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八十年代我因工作需要,开始了第三次学习生活,这几篇文章就是当时写的,《小雨中的回忆》是其中的一篇。它记载了在那特殊历史年代,作为天津知青来到内蒙古后所经受的锻炼,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赤峰的巨大变化。
小雨中的回忆
(写于八十年代. 之一篇)
夜幕降临了,绵绵的秋雨还滴滴答答地下个没完。我起身踱到了窗前,街灯闪着微弱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似醉人的眼睛。灯光中细雨的嘀嗒声恰似窃窃的私语,使人遐想和回忆,那尘封久远的第一次到这小城发生的雨中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发生在“特别革命”的年代,我在中学稀里糊涂地呆了两年后,就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有”最高指示的号召下,被敲锣打鼓、披红带花地送到广阔天地中去“接受再教育”。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祖国的北部草原,遵照“屯垦戌边、亦兵亦农”的指示,要在那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很自然,我们又负有战略性的职责,这样我们的身份也就兼有双重重任 --- 是“不带领章、帽徽的解放军战士”。听起来都觉得挺新鲜,那个年代,就是新鲜事物多。
火车把我们带到塞外的一个小城——赤峰,这是我们北去的必经之路,由这里改乘汽车继续北行。由于接我们的汽车还没有到,我们只好修整待命住了下来。
在这里,我们和前来接我们的领导——也就是将要带领我们“战天斗地”的解放军干部(当时的生产建设兵团由部队的现役军人管理)见了面。啊!“解放军”这个光荣而骄傲的称号,以前,我不止一次从书上、报上、各种宣传上介绍过解放军的感人事迹,当时上演的样板戏中的郭建光、杨子荣等的光辉形象,更使我对这个称呼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和仰慕。在我的心目中,解放军光荣而伟大,战士个个威武勇猛、英姿飒爽。
然而,当我们的领导——邱连长,一个操着浓重的河北口音的军人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和我的感觉大相径庭。他穿着一身半新的军装,脚上着一双青布面家做布鞋,走路时有点“外八字”,使他背也显得不那么直溜。年纪已有三十大几,说话时眯着一双笑眼,一口浓郁的地道方言,慢悠悠的像个慈祥的父辈。这时,我心中那仅存的一点点光辉形象的余辉已荡然无存。这是个“婆婆兵”,我在心中暗想,和他能学到什么呢?
一次意外的事,转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我们到赤峰的第二天,天气变得阴沉沉的,我们集合整队去吃饭,“军人”嘛,还是应该统一行动的。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吃完饭整队回来的路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塞外的五月天,雨点打在脸上凉飕飕的,着实不好受。于是,我们全然不顾一窝蜂地、急急地跑回了住处,但终归没都跑回屋,等候在屋檐下。
这时,我们看到邱连长也已走回来,但仍站在细雨中,雨珠顺着他的脸颊流进脖颈中,雨水淋湿了他的军装,军帽变得更加暗绿了,只有那鲜红的领章、帽徽,在水湿后显得愈发的透红、鲜亮。他那黝黑的脸上已失去平日的慈善笑容,神态庄严。霍的!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动了。透过雨雾,邱连长的形象,在渐渐地扩大、扩大,幻成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像雷锋、像王杰。英雄的成长同样是由小到大。
眼前这位邱连长以他无声的命令,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我们都羞愧地、默默地、自觉地在雨中站好了队。重新打量邱连长,觉得他是那样的威武、神采奕奕。
任何事物只有当你真正认识了他,才能体会到其中内在的美,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有美好的形象。
以后,邱连长带领我们战斗在锡林格勒大草原上。他像严师般教诲我们,又像慈父一样关心我们,使我们这群刚涉世的青年受益非浅。尤其是那雨中的一幕,连同这美丽的塞北城市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 此篇是为了纪念那些曾经和我一起战斗在内蒙兵团5师43团的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