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原创]我们在第二故乡(2013)


  共有933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们在第二故乡(2013)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5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6:20: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4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5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5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6:21: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5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5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5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6:22:00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一草一木仍是那么熟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6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7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天蓝
  5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15593 积分:82748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9/12/9 15: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8:48:00 [只看该作者]

         亲切的笑脸,熟悉的地方,梦回千次。回味无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5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灌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10:28:00 [只看该作者]

   看完文华的回乡之旅,图文并茂。加上柳遥旁白,使浏览者更清楚地看到了浓浓的“乡情”。“第二故乡”是每个知青不能忘记的地方,其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回味、怀念、凭吊、诅咒……反应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记录着我们的一段无以忘怀青春岁月,多少个日月,我们在这小乡村度过;多少个夜晚,我们在这里遥望星空;多少个日子,我们在这里流汗流泪。……

    我曾经三次回到三千公里以外的云南瑞丽弄岛农场,可在队里(连)没住上一天,乡亲们(老工人)都热情挽留,可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住过的连队、干活的稻田、割胶的林地、给埋在林地边沿的逝去的战友扫扫墓、堆堆坟,然后蜻蜓点水般去老工人家里吃吃饭,盛情难却,谁家不去都不好,一顿饭要走七八家,看到你在自己家喝了酒、吃了菜,那些乡亲们才觉得你没有忘记他,几十年后还看得起他。多么纯朴的乡情,多么醇厚的感情。 一句“老班长”、“老排长”、“老连长”就会引发一阵呜咽,引起多少回忆。

    记得第一次回去,是九五年,那是我离开十九年后,看到连里多年没有变化,房屋陈旧、道路多年失修、操场被分割为若干小块、我们打球的架子上,挂着冬瓜、西葫芦和丝瓜,心中真不是滋味:当时,“边境贸易”刚开,乡亲们还未摆脱贫困,经商还不为人认同。第二次回去就大不一样了,连里好多家已经翻盖了房子,更有甚者是已经在城里买了住房,搬到城里去了。第三次就更不同了,由于分的田和山都承包给个人,老工人都把地转包了出去,自己出去做生意,年老的天天泡在麻将桌上,把“修长城”当做了主业。更多的老工人子女已经到城里生活去了,做珠宝、玉石、木材生意的越来越多。家家都过得有滋有味的。当年留下未走的一个知青,也做起了生意,过上了老板的日子,听说他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子、在昆明也买了一套房子。比我们这些回来的同学过得好得多。

    最后一次回去,水稻田里已经不种稻子了,种的全是水果等经济作物,橡胶树也到了淘汰的时候,原来浓郁苍翠的橡胶山,已经面目全非,新种的林地露着红土,老的胶林还是绿的,猛一看像密林中的一块块秃斑,橡胶树的寿命是五十年,一九五七年种的早已到了更新的时候,我们亲手种的也有四十多年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哦!今天正好是我们离开北京,下乡的日子。44年前的今天中午12:44,我们离开了北京,踏上了奔赴边疆的路途,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

   愿“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幸福安康,“第二故乡”日益发展、繁荣!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5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22:1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雷午寨主在2013-5-24 10:28:00的发言:

   看完文华的回乡之旅,图文并茂。加上柳遥旁白,使浏览者更清楚地看到了浓浓的“乡情”。“第二故乡”是每个知青不能忘记的地方,其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回味、怀念、凭吊、诅咒……反应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记录着我们的一段无以忘怀青春岁月,多少个日月,我们在这小乡村度过;多少个夜晚,我们在这里遥望星空;多少个日子,我们在这里流汗流泪。……

    我曾经三次回到三千公里以外的云南瑞丽弄岛农场,可在队里(连)没住上一天,乡亲们(老工人)都热情挽留,可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住过的连队、干活的稻田、割胶的林地、给埋在林地边沿的逝去的战友扫扫墓、堆堆坟,然后蜻蜓点水般去老工人家里吃吃饭,盛情难却,谁家不去都不好,一顿饭要走七八家,看到你在自己家喝了酒、吃了菜,那些乡亲们才觉得你没有忘记他,几十年后还看得起他。多么纯朴的乡情,多么醇厚的感情。 一句“老班长”、“老排长”、“老连长”就会引发一阵呜咽,引起多少回忆。

