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回访了原来下乡的地方—黑龙江兵团24团,随后又在哈尔滨呆了两天,现将几天的日记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一是请大家提意见帮助我提高,二是分享我的喜悦和欢乐。
2009年8月2日星期五
中午坐天津到佳木斯的火车出发。车上遇见一位曾经在859下乡过的佳木斯女知青,任过副连长。她带着女儿来天津看病后回佳木斯。
一路上我和这位女副连长唠嗑。
一路上我在饱览北大荒
副连长说,我下乡那个地方是859农场。1967年到1979年十二个年头。回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有时从梦中醒来,好象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想起过去那段时光岁月,总觉的有一种委屈的感觉。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在那里度过。现在什么也没获得,落下一身病。
翻腾的浪花在鼓掌欢迎我们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荒原雪地,生活就从领导指定一顶帐蓬开始。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有人说,那是一场人与自然最原始的较量,灵与肉最本能的挣扎,现实与命运最无奈的抗争。 我同意。
后来,我们行将回城的时候,那里有了路,有了房子,开垦出来了那么多土地,场部也有了相应的生活设施了。我们也有了孩子,是我们夫妇爱情的结晶。也是我们夫妇在北大荒黑土地的结晶。
郁郁葱葱的植被,令人留恋
我爱人是连队的司务长,也是佳木斯人。非常厚道,非常认真工作的人。由于我是副连长,直到回城的前一年,才解决组织问题。不是他条件不具备,也不是没有群众基础,更不是他不迫切。恰恰相反,他不入党为了我更好的工作,少些闲言碎语,少些沾包的事情。
我不愿提起以往,也不愿回忆那时事情,也没有回去看看的思想。他在市纪委工作,有时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各农场,因为建三江管局及其下属的个农场,党的关系隶属于佳木斯市党委。每次下去调研回来说说那里变化,我只是听听而已。
美丽的河流
那里的人们都忙着呢,去了也给人家添麻烦。去的人多了,人家也接待不过来呀。
我们天津的战友有一回带着家人去回访,在那里吃了两顿饭,睡了一宿觉,呆了24个小时就回天津了。往返路上却用了4天4夜。原来的连队没了,住户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老熟人找不到了。都是年轻人或者从外边农场调过来的。大忙忙的谁有时间帮你们去找啊。去了,见到了老连长和指导员一面就可以了。
他们说,看到了农场的新变化。变化愈大,情况越好,感觉越心酸。我们当年在那里是啥样子,一穷二白,辛辛苦苦,战天斗地。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却回家了。如果当时也有这么好的条件,谁也不愿一在回城市。现在我们在大城市里,却不如这里的农场。
新盖的楼房,漂亮的红屋顶
农场的职工,只要你不偷懒,干工作,承包土地,每年至少可以挣十多万元。那是啥风景啊。有粮食吃,蔬菜是自己种的,啥菜都有,都是环保的,无污染。油盐酱醋茶每月花销不多,剩下的都是钱了。
森林农田错落有致
他们现在每家都有汽车,住楼房。几十万,上百万的农机都能买,甚至于进口的美国货—原装的约翰迪尔什么大家伙。
如何评价我们当年的开荒,那不是咱们的事情,反正当年开荒种地落到现在这个大好局面。这里我们一份功劳。当然,后来也听到不同的声音,一九九七年,中、美、俄三国地质、环保专家在富锦市进行过调查和研讨。中心议题是三江平原北大荒开发生产粮食的利和弊,以及开发北大荒对我国沼泽湿地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目前国家政策早已停止了对北大荒的开发,并对沼泽湿地施行保护政策。
浩良河车站,距佳木斯不远了。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并保护好环境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事业。
我们的闲聊一直持续到火车进到佳木斯站。没有客套,没有礼让,也没有留名片和姓名,好像当年在兵团时代一样。
我们的闲聊一直持续到火车进到佳木斯站。没有客套,没有礼让,也没有留名片和姓名,好像当年在兵团时代一样。
这就是知青!
好的,期待您的继续......
回访归来话感受
说起来如果回访,老连队还是值得回去看看。这里说的老连队是针对着知青到后新开垦的新连队而言的。老连队有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老职工及他们的子弟,我们曾经一起生产劳动学习,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我们有共同的思想和语言。对于他们的孩子而言,说句大话,我们是看着他们光屁股长大的。我们惦记他们,他们想念我们。老连队的人在,地在,村落在。看见他们能够一起唠嗑,一起回忆,无拘无束。而曾在新连队生活的人们,有的现在连旧址都没了;有的当时就没有几户老职工,也没有来往,现在也不知去处了;有的已经过世了,调走了,这样的连队再回去,干什么呀。尽管那里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留下了我们的血汗,那只是个过程。过程完结了,一切就结束了。现在回去只是面对无边的田野而不能与人有任何交流和回忆,那是多么的惆怅啊。还不如不回去了。回去看变化,看风貌吗?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风光美景到处都是,但是失去了内涵仅仅是画片一张。
饱含我们青春血汗的连队才是是嵌入我们脑海不朽的最美丽画卷,伴着乡情友谊怀念盼望之心的回访才有意义,伴着交流沟通才有新的思想火花,才会促使我们深刻的烙印。因此我感觉回访一定要计划好,联系好。否则盲目到达那里,不是预想的那样,反而增添了不必要的烦恼。
再说那里的人们都忙着呢,你去了,人家迎来送往的也给人家添麻烦。去的人多了,人家也接待不过来呀。比如上文所说的那位知青,几千里往返到连队和团部,就是见一面连首长,就是吃两顿东北饭吗?被人家慢待了你心里不舒服。可是人家都很忙,哪有更多时间陪你啊。
看到了东北农场的新变化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你是否感觉到,你曾为之奋斗,为之贡献青春的地方变化愈大,情况越好,感觉越心酸吗?当年那里是贫困潦倒,一穷二白,我们辛辛苦苦,战天斗地。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却回家了。如果当时具备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也不愿意再回城市。现在大城市里,有的生活不如这里的农场。可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呀。
我有二十多年没回去了,也许回去之后触景生情,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但如果我要回去,就是想看看我们曾经撒过汗水奉献过青春的地方,去圆一个梦,去了一个心愿,那样就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