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知青随笔录《闲庭集》之六十:严涛先生


  共有137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随笔录《闲庭集》之六十:严涛先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石希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50 积分:4459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0/9/14 11:10:00
知青随笔录《闲庭集》之六十:严涛先生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5 18:31:00 [只看该作者]

 

六十、严涛先生

 

我本不认识严涛先生,他那时当然也不认识我。

随着中苏两国的边境上日益缓和,战备时期后撤的人家又都搬回来了,边境上巡逻执勤本来有边防军呢,我们建设兵团武装值班分队的人也就不用跟着瞎搅和,干脆把弹药枪支统统收进库房,一心一意搞生产了。

这时连队学校缺人,连里就让我到连队学校充任小学教师。

在那种边远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虽然不必是什么师范毕业(因为真正师范毕业的人至今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但是农场文教办对于师资素质的培训抓得挺严。可不是嘛,别人整天下大地修理地球,你每周歇礼拜天不说,还想歇寒暑假吗?不可能。所以每逢寒暑假,农场文教办就把全农场各个生产队的小学教师们集中在场部学习,并且交流先进经验。

那一次暑假期间文教系统学习班的人都集中在场部礼堂,听四连小学的一位严老师介绍他土法上马自制教具的经验。巧的是四连与我们三连相邻不远,那天严老师讲话时我又坐得比较靠前,他的模样甚至他腮帮子上的胡须我都能看得很清楚。

那次严老师讲的是他如何拼装吊车模型的经验,我听得津津有味。我对严老师的印象深刻不仅因为他介绍的经验,还因为后来我回到连队小学里也动手做了些教具,并因此让连队和学校领导对我印象不坏,虽然我始终没做成那个吊车,但是其它比较好做的教具我还做了一些。后来学校的原负责人入党以后另有任用,连长就指定我暂时代理负责小学校的工作。

我得了严老师的济,我能不对他印象深刻吗?我成为手下有六名小学教师的独挡一面的“大干部”。

从此我就知道离我们不远的生产队里有一位严老师。我记不清是哪一个假期了,有几次在培训班中我们连与四连的同行们在一个组里讨论,所以我们不但彼此认识了,我甚至还认识了后来成为严老师夫人的那位女老师。

我对严老师的印象不仅仅是他的自己动手制做教具,我还听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拉手风琴,达到能上台演奏的水平,至于是否还因此得到了他未来的夫人、当时与他同校执教的女老师的芳心,我就不知道了。我只能说我很惭愧,因为我至今还想起那些琴键就莫名其妙呢。

严老师还干过一件震惊四邻的壮举。

随着知青返城风潮的兴起,许多人纷纷找门路找理由想尽办法取得返城手续以便回城。

办这件事的头一条,就是不能说实话。

比如你说:“我想我妈了,要回家。”或是:“我父母需要照顾,我得回家!”这样的话是不能成为理由的。因为比较起那些“帝修反不消灭就不歇探亲假”的豪言壮语,人家连探亲假都不歇,你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至于爱情、亲情等有人情味的东西,那时候可是被批得见不了人的!所以你没病也得想办法开出诊断书来,好像你即将不久于人世;家里没困难也得找出令人心酸的理由,好像你的家庭全指着你去拯救。同时你还得悄悄进行,再给关键人物适当地上上供什么的。而且你的前提还必须是:“我本来是想扎根边疆的,实在是家里有实际困难!”反正现在看来最正当的理由,在那时候最不成为理由。

可严老师对那些偷鸡摸狗曲线救国的方式不屑一顾,直接去找那位以极“左”而闻名连指导员,当面申诉了他要回家的理由。不用问,那位“左”派指导员也直截了当地回绝了他。

正当理由行不通,严老师就采用了小说《红岩》中的手段:绝食抗议!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首先对自己的身体不利;其次连党支部会认为你在施加压力而偏不同意你的申请;另外如果因此影响了那些曲线救国人士的大计,他们会对你恨之入骨。

不过几天绝食下来,支部终于同意了他的申请。双方都是直截了当,谁也不掖着不藏着,最终人情味占了上风。

回到北京以后,这位老兄在很短的时期内经过刻苦学习又取得了驻国外的身份。这大概比学手风琴难得多,起码外语得过硬,还有其它考核你也得过关才行。纵然有什么大人物或是内部人物帮你,那些中国字还读不下来的人要想取得驻外身份是不可能的。严涛老兄偏偏就得到了这个身份。反正像我这样读过两册《许国璋英语》的人不行,虽然我也考下了经济师的职称。

