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的插队生活
第一章 从城市到农村
汽笛一声长鸣。就像一声号令,站台上顿时一片哭声。这是1968年12月16日的北京火车站。满载到山西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的列车,缓缓开动了。
蓬勃坐在车窗前,忍住泪水,看着站台上的送行人。他们挥着手臂,喊着,嗓音嘶哑。听不清他们喊什么。车厢里高声放着革命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车速加快了。蓬勃睁大眼睛张望,希望从送行的人群中看到自己的亲人。直到人群渐渐远去,模糊、消失。其实他知道,没有亲人能来送行。
清冷的风吹着脸颊,他心中象堵着一块大石头。
吹吧,北京的风。这是最后呼吸北京的空气,最后看一眼北京啦。他默默看着车窗外那一行行向后飞快移动的树木;那一座座远去的高楼;扑面而来的是那一块块被初冬白雪覆盖的田地。
窗前的景色不断变换着,由远而近,一晃而过。车轮飞快地转动,撞击着轨道:“咔达达!咔达达!咔达达!……”这声音似乎在重复着一句话:“他走啦,他走啦,他走啦……”
就这样地走了吗?就这样地离开家了吗?
心酸,惆怅,迷茫。
这种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伴随着单调的车轮声,使他精神恍惚,似醒似梦。
时空轮回,就像车窗前不断变换,由远而近,一晃而过的景色,朦胧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昨天”……
蓬勃1964年考入北京一零一中,上高中一年级。
一零一中这所当时被称为“宝塔尖”上的学校,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圆明园内,不但校园优美,而且教学质量在北京市首屈一指,其高考升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取校名“一零一中”的含义,就是:“一百分不是满分,要不断地超越。”
校歌是这样唱的:“一零一,一零一,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
一零一中与北京大学紧邻,和清华大学遥遥相望。站在一零一中的校门口,跨过马路就是北大的围墙,向南可以看到北大的西门,向东可以看到清华的西门。一零一中的教学优势和地理优势,注定她成为向北大和清华输送高材生的园地。(待续)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