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走了和西方不同的路? 为什么中国自秦以来都喜欢大一统? 这大概和蒙古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看了战国七雄和秦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地图,我们可能会有领悟.请看赵国位置.赵武灵王执政时,两千三百年前的赵国,不幸或有幸处在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点上。虽然在战国纷争中一贯保持着尚武精神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来如狂飚去如风”的游牧骑兵的袭扰下,赵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被动挨打了。于公元前307年,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备,以机动灵活的骑兵,代替当时的战车和步兵。这是一场触及国民特别是贵族阶层灵魂的改革,脱去象征华夏礼仪的长袍广袖,穿起紧衣裹腰的胡狄之服,舍去八面威风的驷马战车,跨上桀傲不驯的烈马顽驹。这在两千三百年前,民族对立、等级森严、迷信盛行的时代,震撼力可想而知。
赵武灵王决定对自己军队进行彻底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放弃原有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住的作战方式,特别是基本淘汰了战车在一线的作用。士兵放弃以往那种不便于机动作战的“宽袍大袖”式服装。士兵改穿北方“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不是单纯的兵种改革,而是一整套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除加强骑兵外,还包括鼓励民众大规模养马的“马政”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赵武灵王的改革措施极大的提高了赵国的综合国力。但触动了赵国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以公子成为首的赵国守旧贵族的顽强阻挠。赵武灵王对阻挠势力上进行了血腥镇压,有力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在赵武灵王的推动下,曾经衰落的赵国军队从步兵加战车为主正式过渡为以骑 兵为主。在国家“马政”政策的物资保障(灵云注:主要是战马)和民众的支持下,赵国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四处扩张。他首先向北方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大举反攻。一直打到今内蒙古境内河套地区,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同时灭亡了北方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国,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榆中地区,向南击败了强大的魏国。至此赵国彻底摆脱了弱国形象,极盛时期赵国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赵国也拥有了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国也成为战国前期强大的诸侯国.
仅仅七年,赵国就攻破了北方林胡等部落,东灭中山国,西灭楼烦,攘地北至燕伐,西至云中(今托克托县境北的古城村为云中郡城)、九原(在今包头市境昆都仑河下游西岸的孟家梁古城为九原县城)。并从代地起,沿阴山(古称阳山,乌拉山称阴山,前为阴而后为阳)筑长城,一直延伸到现狼山的西端,并在狼山中的要隘通道口筑高阙塞(今太阳庙乡西狼山中的达巴图山口),屯驻重兵。沿边置代、雁门、云中诸郡。其时,巴彦淖尔市现辖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属赵之九原县地,隶云中郡辖领。“驱胡于阴山之北”“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修筑长城。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这条赵长城东起今天的河北宣化,过阴山至河套西,长达千里。从阴山(包头)段来看为夯工结构,高约数丈,每隔数里建烽火台、屯兵营。对当时人口也就三四百万的赵国来说,可谓工程浩大。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曾赞叹赵长城,未象秦长城那样被后世谤讥。原来,赵武灵王修筑长城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政策,他把“吏大夫”的奴隶都迁到九原县(今包头市)在政治上解放他们,凡参加修筑长城的,任务完成后就分给土地成为自耕农。这样一来劳动效率得以极大促进,同时充实了边疆,保证了军粮的供给,无疑是一大创举。释奴垦荒,颇似二千年后,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宣言》。 赵国的崛起和把匈奴挡在塞外对七雄割据带来什么后果?赵武灵王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国也成为战国前期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此时赵国要面对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就是赵国西方那个经历商鞅变法后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的——秦国。