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33号文件,鼓励国内的外贸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当时国内许多外贸部门掀起了“独联体”热。当时严涛正在XXX国。

严涛等驻外人员要帮助国内一些团组安排访问项目和日程,提供资料、介绍情况、联系吃住行、有时还要充当翻译,陪同参观访问、机场接送等。当有来访的级别较高的政府外经贸方面的代表团时,他们还要与该国有关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安排双方官员的会见、会谈,整理资料,给国内写情况汇报等等。
    经贸团组的领队都是国内外经贸企业的老总、副老总,就是团组里的一般成员大都也是公司部门经理一级,他们的名片上同样印着xxx总公司xxx部总经理的职衔。

有一天,经商参处除参赞以外的4位弟兄难得有机会凑在一起发牢骚,他们“正式” 通过“决议”,从那天那一时刻开始,他们4个人一律互相称“总”,即∶“严总”、“郑总”(女士)、“王总”和“凌总”。并且还商定,除正式外交场合外,无论当着谁的面,大家都必须以此相称,不得改变。
    经过一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4位“老总” 的名气越来越大,居然得到了大使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不管是大使也好、参赞也好、还是其他同志也好,见了他们也都“严总、郑总、王总、凌总” 的叫着,这成了他们4个人的外号了。甚至在基辅市的华人圈子里,4位“老总” 的名字也被叫响了,只要一提起大使馆经商参处的4位“总”,几乎没人不知、无人不晓。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把这个玩笑开到外籍雇员当中去。经商参处雇用的XXX籍司机叫尤拉,忘了是谁带的头,他们开始称尤拉为“尤总”,他对这些中国人互相之间都称“x总” ,现在又称他为“尤总”,感觉很新鲜,就问他们“总” 是什么意思?还是“凌总”告诉他,在汉语中把“总” 用在人的称呼上就是一种尊称,只有身负要职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总” ,比如总理、总经理、总司令等等。尤拉听了很高兴,不过他纠正说,尤拉是我的名字,按照XXX国的习惯应叫我“尤拉总”,而不该叫我“尤总”!尤拉的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凌总” 进一步解释,既然“总”是中国的语言,就应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尤拉总” 的叫法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叫起来很别扭,还是叫“尤总”吧。尤拉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有点遗憾地勉强同意了,从此“尤总” 的称呼也在使馆里叫响了。

再后来,经商参处从宾馆里搬了出来,另租办公室和住房,因此结束了新建馆时期在宾馆吃住,伙食费实报实销的阶段,进入了伙食自理的时期,这就意味着每天3顿饭要自己做。 还是“郑总”首先提出建议,他们4位“总”组成伙食团,每天的中饭由1人负责∶他要提供从采购、烹制、再带到办公室的“一条龙服务” ,大家要依次轮流担任,他们管这个叫轮流“值班”。标准是二菜一汤(一荤一素),汤可以在办公室里现做,轮到谁时,他(她)要做什么,由他(她)自便。

接着,又有一位“老总”提出了新建议,那就是每周六在家里聚餐一次,同样是大家轮流“值班”,轮到谁,就到谁家去,“值班”的要为大家准备一桌子酒菜,他们管这个叫“吃大户” 。每到周六,除了“值班”的人以外,都可以睡个懒觉,中午凑合一顿,下午就集中到“值班” 人的家里,“疯侃”一通,晚饭时“猛撮”一顿。整个过程充满欢声笑语,倒也其乐融融。可是这一天,“值班”人也够辛苦的,要忙一整天呀,可是谁也没有怨言,因为这个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增进了同志之间的友谊,使大家的生活更充实了。

后来,那位参赞调回国内,新参赞是位有20多年国外工作经验的老资格女外交官,在俄语界有些名气,她的丈夫时任驻XXX国大使。新参赞是个“性情中人”,一到任就溶入到几位“老总”的“伙食团”里,同他们一样轮流“值班”,并且接受了他们创造的这种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她不但按照大家的规矩,一口一个“x总” 的叫着,有时也参加他们的“疯侃” 。真是有趣极了!

