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提篮桥,怎能忘记啊!

1楼
东北福哥 发表于:2009/4/16 14:45:00

  提篮桥,怎能忘记啊(1)

 

提起上海,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那美丽的黄浦江,璀璨的东方明珠,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还有那迷人的外滩……可是,老上海们都知道,在黄浦江的北岸,曾经有过一个相当热闹的商业中心——提篮桥。说起提篮桥在上海滩很真有点小名气,它与豫园、陆家嘴、徐家汇、新虹桥、静安寺、不夜城、五角场、新天地、打浦桥、曹家渡、十六铺等处,被列入上海十二大著名街区呢。

 

提篮桥,我的出生地,我曾经在那块地方生活了整整十七年,从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一直到初中毕业开赴吉林延边上山下乡。这里有我的童年、学生时代的回忆,也有我儿时成长的足迹。

 

去年初我回上海探亲,大哥还住在当年的旧居。可是眼前的提篮桥却让我感到很陌生,当年的繁荣景象、嘈杂的商业喧嚣声已不复存在。沿黄浦江北侧的大名电影院、和平照相馆、汇山里和东大名路旁的各家商铺早已关闭,旧房子人去楼空,一片废墟。我站在霍山路口,一眼能望到南面黄浦江对岸的浦东象树林般的摩天大楼。此时我仿佛听到留下的断壁残垣的呜咽声,象是哽咽着诉说它当年景气兴旺时的情形,一种荒凉、凄惨的感觉油然而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095fc81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066c1a66.jpg:


弄堂里的孩子们

大哥说,市政府将要开发北外滩,据说从提篮桥一直到西面的外白渡桥的沿江旧建筑物都要拆迁,把这块地方改造成第二个外滩。由于提篮桥的东面,从海门路至临潼路、霍山路至昆明路一带,二战时期曾接纳了2万余名犹太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屠杀,到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寻找栖身之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犹太民族文化特征的区域,霍山路、海门路周边便是当年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被誉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摩西会堂的旧址将筹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上海市政府还将对摩西会堂周边两个居民小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风格将与摩西会堂相协调。据说在长阳路、霍山路、舟山路和惠民路一带将形成一个以摩西会堂为中心的犹太风貌观光带。所以这里成为了受到保护的上海市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060d9405.jpg:

 公平路海运码头,现已搬迁


 

提篮桥的由来

我曾查阅过《虹口区志》,提篮桥一带在19世纪中期前属上海县高昌乡。

19世纪中期,此地河浜纵横,阡陌交错,黄浦江边上为船民、渔民停船、晒网处,俗称徐家滩。提篮桥附近、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等已形成集镇。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提篮桥的桥址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即在当年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的东区东熙华德路东,茂海路相近),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早期提篮桥周围大多为农田和水渠,附近还有古刹下海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赶集的,进香的,远道而来往返上海市中心的,都要通过此桥。据传当年木桥附近(即今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淘箩而闻名,故人们称该地区为提篮桥。也有人说此桥建于隋朝的。因附近有一座在上海挺有名的庙,香火很盛,香客川流不息。香客多为妇女,大多手挎提篮,放些香烛供物,往来桥上。时间一久,“提篮桥”之名就叫出来了。

据电车二场工作过的人说,他们在建北大楼时,挖出过几根桥桩。桥桩所在的位置恰在今东长治路、海门路口偏西南处,即电车二场北大楼的东部。从桥桩的排列看,那座提篮桥应是西北与东南走向,也就是连接电车二场北大楼和海门路东侧今提篮桥派出所。但这只是据说而已,桥址究竟在何处,却没人能说得清楚。

自道光28年(1848年)辟为美租界后,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闹市区。1883年,下海浦被填,提篮桥被拆,这一带成了上海的一个商业中心。

 