与以往和其他诸侯 国那种仅仅争夺地盘的战争不同,秦国的野心更大,那就是灭亡其他所有诸侯国。 驱胡攘地千里,控弦之士十倍于昔,赵国一跃为三晋最强。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站在长城之上将目光伸向南方——秦。秦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先后灭巴蜀,击魏楚,以连横破合纵,诸侯畏之如虎。用今天的话来说,秦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一心一意抓军事,与秦国一见高低,赵武灵王壮年传位于子,自称“主父”(相当于后世的太上皇)。从今天的包头出发,沿鄂尔多斯、陕北高原一路考察、绘图,以期开劈新的进攻线路,甚至扮使者面见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探听虚实。正当赵武灵王磨拳擦掌,欲与秦王试比高时,后院起火,一场宫庭政变,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死于内讧。有人说,倘若赵武灵王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专一练兵,直取咸阳,则中华第一帝国未必属秦。且不说历史不承认假设,就算如此赵国亦实难胜秦——以两国变法得知。秦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社会各个领域,制订了极为完善的法治体系,深入人心,因此尽管商鞅后来被新君五牛分尸,但他的变法精神得以传承。而赵国变法集中在军事方面,仅胡服骑射而已,又不善识人(顺便提一下,大军事家乐毅就在赵国内乱时投奔燕国的),因而人亡政息,赵国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说白了, 赵国昙花一现的最大历史作用是从不为人知的赵长城将匈奴挡在阴山之外所表现出来的.为他人做嫁衣裳,更有抱负的秦国正是利用了匈奴无法问鼎中原的间隙,在农耕诸国间大搞"内战",终于灭六国完成"大一统".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了安定秦地的北部边防,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派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套内的匈奴部落,收复河南地(乌加河以南的广阔地域)。此后,蒙恬又渡河(古北河,现称乌加河)取高阙迫使匈奴退居阴山以北。值此,赵沿边所置诸郡,皆纳入秦的版图。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边郡仍袭用赵之旧称,置代、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其时,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属秦九原郡辖地。是时,阴山南北皆是宜于垦殖的富庶之区,史称“北假”(即是北方设置了田官,赐田予贫民耕种之意),为了开发边地,秦始皇于三十六年(前221年),由内地迁三万家至北河(今河套地区)、榆中(今鄂尔多斯东北部地区)进行垦殖。从此,巴彦淖尔市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始有从事耕种的农业经济。秦统一中原后另一大事就是扩建长城.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尽管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长城连起来。但这也是中原农耕民族自赵长城后被逼出来的.秦二世之后,中原因有陈、吴、刘、项之争,边群已无力据守,其时,匈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在漠北建立了国家。冒顿单于在发 展经济、积蓄力量的基础上,“东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秦塞上所置各郡地又成为匈奴的游牧地。九原郡之河套故地,自秦统一列为边郡以至复陷于匈奴,前后不过十数年而已。
汉初,匈奴拥兵塞上,与西汉王朝形成对峙局面,使西汉王朝处于守势的被动地位。汉武帝即位后,国势已强盛,于元朔二年(前127 年),派遣将军卫青、李息出兵云中,西至高阙,收复了阴山南北的广阔地域,其时,匈奴无法立足,只好远走漠北。由此可见中原的统一也是于游牧民族对抗的需要,这和欧洲地理和历史完全不同. 中国三面环海(大洋),北面塞外是唯一通西方的陆上通路.定河套者可安天下!欧洲呢? 地中海是个大湖,不仅中东,埃及可轻易到达欧洲,海上入侵也不是难事.因此欧洲极难大一统,古罗马的衰亡就是一例,他们与中国秦汉的实力无法相比,更不要提盛唐了!
今人时有盛赞几千年来欧洲多国多元文化和批判中国大一统,其实就是因为近代欧洲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反过来弃陆路从海上打进了中国.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另一个大题目, 是否多国多元是主要原因?是否前苏联解体就应是中国未来的榜样? 只要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南北战争就是为了不分裂.从最早的殖民地东部十三州到挺进西部和"买来"阿拉斯加以及隔洋获取檀香山都算"大一统"吧?还不算海外军事基地.谈史论今, 妙在其中...... (以上根据资料整理,有成段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