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知青生活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记录几段供博友们欣赏:
(1):八一建军节,连里开大会,会前大家唱歌。一位排长(老职工)很积极地站起来:“大家再唱一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说完操着破锣嗓子唱道:“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预备-------唱!”------全场无声。
(2):机务排开会,政治学习,排长念报纸:“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汤(荡)条(涤)着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那是什么水呀?”有几个知青慢声细语,故意拖着长腔:“虫------(浊)-------”全屋大笑。
(3):柬埔寨政变,西哈努克来到中国。连里开大会,副指导员:“------柬埔寨搞政变了,他们的元首诺罗郭(敦)来了”,众人笑。有人小声提示不对,副指导员不高兴:“我知道!不是他一个人来的,西哈努克也跟着来了。”------全场大笑。
(4):那个年代,抒情歌曲被视为黄色歌曲,有一知青在宿舍里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一领导听见进屋问:“唱什么呢?”知青害怕,低头小声答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领导鼻子一哼走了。
晚上正常开会,此领导讲话:“有一些小青年不注意政治学习,唱一些摩摩(靡靡)之音------”众人笑,“笑什么笑!你以为我不知道哇!今天有人就在宿舍里大唱特唱黄色革命歌曲,啊------叫什么-----啊------什么-----(忘了歌名) 摩托车的晚傍晌------”众人大笑不止。
(5):那个年代,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经发表,人们都会敲锣打鼓地庆祝游行。开大会时,副指导员读报:“毛主席又发表了一条最新指示!
------红旗飘扬,群情激奋,锣鼓声响彻了大该(街)小港(巷)!”会场哗然。
(6):连队开大会,副指导员读报:“------帝国主义亡我贼心不死,修正主义也磨刀哗哗(霍霍)------”众人大笑。
二
小施的爸爸从佳木斯来连队看他来了,大家都非常高兴,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叔叔拿出好多好吃的分给大家,我们都很礼貌地接受了。
过了两天,嘴馋了,怎么办?不好意思向叔叔要,我决定去“偷”几块儿糖。
我若无其事地走进了施叔叔住的小屋,见叔叔斜躺在床上看报纸,(兵团战士报)叔叔见到我要坐起来,我连忙说:“叔叔您别动!躺着躺着!”说完我就坐在了叔叔对面的床上。
正巧装糖的旅行袋就放在我坐的床上,我假惺惺地把旅行袋往里推了推放在了我的身后,与叔叔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边聊边把手在身后悄悄地伸向了旅行袋------
还没摸到旅行袋的时候门开了,许荣富进来了。我心里说:“真烦人,你来干什么?”我没理他,继续和叔叔聊天。许挨着我坐下也和叔叔聊了起来。我一看,我俩坐那儿正好把旅行袋挡住,我心想正好你帮我忙了。我又一次把手伸向了旅行袋------
突然,我摸到了一只手------我扭头瞅瞅他,他瞅瞅我,不约而同地笑着跑了出去。跑到外面还听见叔叔说:“这俩小崽子,笑什么?”
我笑得弯着腰用手指着他:“你------”他笑得捧着肚子用手指着我:“你--------”
我俩几乎笑得岔气了。
三
午饭后,我们哥几个在才杰住的小屋里闲聊。
小刘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瓶山楂罐头,大家哄地围了上来。
小刘说:“别抢,还没打开呢!”
大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能打开罐头的工具,好不容易许荣富从才杰的床头行李底下找出一把剪子来。
小刘拿着剪子开始从瓶口处起铁皮盖,进度很慢。我说:“真笨!给我。”说着我拿过剪子,把罐头放在桌子上,对准铁盖的中心用力扎下去,三下五除二剪开了一个十字口子,用剪子把四个三角型铁皮撬起来按倒罐头起开了。
才杰直心疼他的剪子,大伙儿都说你是木匠,上班时再磨呗。
我刚要端起来喝一口,才杰喊到:“别动!分着吃。”
许荣富说:“咋分?”
才杰拿过一个小勺说:“一人一粒山楂一勺汤,谁也不能多吃多喝”
小刘说:“才杰是老大,老大先来。”
才杰第一个;一粒山楂一勺汤。第二个是小刘,我是第三个,我把一个山楂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用眼睛飘了他们一下,猛转身想对着瓶口喝一大口------
顿时只觉得头上,脖子上,肩头上挨了无数个巴掌,有人从后面伸手来抢罐头,挣抢中罐头掉在地上摔碎了------
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全傻眼了。
许荣富说:“抢吧!我一个还没吃着呢!”
老头啊老头!咱男生宿舍这点出息事咋都让你给抖搂出来了!虽然事隔四十年,你不嫌臊的慌,我还脸红呢!
那时候我们鼻子的嗅觉特灵,堪比猎犬,下班后走进长长的走廊,只要有一丝的奶糖味,糕点味,尤其是上海“凤凰烟”味,立马就能觉察到,再掐指一算:噢!准是某屋的某某探亲回来了!马上就百米冲刺一般跑向某屋,一去一个准。二话不说,烟点上,糖吃上,再听听家乡见闻,真是一种乐趣。
如果探亲回来的是自己的“铁杆哥们”,那就更幸福了,肯定有一份礼物会悄悄的塞给你,里面有好烟,好糖,兴许还有一根火腿肠呢!
知青的故事就是多。
我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人刚到一种崭新的环境里,很多事情还不能马上“入乡随俗”,因此有好多“不适应”就成了“笑话”或是“故事”。
2,由于对新环境的好奇心,才往往引起特别的关注,因此能挖掘出很多的“故事”来。
3,农村或是农场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以前只是一些能够深入农村和农场的作家,才能写出来那个社会里的一些“故事”,并且一般来说还都是经过作家本人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他个人的心理去撰写出一些文章来的。真正的农民作家并不多。当很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了农村或是农场后,才能把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意识发挥出来,才有了现代丰富的知青故事。
4,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故事的题材。因为他们热爱生活,才去认真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不论是艰辛痛苦的遭遇,还是幸福美好的享受,或是别人认为非常平淡无奇的情景……他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故事的题材,进行加工,输入自己的情感,使之成为我们都喜欢看的小说、散文和诗歌……
我的分析不一定对,更不全面。供参考吧。
反正有了知青上山下乡才有那么丰富多采的农村故事!
那时候你们男生可真就是那样。这还算不错的呢?我们和男宿舍隔一层墙,你说粮票不够用就直说呗?不的,到了晚上他们隔着墙连着喊唱:“没有钱也得吃碗饭呀!没有粮票可怎么办呀?”女生在这边生气说:“咱们谁也别理他们”。这就是我们知青的真实生活啊!
真有意思! 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