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遐(瞎)想——吃的借口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就是太阳直射到地球南回归线的日子,是北半球夜晚时间最长的日子,也是北半球开始进入最寒冷的日子,对中国来说,也是开始“数九”的日子。所谓“数九”,是从什么时候创立的?史料记载已经无从查起了,但是比较早的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这也是祖国历法与天气现象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表现。一年四季也好,二十四节气也好,数九天气也罢,都是对天气特征的一种表述。然而,几乎都被人们定为了什么什么节日来“纪念”了,既然是节日,就一定要“庆祝”一番,要“庆祝”,最实惠的就是“吃”了。这个“吃”可不是一般的“吃”,而是要“吃”得好,“吃”得丰富……人们还说这叫“节日饮食文化”呢,既然是“冬至节”,也有叫它是“冬节”的,历史上传说应该是吃煮圆子,是汤圆一类的甜食,是用糯米制成的。由于北方不生产糯米,所以用饺子代替了……
说到“吃”饭,是人类,以至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也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吃”“东西”(我们尚且把食物、饮料与治病的药物统称为“东西”),生命体(包括人与动物)才能补充经过新陈代谢所消耗的营养,才能使生命得到维持,得到发展壮大……人类为了维持生命,除了吃五谷杂粮外,还需要吃些水果和肉类……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与进化中,从简单的想吃饱,发展到要求吃好。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从过去的“将就”着吃,发展到了现在的“讲究”着吃了。而且还吃出了名堂——叫美食,不但讲究色、形、香、味,还重视了营养……
人们为了吃,可真是费尽了脑汁。原始时期,祖先们为了添饱肚子,不但发明了刀耕火种的五谷杂粮耕作,还驯化了牛、羊、猪,与鸡、鸭、鹅等畜禽的饲养……也从茹毛饮血的生吃,到烧烤蒸煮的熟食。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吃”的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提高着。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最早就是个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更谈不上吃好了。为了有理由的“解馋”,就制订出一些节日来吧?所以,除了什么过“年”以外,还有什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五月初五“端五节”;还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灶王节”,既是“小年”;又把冬至定为什么“冬节”……还有“头伏的饺子,二伏面。立春的春饼,裹鸡蛋。立秋吃肉来补膘,冬至取暖煮汤园(以前叫“圆子”,现在改成了“饺子”。”的顺口溜……
现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时吃的都比以前过年吃的都好了,但是人们是不会忘记那些“节日”的特殊食品的。不但好吃,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了,元霄、春饼、粽子、月饼、饺子都是中国人发明、创造和不断精致化的节日美食。
我也是喜欢吃饺子!
各种节日不离吃,
中华非常重饮食,
因节议吃寻常事,
只要有节先说此。
我也喜欢地道的东北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