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关注网络的一举一动,虽不时时参与活动,那也只是性格取向缘故,对小范围聚会热闹到是情有独衷,范围稍大些便不知所措更缺少“见面熟”的能力,但对知青网络的偏爱不减时时关注,对那些没完没了的辩论十分厌倦烦恼。由此想到了许多许多...
我们这般年龄的人,尤其是到了晚年,成败喜忧不可或缺,常被忽视的是:是否为自己找到了“后天的亲人”?能够让我们渐老渐弱的心灵放手信托给他们大家“护养”?
我们要在漫漫岁月里给自己找到、并攒下后天亲人!这一点很重要,关乎我们今生后半路程的生命质量,以及我们中年以后的精神舒适度。那些没有意义的辩论,只能给我们渐老渐弱的心灵带来许多无奈的纠结!
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能否建立“后天的亲人”,关系是我们心灵家园里不可或缺的成员,有他们没他们人生真的不同。您是否有同感?
这个概念当然无法相对于先天亲人,先天亲人本质上不具有选择性,从我们懵懵懂懂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被被动地结构组合了。尽管有句老话叫“血浓于水”,但它只是告诫我们、到任何时候出现任何问题、都不要忘了血脉亲缘这立生之本。
而我们目前现实情况却是:随着生态的改变、阶层的落差,先天亲人存在渐行渐远和相继离去的尴尬。
亲情的疏离在当今社会已是无可回避的大无奈,尤其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好在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际遇、好恶去选择后天亲人。网络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他们许多时候比先天亲人更指望得上,更容易实现交流系统的无缝对接。难道不是吗?
我深有体会!大难当头,是知青朋友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与安慰,让我顺利度过难关!每个参与各种知青活动的同学们都从中找到生命的兴奋点和活力,这是多么有力的实践证明!
当然,彼此相识相处需要时间和诚意。有此储存和备份,就有了对抗岁月、对抗艰难险阻的资本,就有了兴致勃勃活着的意趣。
这些“后天”的亲人他们不止象一般朋友那么简单。他们要比朋友浓度更深切、内容更丰富。彼此相同的命运与经历,除了拣起话头就唠起来的顺畅、携手共赴各种滋心养身爱好的同道感之外,还可以托付心事、心愿甚至身后事。
尤其是身后事这一环节,最检验后天亲人的质地能见度。这种后天的亲人不是等来的,是你付出对等的诚意换来的,所谓彼此彼此。有时这种关系往往埋伏在年轻时的路上,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我的中学同窗好友月华,少年饥饿时为我送餐充饥、中年创业时为我出谋划策、忠诚理财,直至今日我们彼此信任家庭重事相互委托,当然,在我们体能、脑能都相对充沛的时候,靠的是热情对接,凭志趣相吸。后面的岁月里,在一次次无私的陪伴与交流中,发条越拧越紧,直至牢固。
只因我们都是知青!曾经的坚苦卓绝让我们建立了彼此信任!
而我们到了中年是理性压过感性的年龄段,人人忙着家里家外挑担扛梁,很难有小时候那样不含杂质、不求回报的纯粹心了,所以极难再交到领养心灵的后天亲人。在我们匆匆赶路的前半生,在心里膨胀着欲望的前半生,在急着兑现抱负的前半生,你随手播下的种子,也许就会在后半生结果,令人不可思议欣喜若狂,这是因果关系所至。
要学会在中年打量自己的生态环境,尤其要加强与昔日同窗、曾经的有情人、共事过的伙伴等群体的关系,在大家有幸相逢的中年、晚年,我们因为逐渐熟悉,所以亲爱,所以超越功利。
在现如今不断升温、花样翻新的一场场同学会,茶会,酒会 ,何尝不是一次次寻找与深探?这个群落里,相对而言,或许总有一份真、一种纯静静地候在那里。
我珍惜每一份情意,尽管不见面不团聚,但在我心里也依然珍藏着每一份情感。大家常说“报团取暖”,之所以要“报团”,那是因为我们已达不到一定需要的温度!
我只是想说:人生该珍惜的人,其实不仅仅是爱人和亲人....
回“老家”侃些观点,不一定文化,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