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皇帝悲歌
俗语道:“人过七十古来稀”,既然自古以来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就少,那么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有几位活过七十岁的呢?
按照通常所用的十五个纪年表,那上边有名有姓有年号的皇帝共计307位,(如果按照《资治通鉴》上纪载的凡是称过帝的人来算,可就有四五百位了)。在可知生死年月的这307位皇帝中,活过70岁的只有7位,并且这7位老皇帝晚年都是在极度悲惨或极度失意中度过的。这7位老皇帝是:
汉武帝刘彻
吴大帝孙权
唐高祖李渊
唐明皇李隆基
梁武帝萧衍
明太祖朱元璋
清高宗弘历
按说,中国的皇帝握有绝对的权力,他们的享受是无限的,怎么会“至五六十(岁)者亦鲜”?
这7位皇帝都曾雄才大略创造过辉煌。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举世公认的。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并大量移民到边疆屯垦戍边,又废前帝对匈奴和亲政策,派兵出关而击,使匈奴远遁,保持北部边疆长期稳定,又派使者通西域,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同时消灭南部边疆割据势力。
三国时的孙权虽然是“弟承兄业”,其实他哥哥孙策只活了25岁,而他则创建东吴,识拔人才,联刘破曹于赤壁,袭取荆州,斩关羽,大破刘备连营七百里,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大局。尤其他还派人大规模航海,从此台湾归属中原。
梁武帝萧衍不仅能在齐内乱时以一介刺史之职起兵夺得帝位,又喜爱文学,曾创准音器皿具,又制长短12支短笛以应12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
李渊在隋炀帝手下任职时深受隋炀帝所忌,但他能以韬晦之计自保,并且暗中积蓄力量,待条件成熟时,一发而定天下。
唐明皇李隆基轻徭薄赋,减省刑法,革除弊政,实现了“开元之治”,使大唐成为当时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
朱元璋从一名小和尚起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又能总结历代统治者和元朝90年的成败教训,大刀阔斧地对中央政权进行改革。没有过人的智慧是办不到的。
弘历(乾隆)多次减免田赋,使主要农业区数十年没有战争。又平定准噶尔、击退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巩固了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可惜这7位老皇帝晚年都怀着无限遗憾而辞世。
汉武帝晚年太子被权臣诬陷造反,他下令平叛,结果太子自杀以后他才发现太子的冤情,致悲痛万分,同时他晚年因为挥霍无度,徭役过重,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他只得以“罪已”的方式请求天下原谅。终在极度悲苦之中走完人生。
唐高祖李渊面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十个孙子在同一天被李世民所杀,不得已而让位。
朱元璋为使儿子接班顺利,把有可能给儿子造成障碍的大臣都杀光,而他儿子又不领情,父子矛盾致其子早亡,他处心积虑安排的和平交班没能实现,而他死后朱棣又发动了“靖难之役”,致使建文帝失踪。
弘历(乾隆)虽然治国有方,然而满清的国运也是从他手上开始了衰败,使他备受指责。
其实他们手中的权力越大,给他们晚年造成的悲苦也就越深重。
除了养尊处优,后宫糜烂摧其夭折以外,由于过度集中的权力,使得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已经接近权力中心的人为求自保而拼命地争权夺利。宫庭阴谋是古今中外历朝不能或免的主题。
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而皇帝经常把他身边权力最大的大臣杀掉,就是这个原因。
那些已经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臣、太监、后妃、外戚为免失宠被杀,所以“欲久专政,贪立幼君”,他们常常推拥未成年的小孩子当皇帝,除了便于控制以外,也为了一旦有什么不妥之处,也便于杀掉幼君而另立新君。
所以中国小皇帝多而老皇帝少的现象,是由于“有中国特色”而决定的,这个特色就是: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这种权力太集中、太专制。而那些侥幸活过70岁的皇帝,也因为这种权力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他们往往晚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