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060
积分:12940
威望:0
精华:47
注册:2012/1/3 17:18:00
|
科普“诺贝尔”奖首次颁给中国人 Post By:2013/11/28 21:51:00 [只看该作者]
科普“诺贝尔”奖首次颁给中国人
2013-11-25 马之恒 《科技生活》周刊
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度卡林加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科学大会上颁出,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本刊顾问李象益斩获殊荣,领取了爱因斯坦奖章和2万美元奖金。这是该奖项自1952年设立,以奖励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摘得该奖项。 李象益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留校23年,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与教学工作。其飞机发动机改型实验研究的理论成果,于1981年赴美国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受到囯际同行界好评。 1983年,李象益调往西单太仆寺街,加入中国科技馆筹建团队,从此在科普领域工作至今。自1983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李象益先后主持中国科技馆一期及二期展示工程建设。在主持中国科技馆一期展厅建设的工作中,他将美国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制定的“科学中心”模式引入其中,使中国科技馆成为中国第一座“科学中心”式的国家级的综合性大型科技馆,并成为国内诸多各级科技馆建设的样板。此后,李象益作为中国科技馆馆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建设中,引入了新的综合技术展示分类和科普教育创新理念,对推动全国科技馆创新建设开创新局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中国科技馆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科技馆理论、实践两方面的资深人士,李象益也以自身经验,积极支持地方科技馆建设,担任广东科学中心总顾问、及天津、内蒙、河北、安徽、宁波、中国军事科技馆、恩格贝沙漠科学馆等多个科技馆的首席顾问及顾问。同时,他也针对国内科技馆新馆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潜心研究科技馆创新理念、科普场馆非正规教育创新、数字科技馆建设等,大力倡导和推动科技馆深度教育的创新,提出非线性动态交互主题设计模式、重视过程教育、掌握和运用成果转换等创新设计方法。他为各地新馆建设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以及建馆创新设计和方法,对推动中国的科技馆理论建设与创新实践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李象益亦活跃于博物馆界国际舞台,是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ASPAC)主要创始人之一,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八个发起国发起人之一。2004年10月,他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20届国际博协大会上,当选国际博协执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进入该组织的领导人。在任内,他为争取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在中国召开做出突出业绩,为推进中国博物馆界与国际接轨及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影响和作用。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李象益仍然活跃在科技馆和科学传播领域,并积极关注最先进的科技馆展示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和简单、低成本而且具有良好延展性的混合现实技术等,以便为科技馆寻找更有效的展示手段。同时,李象益也乐于携带自己精心准备的道具箱,为公众特别是科技传播界人士进行科技馆传播方式方面的讲座,传授自己对科技馆建设的心得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