1984年8月,在东大名路、海门路和霍山路三岔路口上空还真建起了一座桥,不过是座旱桥,桥底下没有水,被称作人行立交桥。这座桥可算是上海最老的天桥之一了。该桥按不规则地势呈不等边扇形,铺不同高度桥面,仿佛一把折扇的骨架;桥梁系空间钢架,采用钢板焊接箱形结构,钢架立柱由盆式橡胶支座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接,两边悬挑作为人行过道。桥上设庭园灯;在花鸟商店一角,设S形相连2座扶梯,另4座均为顺人行道侧石边弧形扶梯。桥全长160米。后来因天桥年久失修,也由于当地人流量不高,利用率太低,为配合道路改造建设和北外滩开发,已于2004年11月被拆除,从此提篮桥不再有“桥”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2ade9114b6e86.jpg:


抗日战争时期,提篮桥属侵华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日本投降后,隶上海市十八区(1947年改称提篮桥区)。解放后,地境隶提篮桥区接管专员第三、四、五、六办事处;1950年12月隶区冬防派出人员第二、三、四、五办事处,(1951年7月改称区政府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改称区人民政府办事处)自1955年起,地境先后在安国路、临潼路、长阳路、通州路、永定路、梧州路、西安路、海门路、东长治路、丹徒路、新建路、唐山路街道内。

1991年5月,海门路、东长治路街道办事处撤销,以其原辖地及原属唐山路街道办事处的同丰居委会地块,建立提篮桥街道办事处。

 

提篮桥,从广义上说这是一个街道的建制,(原属海门路街道,后与其他几个街道合并,更名为提篮桥街道)它位于虹口区东南部,与杨浦区接壤。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2.36平方公里。从狭义上说,我认为仅仅是指东起临潼路,折向惠民路,西至公平路,折向唐山路,南临黄浦江,北至唐山路、昆明路,这么一块地方。(未完待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06c248a2.jpg:

 前面不远处霍山路上的东山戏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1d27f5fb.jpg:

 霍山路东头第一条弄堂--人安里(霍山路21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339173cf.jpg:

 原名维也纳皮鞋店,后改名重庆皮鞋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1d3be3ef.jpg:

 霍山路口的右侧原来是工人俱乐部,后为临潼初级中学,现为大名饭店


2楼
槐乡 发表于:2009/4/16 14:54:00

欣赏您的帖子,我也认识了您的故乡—提篮桥,一个很美的地方。上海不错,只是前些年单位组织旅游去过一次,走马观花的看一看,等有机会了一定再去,更要看看您介绍的提篮桥。

3楼
槐乡 发表于:2009/4/16 14:58:00
美中不足的是我这看不到照片?烦请楼主把照片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然后再发上来就行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东北福哥 发表于:2009/4/16 20:57:00
谢谢版主提醒
5楼
槐乡 发表于:2009/4/16 21:31:00
欣赏到图片了,东北福哥辛苦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东北福哥 发表于:2009/4/17 10:10:00


  提篮桥,怎能忘记啊(2)


  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之所以在上海很有点小名气,这倒不仅仅是由于它曾一度是虹口区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其实该区真正的商业圈是在四川北路。提篮桥的真正名声还实在有点叫我说不出口,原来它最早时是清朝时期犯人杀头之处,如同老北京的菜市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篮桥北面的第二条街,华德路(今长阳路147号)上建造了一所监狱。这座监狱由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中标,当年年底动工兴建,启用于1903年5月,当时的正式名称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因此,提篮桥的名气原是来之于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寻死黄浦江,枪毙提篮桥。意思是,你若想自杀,可以到黄浦江边往下跳,若想被枪毙,则应该去提篮桥监狱。

 

  说起提篮桥监狱,那可真算得上是世界闻名。监狱初建时,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监楼,囚室480间,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占地10亩左右。1916年起,监狱陆续向北面和东西进行扩建;30年代初又拆除了部分初建时的建筑,进行了重建,直到1935年时基本定型。(现存建筑物均为1917~1935年间所建造)。该监狱占地60.4亩,拥有10幢4-6层监楼,近4000间囚室,还有工场、医院、炊场、办公楼等建筑的大监狱,共有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监狱四周有5米多高的围墙,内部除普通监室外,另建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等特种设施。由于它建筑精良,规模宏大,犯人收押数量多,最多达8000多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因而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监狱主要关押对象是上海公共租界内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犯人。开始均收押男犯,从1904年起兼收女犯,1906年停止,1943年8月恢复收押女犯。从1935年9月起关押外国籍犯人。故老上海称提篮桥监狱为“外国牢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1505c251e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长阳路上的提篮桥监狱正门