1993年,严先生在驻东欧xxx国大使馆任一等秘书时,大使非常严肃地向他及其他同志交待了一项任务∶代表中国使馆去调查中国劳工被警察殴打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91年,该国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极缺高级机修人员(四级工以上的车、钳、铣、刨等技术工人),为解决这个问题,该国政府与我国协商,由我国xx省派出100名工人,问题就出在这里。1992年,该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工厂严重开工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市场物资短缺,这个钢铁厂当然也不能幸免, 但经双方谈判,该国厂方同意我方大部分工人暂回国休假,待形势好转时再回来,双方都不算违约,本以为事情结局还算顺利,没想到工人们回国时出了问题。

要知道,这些工人有这次出国机会多么不容易,因此,他们大多都省吃俭用,存了一些当地货币,可这些货币带回国内一分不值,所以回国前,他们要用这货币去购买商品带回国。这100多人集中采购在当地(那是个小城市)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抢购风”,同时也使一些当地人害了“红眼病,当第一批回国工人(二十多人)在火车站候车时,(计划乘火车到该国首都,再转乘飞机回国)“麻烦”终于“爆发了”。
    的确,他们的行李太多了,二十多个人共一百多件行李在站台上堆得像小山一样,起初,只是有些人围观并议论纷纷,后来,人越来越多,终于爆发了哄抢!我们的工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于是发生了混战,警察闻讯赶到后,不但不制止哄抢,反而加入了抢劫行动,并动用了警棍、手铐来对付手无寸铁并正被抢劫的中国工人!结果,这些工人没能按计划乘上火车,东西也损失惨重,无奈,只好又返回工厂驻地,他们的领队千里沼沼赶到使馆汇报了这个情况。这就是“事件”的基本过程。

当严涛和领事部的同志接受任务后的第二天,便乘飞机赶到了出事的那个小城市。
    在他们出发之前,大使交待了两条原则∶一是要代表使馆好好慰问工人同志们;二是要把事情的经过调查清楚,但对外不要轻易表态。那天下午四点多钟,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到达了那座钢城。当找到了工人们居住的公寓后,已近下午六点,“使馆派人来了”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大家奔走相告。他们的领队坚持要请使馆来的同志吃饭,为他们接风,盛情实在难却。当时,厂方拖欠生活费,工人们的生活比较困难,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严涛他们偷偷跑到街上买了酒和肉。“接风宴”摆在他们领队的宿舍里,饭桌上只有四个人(领队、副领队及严涛等二人),可屋子里及走廊里站满了工人们,气氛非常热烈,其情其景令严涛终生难忘!

他心里很清楚,他们算老几?还不是因为他们代表祖国!他深感自己的责任。

连夜,他们找有关工人进行了座谈,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做了认真笔录。

第二天下午,他们来到警察局了解情况,没想到那位局长爱搭不理,极其傲慢地说∶“在我们的领土上,按照我们的法律办事,其他人无权干涉!”。

听了他的话,一股火气直冲脑门,严涛“啪!”的一声,拍案而起,把那家伙吓了一跳,领事部的同志拉了一下他的衣角,他才冷静下来,重新坐下,但仍十分强硬地说∶“我们是中国使馆的外交代表,至于事情的谁是谁非我们可以暂不做结论,但你必须配合我们把事情调查清楚,否则,由此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你负责!”

严涛心里愤愤不平地想:“岂有此理!持有普通因公护照的中国公民在这里遇到麻烦,难道做为外交机构的中国使馆连问问都不行?”

严涛先生维护祖国同胞利益的凛然大义让那位局长清醒了不少,他盯着严涛,猜不透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外交官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强硬?

不过后面的事就顺利多了。

要让东欧国家的警察依法办事可不大容易,严涛就曾在XXX市遇见过一位警官,他不顾严涛的外交人员身份,非要他打开箱子检查,经过严涛再三强烈的抗议,那位警官才问一位路过的女士:是否外交人员不能随意检查?那位女士想了想,说:“似乎是这样!”那警官才放严涛走了,但他放走严涛之后仍然愤愤不平:“居然还有警察管不了的人?”

回到使馆后,严涛写了调查报告报回国内有关单位,并与该国外交部进行了交涉,事情最终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该国官方公开道歉,对被抢工人进行了部分赔偿(有不少工人根本就说不清到底被抢走多少东西,是被围观群众抢的,还是被警察抢的,让他们指认,也稀里胡涂)。

经双方平等协商,同意中止合同,于是不久以后,工人们全部安全回国。

严涛先生先在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多年,后来又在国外工作多年,深感对家庭歉疚太多,于是他“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他回国以后主动去所在单位办理了内部退养手续,回到家人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5 21:38:00 [只看该作者]

     严涛兄的后知青生活丰富多彩,令人羡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6 9:41:00 [只看该作者]

严涛聪明又能干,

坚持原则不简单,

任何岗位都出彩,

一名优秀外交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