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新站位·新境界·新视角


  共有84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新站位·新境界·新视角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新站位·新境界·新视角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7 7:32:00 [只看该作者]

安育中校长传给我近日撰写的文章,这是他继《知青现象评价的新视角》一文发布后,又改写的一篇更全面、更深层次、更富哲理性的文章, 现登载在本版,以飨知青朋友们,更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新站位·新境界·新视角


——关于知青现象的再思考


安 育 中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40年。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知青现象,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要求,也是上山下乡实践者广大知青的要求。像对任何历史事件一样,评价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从正反两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评价知青现象,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站位、评价的原则和标准,使评价更具现实意义。要用新站位、新境界、新视角全方位解读知青现象。

   一、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站位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首先是站位问题,也就是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以伤痕文学为突破,以反思文革、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为主题,对知青现象予以评价。立足点是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正因为立足点选择准确,知青现象评价推动了全社会思想的解放。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把知青现象和中国农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角度予以全方位反思。很显然,立足点是改革和开放。这种评价和反思,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海外研究的推动和知青群体的参与,使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具广泛性和群众性,评价的站位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改变。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而,客观上对知青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要从10年前、20年前、30年前评价的惯性中走出来,从个人恩怨、感悟中摆脱出来。把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性选择——改革开放,把决定当代中国前途的关键性选择——发展,把决定当代中国未来的关键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对上山下乡运动予以评价,这样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更具现实评价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经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取得的共识,当然也包括汲取发生在1968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提供的历史教训。事实证明,这次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是失败的,中央也及时调整政策,纠正了这一错误决策。教训之一,采取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是不妥的,是违背民意,也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训之二,采取城市人口大迁陡的办法,缩小城乡差别,化解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不现实的;教训之三,在青年成长道路上,倡导和工农相结合是正确的,但把上山下乡作为一种成长模式,强加于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则是不对的。不过,这一失误,是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的失误,为我们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同时,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而一代知青身上体现的对共和国的忠诚,对理想、信仰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都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肯定知青精神,对全社会形成核心价值共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积极意义。
 

   二、体现知青精神的新境界


   知青现象作为历史,留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40年前,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农村、农场、边疆第一线,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也体现了一代知青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30年前,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大多数知青相继返城。广大知青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成为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再次体现了时代主流意识,展现了一代知青无怨无悔、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现在,“老三届”知青相继接近或迈过60岁门坎,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实践者,他们希望自己付出青春的实践被社会予以认可,他们希望一代知青的奋斗精神被后人予以传承,他们希望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历程,被历史予以记载和客观评价。这种情结体现了人生的从容和大度,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胸怀和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难能可贵的,是现阶段知青评价的新境界。


   三、体现人性化的新视角


   一是人本思想的视角。对任何历史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对实践主体的评价,不能不尊重实践主体的意志。尽管知青上山下乡延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处理“老三届”分配问题,是错误的。但知青本体毫无过错而言。一代知青承担了政治失误的成本,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同时也历经了生活的磨难,锻炼和造就了知青性格和知青精神。返城后,广大知青被压抑的热情和能量得以释放,经历了共和国建设、灾难、改革、复兴的全过程。他们身上体现的奉献精神、忧患意识、创新品格都是今天应提倡的。从这一角度看,知青上山下乡,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入了重要的基因。所以,对插队的评价应尊重插队实践的主体——知青们的意志和愿望,这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是评价知青现象的前提和原则。

   二是青年成长道路的视角。青年步入社会都有一个切入点,青年成长道路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但历经艰苦磨炼是生活第一课、必修课,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既便没有知青上山下乡,年轻一代也要历经磨难,只不过知青上山下乡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代知青步入社会最底层,了解了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也了解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需求,从而把理想、信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强了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奠定了人生观基础。今天,广大知青感慨人生,更多的是感慨青春,感慨知青岁月。知青上山下乡造成了不少灾难和不幸,但经过历史的沉淀,你会发现它为一代知青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们成长的奠基石。

   三是百姓情结的视角。一个人有自己出生的故乡,同时,也把自己生活、工作过,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地方称为第二故乡。现在,知青们都把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亲切称为第二故乡,并有强烈的思乡情结,这绝不是偶然的。在那个动乱年代,是农村、农民接纳了他们,给予他们生命个体和人格的尊重,使他们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在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北京、天津、上海及各地知青纷纷举办联谊、研讨活动,组织了大规模“返乡感恩”活动,体现了知青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也体现了知青的百姓情结。

   四是人的社会价值的视角。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和更替,城乡关系的演变和进化,是中国永恒的话题。170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对知青本身是一种挑战,对农村却是一种机遇。当时,全国人口仅有6亿人,农民不足4亿人,知青占了农村人口的2%,这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沟通,搭建了一个新平台,知青也成为城乡沟通的纽带。城市的理念、信息、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和渗透,形成冲击二元经济结构、打破城乡壁垒的冲击波,也成为七、八十年代农村变革的前奏。