 

  解放前,提篮桥监狱曾囚禁过不少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其中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邹容(1905年4月暴死狱中)。有中国共产党人任弼时(曾任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张爱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曹荻秋(曾任上海市市长)、杨匏安(中共早期马列主义理论家)、许亚(曾任福建省副省长)、杨放之(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袁也烈(曾任水产部副部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刘鹤孔(曾任八机部副部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彭康(曾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吴黎平(曾任化工部副部长)、徐君曼(曾任《中国青年报》秘书长)、李守宪(曾任中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陆维特(曾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韩托夫(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阿英(著名作家)、周立波(曾任湖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等。上述人员中,除章太炎、邹容外,大多未暴露真实身份,使用均为化名、假名。王孝和于1948年9月30日就义于狱中。目前在狱内建有“王孝和烈士就义处”,已列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抗战胜利后,日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汪伪浙江省省长傅式悦、汪伪副总警监苏成德、上海“黄道会”头目常玉清等多名汉奸和曾任张作霖顾问的伊达顺之助、杭州日本宪兵队情报主任芝原平三郎、宁波日本宪兵队分队长大场金次等14日本战犯都枪决于监狱刑场。日本第三十四军参谋长镝木正隆少将等5名日本战犯于绞刑房执行绞刑。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陆军大将自杀于狱中(系中国境内自杀毙命的日军最高将领)。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陆军大将病死狱中(系中国境内因病死亡的日军最高将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61d4fa275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解放以来,提篮桥监狱收押、改造、教育了大批罪犯,其中包括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1949年7月从苏州监狱移押此狱,1959年6月17日病亡狱中),汪伪政府的政要高官汪曼云(汪伪清乡委员会副委员长)、罗君强(汪伪司法行政部部长)、陈春圃(汪伪广东省省长)、吴颂皋(汪伪司法行政部部长)、周隆庠(汪伪行政院副院长)、王荫泰(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江亢虎(汪伪考试院院长)、顾宝衡(汪伪粮食部部长)、夏奇峰(汪伪审计部部长)、陈济成(汪伪驻伪满洲国大使)、邹泉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潘毓桂(天津市市长)、汪时璟(汪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总裁)、倪道烺(汪伪安徽省省长)、张资平(作家)以及江青反革命集团骨干成员徐景贤、王秀珍、陈阿大等。通过改造教育,大多数罪犯能够认罪服法,改正恶习。许多人刑满释放后成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小时候,课余时间我经常到荆州路去玩,来回经过提篮桥监狱时老是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只见监狱大门门禁森严,厚重的花岗岩及钢筋混凝土浇灌的监狱大门八字型向外扩张,如同一头张着血盆大口的狮子。我总喜欢在马路的南侧隔着马路远远地绕着走,一边走一边睁大警惕的双眼不时地盯着监狱大门,唯恐一不小心被抓进去呀。

7楼
槐乡 发表于:2009/4/17 11:50:00
哈哈哈 原来提篮桥的监狱这么出名!图文并茂,好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e.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东北福哥 发表于:2009/4/18 11:05:00

  提篮桥,怎能忘记啊(3)

 

  下海庙
  
说到提篮桥街区的名胜古迹,坐落在昆明路头上的下海庙是一定排得上的。据说,毛泽东主席1955年在上海视察时,曾问及当时在场的市党政领导:“上海有个下海庙,你们知道吗?”可见其影响深远。

 

  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提篮桥北侧的昆明路73号。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提篮桥紧靠着黄浦江,又称下海浦,是黄浦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当时附近渔民每每下海前总要祈佑平安、奉祀海神,故修建了这么个小神庙,以后正式以“下海庙”为名。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因此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嘉庆中间(1796-1820)庙宇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1854)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光绪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1990年,经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恢复。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佛教活动。1999年又进行扩建整修,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该庙一共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住持为昌修法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63ffc244961fc9fa208.jpg:


  下海庙在我的记忆中是很深刻的,从小学到中学的九年间,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庙前走过。


