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驿所处驿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秦始皇为巡视六国,整治为“直道”。汉代为商贸交流,扩展为“古北平西北干道”。辽代成为连接析津府(今北京)的“五京邮路”。各朝代的扩展延伸,使之成为东经居庸去燕、冀,西至大同、新疆,南通飞狐、紫荆关,北达库伦、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商贸的必经之路。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亲率二十万大军,以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劫杀蒙古商队与使臣为由,发动了第一次蒙古西征,以严惩这个建立在今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中亚国家。行军途中,于鸡鸣山下设置“站赤”与“急递铺”,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
明代为抵御残元势力的南侵,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此设立了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辖的鸡鸣山驿,是宣镇内外长城间的“极冲”军事驿置,是宣府进京的最大驿站。成化六年(1470年),鸡鸣山驿始建土垣;成化十七年(1481年),筑堡卫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敌诡计钩垣,将城攻坏”;隆庆四年(1570年)春,内防守指挥王懋赏“监督起工,砖包,修完东、南城二面,五年修完西、北城二面,大墙平高三丈,上加女墙五尺,四围城台,共六百九十九丈,重券东西城门,开越楼越城各二座,更铺十二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新修葺城墙,并在城东筑护城坝一道。
“通京师者有居庸关,而居庸关之路必由鸡鸣”,有清一代,鸡鸣山驿遂成北方第一大驿站,驿卒商旅,车马喧嚣,一时鼎盛繁华
只是繁华有时节,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一纸“裁汰驿站,开办邮政”的决定,撤销了全国驿站,鸡鸣山驿驿站政务从止结束,改名鸡鸣驿,驿中公有建筑折价售与平民。至此,鸡鸣驿由盛而衰。曲终人散,繁华落尽,雕梁画栋也作了残垣断壁。
驿城之北是110国道,由下花园开往沙城的中巴车每日于此路过。马云在国道道南与驿城北城墙之间的空地上开了一爿小卖部,但其最主要的收入还是依赖于鸡鸣驿的游客。我下车后,他随即迎上来,问我要不要住宿。还有其他揽客的村民,但当我得知他就是马云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他,因为在网上所能检索到的相关信息中,最多是看到他的名字。
鸡鸣驿城中,东西南北各两条街巷“井”字形将驿城分为九块,东西向两街由南自北为“前街”、“后街”,南北向两巷由东至西为“官巷”、“西巷(街)”。大街即为驿城内主干道,连通东西两座城门。
曾经,驿城的东北角是“大东仓”,存放粮草。西北角是“大马号”,饲养驿马驿骡,以及专供军驿使用的“小马号”。东南角是“马家店”,从山西迁移过来的马姓百姓,也即是马云的先人们于此开店以供往来官差兵卒住宿,存放他们的军械官银,看管他们押解的囚徒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