   在知青上山下乡评价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把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本身区分开。上山下乡原本是一种探索,是蕴含积极意义的新生事物,但要以自愿为原则。而发生在1968年的知青运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人的意志,造成一系列家庭和个人命运悲剧。但是,知青本身无任何过错而言,他们是错误决策的承受者,是中国曲折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者,更是知青精神的创造者。二者不要混为一谈。对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并不等于对一代知青的否定,而对一代知青的肯定,并非认同了那场运动是正确的。

   二是把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怀旧情结区分开。知青怀旧,是怀念付出青春的岁月,是感恩接纳、关爱他们的农村百姓。把这种怀旧情结和感恩现象误认为是对本身插队的认同,甚至推断上山下乡运动是正确的,是不妥的。

   三是把上山下乡运动与青年成长道路区分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青年成长道路的特点,一代人的成长道路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一代知青在后上山下乡时代有所作为,是多因素造成的,也包括上山下乡锻炼。但由此而推断上山下乡是培养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是不妥的,更不能复制这种模式强加于后人。同时,也要看到,青年在成长道路上,要经风雨、见世面,多吃一点苦,历经坎坷并非坏事,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并非否定这一社会共识。

   四是把上山下乡运动与客观社会效果区分开。不能否认,一代知青经过农村艰苦生活锻炼,为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1700万知识青年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推动了城乡文明的融合。但不能由此推断知青运动是合理的,正确的。正确的决策,执行结果未必完全正确,错误的决策,执行结果也未必完全错误。承认知青上山下乡客观上的积极社会影响,并不影响对其性质的认定。否定上山下乡运动,也必须承认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五是把上山下乡运动和“十年运动”期间其它运动区分开。1957年至1968年十年间,我国发起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包括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对以上五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央都有明确的结论,是全盘否定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非理性的。但毕竟与前几次运动有所不同,特别是和知青评价相关连,更需采取慎重态度。

   六是把个人感悟同社会共识区分开。每个知青起点不同,机会不同,后上山下乡时期经历、作为不同,对上山下乡的看法都带有个人感悟特点。要尊重个人感悟,众多个人感悟的集合就是社会共识。但也要看到个人感悟的局限性,不要用个人感悟去评价历史。知青潮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理应有一个基本评价,形成社会共识。这种共识没有必要几十年后让后人评说,完全有必要、有可能由我们知青本体来完成,这也是知青对自己历史负责的表现。

   假如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历史,不如说是一场悲壮的历史剧,而每个知青则是这个历史剧中的一个情节。剧情因情节而生动,情节因剧情而悲壮。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是非也厘清了。用一种新境界、新视角去解读她,对历史、对知青都是一种释怀。青春无悔也好,青春有悔也罢,反正我们都经历了。经历就是财富。经历了我们就有资格对我们的后代说:经历吧,你也会富有。

   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叫知青,他们的知青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系原山西插队北京知识青年,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思念到永远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9 积分:11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3 13:11:00
回复:思念到永远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7 14:41: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思念到永远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9 积分:11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3 13:11:00
回复:思念到永远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7 14:50: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7 18:03:00 [只看该作者]

一份理性的分析!
一篇极好的论述!
建议能够再发一份到“探索与研究”栏目去!
谢谢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梦回太行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40 积分:274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10/18 12:4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20 22:29:00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铁牛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01 积分:71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5 9:5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26 19:41:00 [只看该作者]

复制后,待上班后打印出来再认真阅读。安育中知青中的作家,盼望写一部反映60-70年代插队的影视剧,多好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大香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5 积分:1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18: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11 22:00: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心系黄土地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8 积分:642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7 17:0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31 12:38:00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观点明确,阐述深刻,文笔精彩!拜读!象这样高水准的文章不仅仅要发在我们知青自己的网上,而且要发动更多的知青,甚至有影响的学者、专家、教授一起来探讨,并要想办法“推”出去,这样会对评说知青这段历史和知青这代人起到更大的作用!感谢安校长!顺祝牛年安康吉祥!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心系黄土地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8 积分:642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7 17:0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31 16:52:00 [只看该作者]

刚才看了中知网对原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顾洪章的采访侧记,很受鼓舞,倍感欣慰!他说,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自有后人评说,但有个基本共识,可概括为四句话,“震憾20世纪,长达20多年,涉及1800万,牵动10亿人的心。”他说,1800万知青为国分忧,做出了牺牲与奉献,他们坎坷经历的磨练,在人生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必须肯定。”不管历史进程怎麽复杂,知青上山下乡是共和国不可或缺,不可回避,不可忘却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知青成了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很可靠的一代人!他们了解国情,让他们掌握国家命运,比较放心。
顾老说的很实在,很中肯,很公正,说出了我们知青的心里话。我想更多的知青可以看看这篇文字与摄像相结合的报道,会有感触!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沧桑壁崖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2 积分:1297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2 12:2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7 20:34:00 [只看该作者]

太好的文章了!有深度有广度,站在一高屋建瓴的视角分析的问题!佩服并绝对赞同! 相比之下,有些人抱怨过去受过的苦难,甚至以为我们纪念四十周年是为当年民族灾难歌功颂德等论调,就显得太渺小及心胸狭隘了。咱们网站原有一探索与研究还是什么版面的来着?怎么不见了?在那里见到过些杂音。

 回到顶部
总数 33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