  我家里兄妹共5个,大姐与我们年龄差得悬殊,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嫁人了,剩下我和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在一块儿长大。奇怪的是大哥、二哥和妹妹都是就近上学,走出家门便到了,中学也是很近的,偏偏轮到我上学时就不一样了。小学时我被安排到唐山路小学就读,从我家霍山路去学校上课,途中要跨过长阳路,从海门路走到昆明路,再往东折向舟山路,然后往北才能到唐山路,6年小学生涯比哥哥们多走了不少路。不曾想升中学时又考上了继光中学,该学校在高扬路和海拉尔路口,路程比小学还要远一倍多,来回路上要走一个多小时。在六十年代末,我离家去东北农村下乡,母亲生前老是在背后唠叨:“唉!老三生来就是出远门的命,从小读书就要走那么远的路!”言语中流露万般无奈。

 

  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候,下海庙在我的心目中有点神秘,甚至有一丝恐惧。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每当走到昆明路和海门路拐弯处,我就谨慎地从庙对面的马路边悄悄溜过去,对下海庙“敬而远之”。只见庙的大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个个神情肃穆,忧心忡忡;高墙里面烟雾缭绕,不时地冒出些火光;和尚咿咿呀呀的念经声和怪里怪气的伴奏声让我发憷。但是,走过几年后我就不再那么胆怯了。一则是自己也逐渐长大,再就是从班级淘气同年的嘴里知道,庙里边不仅没什么可怕而且可好玩了,他们早就把那里当作学校的第二操场了呀。


  在他们的再三劝说鼓动下,我终于在一天下午温课时随同学们走进了下海庙。当我头一次迈过这座古刹大门的台阶时,紧张的胸口怦怦直跳。仔细一看,里面完全是另一种世界,好像回到了古代。庙门牌坊与大殿之间有一块很大的空地,下海庙原来有这么大啊!它比我早先想像的好多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howimg0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howimg0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howimg.jpg:

 

  我蹑手蹑脚地挪到大殿前,里面光线很暗,隐隐绰绰地看见有许多泥菩萨,大概是弥勒佛、财神菩萨、关帝爷等圣灵吧。其中还有一尊很特别的菩萨,她的样子很像犹如披挂出征的穆桂英,身穿盔甲,头发上簪饰晃荡,左右手各擎着一面彩色令旗,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地瞩视着前方,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菩萨下面写着“下海庙眼睛娘娘”和“有求必应”等字样。有几个中年妇女虔诚地在一尊尊菩萨前插香,然后默默地跪在地上祈祷。

 

  有了这回参观的经历,我的胆子也就大了,再以后进进出出下海庙就如同进游乐场一样,这里成为我儿时游戏的好场所。


  从下海庙大门沿着海门路往西北不远就是唐山路公平路交叉处,那里有一处祭奠死人的地方,我记得好像叫国华殡仪馆。我读到三年级后,居然敢和同学们在那里参观、“捉迷藏”,胆子愈发大了,连周围的死人、棺材、死者亲人的悲哭声也不能影响我们的玩耍。

 

  在我赴东北下乡后,每年回沪探亲也不时路过下海庙。现在进庙要买票了,好像要5元钱。我在想,一座破庙历经劫难尚能保存至今已属不易,但是它居然还能在车来人往的马路边占了那么大一块地方,真是不可思议。有时我也觉得很滑稽的:上海有个“下海庙”,又是上海又是下海,到底是上海还是下海?后来一想,也对,上海话里的“上”其中就有“去”、“到”的意思。上海人说“去外滩”,一般就说“到外滩去”或者“上外滩”,所以,“上”和“下”在这里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表示“去”或“到”。这个解释不知对否,尚有待考证。

 

9楼
小红柳 发表于:2009/4/18 14:53:00
  
请问一个问题,是关于提篮桥监狱的。据说在上个世纪初,提篮桥有过一次大暴动,说是很惨烈的。而且流传的故事也多。你能介绍一下吗?未必是史料,故事也行。谢谢福哥!
  
10楼
东北福哥 发表于:2009/4/18 15:18:00
据说在上世纪20年代发生过一次集体越狱,我也是在电视剧《远东第一监狱》中了解到的。详情我还真不清楚,不敢妄说。
谢谢楼上那位女士!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03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