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去保留下来的东西,常会对过去的日子引起回忆,有一些新的感受。那天无意间看到了以前的几本日记,随意翻了翻。虽是老物件,但在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初记录生活点滴时的场景,心态的同时,也对“日记”有了些新的感受。
孩子一般是没有记日记的习惯的,一般是作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完成的。不过,这作业却不必每天做。老师的初衷只是让学生借此达到练字,练语言的运用以及思维的惯性。当孩子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的独立性后,这日记就成了他自我“讲话”的场所,自我宣泄的乐园,思想发展的载体。有了与他人解释不通的问题;有了心中的秘密;有了对事物的看法……尽可以在日记中发挥,想象得淋漓尽致。
记录每天的事情和感受,写日记的确是个好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长此以往,会受益不浅。
日记,即是一种“隐私”,是个人最真实的思想流露,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千方百计从日记中“发现”一种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思想,加以升华;从日记中窥测另一种人,以期“发现”阶级斗争新动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记,一般都是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的记录,但却各有其特色。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修养、感情等等。《雷锋日记》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日记了。那是饱经苦难后感恩戴德心理的真实记录;看其日记,再观其行,实在为其言行一致而赞叹!宋庆龄日记则反映了她当年受教于教会学校的功底——以英文写就。有人说:判断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如何,是看他是否可以用那种语言来进行思维,想来没错。鲁迅的日记则实事多,感受少,这也是他的一大特色吧,一如其作品,不做作,不浮夸。
日记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形式。如果说日记是个人的生活记录,那么,那些诸如航海日志,航空日志,机械运行记录等就是“日记”的蟾变与延伸。
现在这个年代,似乎记日记的人少了。而上网写帖子、发帖子、开“博客”的人多了。这是不是也是日记与时俱进的一个新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