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建议政府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平价卖出
2009年04月08日
“袁隆平”,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名字。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是让人人都能够享受的福祉。没有人怀疑,他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贡献居功至伟。
在4月中旬的博鳌亚洲论坛前后,国家领导人将在三亚南繁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接见这位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三亚拥有充足的阳光,水稻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从1968年开始,袁隆平几乎每年都要来到这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一般每年会待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月6日,这位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三亚南繁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坦言,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难度很大,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他建议政府改变补贴方式,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卖出。同时指出,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储备最少要有100天,最好能够达到半年。
虽然已经79岁高龄,但袁隆平院士依旧活跃在他的超级稻研究基地。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稻的一期、二期,他将我国水稻的亩产量从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700公斤、800公斤。如今的目标是,超级稻在2012年实现亩产900公斤的梦想。
袁隆平院士说:
超级稻是超高产的意思,我们国家农业部1996年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个阶段指标就是一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第二阶段是800公斤。 所谓大面积示范就是,要有两个100亩示范片,而且要连续两年,验收非常严格。 这个标准是我建议的,农业部就采纳了。
我们的进展是,第一期在2000年就达标了,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近几年达到3000万亩左右。第二期目标,提前在2004年就实现了,从2006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已经有几百万亩了。
由于第二期实现了,我就建议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农业部采纳了我的建议,并且立了项。计划是这样的:从2006年到2015年,亩产达到900公斤。我们正在努力攻关的就是第三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希望提前2到3年,实现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
2012年左右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小面积的,比如1亩、2亩、5亩,已经达到了,100亩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验收是很严格的。比如100块田,给它们编号,从1到100,写在纸条上,然后抓阄。抓3个号拿去验收。这麻烦着呢,如果运气好,能选到几块好的田;运气不好,差的田是不能达标的。最差的田要800公斤以上,好的田呢,要接近1000公斤,平均才能达到900公斤。
我们国家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57%,主要在南方。北方种的是粳稻,南方种的是籼稻,籼稻是大头,4亿多亩里面有3亿多亩种的是籼稻,占四分之三。现在杂交水稻里面,主要是杂交籼稻。
政府可以用高价收购农民的粮,平价卖出去,政府来补,不影响市场。
我们国家现在最低保护价不到90元/百斤,我建议政府用110元/百斤收购,高于20元,然后平价卖出去,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越高产,我收入就越多。如果按田亩补,他们没有积极性,反正我高产没有高效,因为补贴也就是100元。
补贴方式改变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就会尽量高产,越高产他收入越高,他就投入多,肥料啊、管理啊等各方面。现在这样补呢,反正随便种每亩都是100多元,就不利于提高积极性。
但是另一方面呢,市场上粮价是最敏感的,粮价一涨,什么东西都涨,这就要政府补啦,平价卖出来。
全国1万亿斤粮食,商品粮占三分之一,3000多亿斤,每斤提高2角,就是700个亿了。我的意思是提高3角,提高到1000个亿。我们的补贴现在已经有700亿元~800亿元了。我建议提高到1000个亿,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个钱,国家是拿得出来的,政府有这个财力。
关于粮食储备:例行公事很重要,但我们要搞微服私访,要突然袭击,比如说我明天要到你那里去检查,他来不及了,做不了假了,结果就抓了两条大鱼,一条是在黑龙江,还有一条是在安徽。其实大鱼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还有呢。
根据联合国的最低要求,粮食储备要70天。日本是120天,后来提高了标准,增加到半年。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的建议是,中国至少要100天,最好能达到半年。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比如干旱、洪水,就不会出现没饭吃的情况。
准备建议建立种子大市场:我在政协会议里面提过,建立一个种子大市场。全国7000多家种子公司,小、杂、乱,还有假冒伪劣产品。在长沙建一个种子大市场,发改委立项支持一下,搞起来之后,在国际上竞争,杂交稻我们遥遥领先。
关于粮食安全:耕地面积已经少了3000万亩。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美国测出来的,我们的耕地面积已经没有18亿亩,已经少了3000万亩。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口这么多。
现在提扩大内需,但农民没有购买力,内需扩大不了啊。农民没有钱啊,你怎么扩大啊。现在我们国家还有接近70%的农村人口,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扩大内需就有后劲了。
有感此帖:
农民,
心中最宝贵的就是家乡的土地,
土地所回报的就是丰收的作物,
农民视土地如生命,
土地为人类的根基。
这就是我在晋南插队五年,
在黄土地上劳作不息,
对土地的那种和农民一样的,
深切的生存感受、永久的生命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