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问
——学习笔记
2013年6月16日
今年的端午节该怎样过?于假期读读屈子的《天问》,否则只是吃粽子而没有文化意义了。
《天问》分问天、问地、问神、问夏、问商、问周、问列国。这里先将问天部分的内容录于以下: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古文之所以难懂的原因之一:见之平时所不多见之字。好在网上已有详细的注释和今译。所以先要感谢那些为之付出的人们。
《天问》的问天部分,起码可说是反映了传至列国时古人的宇宙观。依照当时地球上的人对宇宙的观察和生命如何诞生的说法深入探究所发出的疑问。
今日对屈子《天问》的问天部分已有了现代的说法,且又有了更多的新的疑问。这就是探索无止境的缘由所在。
简略说,宇宙的形成由大爆炸开始,能量以热的形式在冷却后形成物质的实体,之后又以不均匀性形成了星系,所以现在可看见很多界限分明的天体;地球上的生命也在天体的运行中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蛋白质之后缘于遗传物质的加入获得了自主运动的能力而产生。
想想今天解答《天问》的问天部分可循科技知识的主脉络轻松而就,可为此人们的探索的付出巨大、时间悠长。
事物能达到可控的目的,规律是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对“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解释就是如此。从混沌到明朗,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可曾看到身边诸事物变化的这一基本过程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6 20:00: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