    记得第一次回去,是九五年,那是我离开十九年后,看到连里多年没有变化,房屋陈旧、道路多年失修、操场被分割为若干小块、我们打球的架子上,挂着冬瓜、西葫芦和丝瓜,心中真不是滋味:当时,“边境贸易”刚开,乡亲们还未摆脱贫困,经商还不为人认同。第二次回去就大不一样了,连里好多家已经翻盖了房子,更有甚者是已经在城里买了住房,搬到城里去了。第三次就更不同了,由于分的田和山都承包给个人,老工人都把地转包了出去,自己出去做生意,年老的天天泡在麻将桌上,把“修长城”当做了主业。更多的老工人子女已经到城里生活去了,做珠宝、玉石、木材生意的越来越多。家家都过得有滋有味的。当年留下未走的一个知青,也做起了生意,过上了老板的日子,听说他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子、在昆明也买了一套房子。比我们这些回来的同学过得好得多。

    最后一次回去,水稻田里已经不种稻子了,种的全是水果等经济作物,橡胶树也到了淘汰的时候,原来浓郁苍翠的橡胶山,已经面目全非,新种的林地露着红土,老的胶林还是绿的,猛一看像密林中的一块块秃斑,橡胶树的寿命是五十年,一九五七年种的早已到了更新的时候,我们亲手种的也有四十多年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哦!今天正好是我们离开北京,下乡的日子。44年前的今天中午12:44,我们离开了北京,踏上了奔赴边疆的路途,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

   愿“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幸福安康,“第二故乡”日益发展、繁荣!

 

      我们曾共渡时艰,我们要安享晚年,但我们铭记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祝愿他们幸福安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5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23:21: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2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文超的照片,排洪涧里的石堰,可曾记

忆犹新?

 

 

      文超的照片,这石堰可是当年知青与老

乡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呀

 

 

 

 

***************************

 

 

      一条行洪道自山谷奔出,将刘窑村划为

两半。当年行洪道远较现在为低,发洪水或泥石流时,冲刷两侧良田,造成灾害。

 

 

      为保护行洪道两侧良田及房屋,大队开

始在行洪道两侧修筑石头大坝。时间约在1968年,历时几个冬季,全村劳力倾力出动,苦干,终筑成此坝。

 

 

      北京知青参加筑坝全过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5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4 23:50:00 [只看该作者]

 

 

 

 

 

     文超的照片,排洪涧里的石堰,可曾记 忆犹新?

 

 

     文超的照片,这石堰可是当年知青与老乡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呀

***************************

 

 

      一条行洪道自山谷奔出,将刘窑村划为两半。当年行洪道远较现在为低,发洪水或泥石流时,冲刷两侧良田,造成害。

 

 

      为保护行洪道两侧良田及房屋,大队开始在行洪道两侧修筑石头大坝。时间约在1968年,历时几个冬季,全村劳力倾力出动,苦干,终筑成此坝。

 

 

      北京知青参加筑坝全过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5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5 1:14: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770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王官屯乡 刘窑村-12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文超的照片,这石堰可是当年知青与老

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6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25 1:31:00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将标题更改一下更好,这石堰可是当年老乡们与知青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呀
 
      从照片看,此石坝在今天,我也要用雄伟二字
赞扬它。很多人会认为,说过了。但我坚持。

 

 

      1968年冬,大队开始筑坝。大队支部书记郭玉牵头,但他很快调去大同煤矿挖煤了。

 

 

      继任支部书记王克敏,身先士卒,冬季整天扎在工地。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非常聪明,样样活拿的出手,亲自设计测量,大坝筑成,功至伟

 

 

      整条坝用各种石块垒成,注意是各种石块,即没有一块石头是相同的,注意是垒成,是一块一块石头垒起来的,不是砌成,即没用一袋水泥。是没钱买水泥。

 

      大坝底层是桌子大小石块拼接,迎水面吊线找平,和砌墙一样,背水面也垒成墙,但粗燥些。为保证迎水面平整,大石块下面垫小石块。最后各石块之间空隙,沙土填平。层层照此方法垒起。

 

      大坝筑成后高两米多,长几百米。原本,行洪道比大坝保护的农田低很多。现在,行洪道接近甚至高于农田。显然,四十多年洪水带来的泥沙,大大抬高了行洪道,呈黄河河道抬高之势。

 

      筑此坝,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是向北沙岭铁路工区借的,两根修铁轨用的撬杠。那天,我跟着王克敏去借的。除此外,是人抬肩扛,全部人工作业。

 

      撬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整石块摆放,凭个人力气是不够的,借助杠杆原理,用撬杠正好。上山开石头,没有炸药,生生用榔头砸钎,在石崖砸出裂缝,再用撬杠撬松,滚下山。

 

      筑坝的石头大部分从附近捡的。我一直不明白,得有多大的水才能把那麽大那麽多的石头冲来,也就是多猛烈的泥石流啊。

 

待续。

 

 


 回到顶部
总数 19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