,余苗杂草全去,恰好留下两株长势茁壮位置理想的幼苗。有些人技术“二把刀”还“玩儿帅”,一锄过去,良莠不分,斩尽杀绝。为了逃避责任,他猫盖屎般伪造现场,腰不弯,手不伸,用锄尖悄悄把断苗栽植培上土。还有一些新手上阵,下锄用力不得法,或深或浅或“漏白”(地没锄到位,表土呈白色),像鸡蹬狗刨的一般。你可别以为大队人马一起铲地,浑水摸鱼好糊弄,打头的眼毒记性好,事后发现上述问题,总能记清头一天甚至上一遍次是谁铲的这条垅,查出责任者,让你返工,或给予扣工分的处罚。

      最后要说工时管理:打头的充分考虑到劳动力的体能消耗程度,全凭看日头掌握出工收工歇憩时间。铲地干半天活儿,歇三“憩”,相当篮球比赛分四节。头两“憩”,干活儿的时间长歇的时间短,末憩歇的长,基本上就是熬钟点等收工回家了。古人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打头的安排铲地,先紧后松,节奏掌握适度;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看来是深谙此道,着实让人由衷佩服。

活儿苦教益深

      春天铲地,从小苗钻锥,到子叶渐放,两眼整天瞪着地上的禾苗,久而久之,收工归来,看路上到处都是绿茸茸的嫩苗,不敢迈步,其实“‘苗’色遥看近却无”。都是“视觉暂存”作怪。伏天中耕夏锄最苦,特别是雨后,如不及时铲地,土地板结,杂草丛生,庄稼地就会荒芜。雨后铲地,烂泥粘锄粘鞋,十分恼人,必须三步五步刮鞋底蹭锄板,多费不少力气。难怪有句话说:“夜里下雨白天晴,累得半拉子直哼哼”。活儿轻时,大伙儿还有闲心在地头开展文体活动,体力充沛的小伙子来“武”的,做“拔锄杠”的较力游戏,老弱妇女来“文”的,用草棍儿下“连子棋”。活儿重时,累的狼狈不堪,那还有玩的心思,到了地头躺下就不想起身,能抽袋烟喘口气就赛神仙。手头不利索的,连这点休息的待遇也难享受到,你好不容易在大家的接应援助下刚熬到地头,打头的又站垅开新趟子啦!

      铲地是一项要劲儿耗体力的农活,干这活儿,出汗口渴饿得快。为节粮,当地农民夏锄时节习惯吃两顿饭。有的地块离村子很远,有的长垅一出去就是一二里地,休息间歇短,来不及回村吃点儿喝点儿,更别奢望有人会“箪食壶浆”到地头犒劳慰问。饿得慌,只好嚼两口揣着的炒米(一种蒙族方便食品)充饥;渴极了,撅根甜杆儿或喝臭河沟水解渴。

      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季日照长,后来有的知青买了手表,才知道每天随太阳出没上下工,准确的说是凌晨四点多下地,晚上七点一刻收工,难怪苦夏难捱,度日如年。

      知青初学乍炼铲地,不是锄下留草,遗留后患;就是“滥杀无辜”,造成缺苗断条;总挨队长、打头的批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家发愤炼好基本功,彼此切磋锄地技艺时,常开玩笑地模仿豫剧“朝阳沟”里拴保教银环的唱腔:“你前腿弓 后腿绷 一步一步往前冲”,……“没想到你又给它判了死刑!” 经过实践锻炼,大家最终掌握了铲地的要领,熟能生巧跟上了趟。过了技术关,人人还要过体能关。手打血泡,腰酸胳膊腿疼,甚至肾炎尿血,经历着这种刻骨铭心的磨难,我记起曾经学过的古人两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坚信作者一定是亲临其境,深有体会,有感而发。否则决不会描绘铲地如此逼真,遣词用字,力透纸背。铲地,使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劳动的艰辛;真正理解了丰收果实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0 21:23:00 [只看该作者]

    我在农村七年,锄地的活干得最多。甚至工作后,还有一段时间要锄地。不过我们那都没有东北、内蒙那么长的地垅,劳动强度也没那么大。楼主描述得真细,一定干了好多年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13:04:00 [只看该作者]

锄禾劳动真辛苦,
东北垅长更添堵,
知青不某总落后,
器利活精今详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14:03:00 [只看该作者]

庄稼长得好,全靠地铲了;
一靠家什妙,二靠管理到;
三靠技术高,锄下不留草;
汗滴和着土,地里全是苗;
春华收秋实,苦尽甜来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书权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509 积分:14800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5/25 15: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16:39:00 [只看该作者]

铲地写得生动有趣,但干起来可不轻松,建议作者写出这样细致的历史,将来可以汇集成书,很有价值,价值在于记录历史,那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在那种生产力下的知青的感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