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办生产队小学(1)
我上山下乡在北大荒生活与工作了二十六年(63年10月——89年6月)的时光里,主要的工作是当教师。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97年因病残提前退休的)。我的任教之路还是从创办小学开始,并且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中毕业班……
那是我上山下乡到北大荒生产队的第二年(65年2月),刚过了春节没几天(2月8号,农历正月初七),大家还的在休假时,生产队长李安厚就把我找到了办公室。他非常宛转地对我说到了生产队的一些情况:
一,全生产队的职工和临时工不算多只有87人,但是却有十多个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有些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还比较淘气,所以一到农忙时,大人都下地干活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就没有人管了,家长们都不放心……
二,分场虽然有学校,但是生产队到分场的距离为二十多里地,虽然有条公路,却还是条土路,又没有什么公交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刮大风和下雨、雪时,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很难行走。
三,分场学校还没学生宿舍,咱们生产队的孩子,便没有办法到分场学校去读书的。
四,生产队想办小学吧,不但没有人教,这些孩子的年龄差别还很大,有的孩子在老家时,已经上过学了,最大的十四岁了,在老家都念到四年级了……
听了队长这些话,我就是再怎么迟钝,也明白了他的意图。
“这样的情况看来,我们生产队就准备自己办小学了?”
“是这么想的,很多家长也都这样要求的。”
“队长的意思是,叫我担任起在咱们生产队办所小学的任务?”
“经过领导班子初步研究,有这么个想法,你看可以吗?”
“咱们生产队办小学我看可以,可是在我们知青中,郜阿利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那可是专门培养教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听说他还有一年就毕业了……”
“他可是个高才生,以后肯定要调到总场中学的,在我们这里教小学那可就大材小用了呢。另外如果他刚刚办起咱们的小学,就被调走了,我们不是还得找人吗?
唉,这话你可听明白啊,不是说你就不是高才生了。因为大家都说你性格比较开朗,不但有文化基础,还比较有耐性,说得都是普通话,而郜阿利的上海口音比较浓,更重要的是你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
“好,好,飘扬的话就别说了(我们经常开玩笑时,就把‘表扬’说成‘飘扬’了),我也是刚出学校的门,没有什么经验,干得好干不好还不一定呢。我只有努力试着干吧,关键可还是领导的支持呀。”
“这你放心好了,既然领导班子决定的事情,大家都会支持的。”
“既然领导安排,我就干呗。只是到哪儿去上课啊?”
“这的确是个困难问题,去年新盖的四栋家属住房已经都分配完了,新的大食堂,你也知道只是打了地基,今年才能盖好。关于建立学校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呢,如果我们自己能办好生产队小学,我看大家也会支持盖起自己的小学校的。
目前,大家说,天气暖和了才开学呢,就利用大食堂吧,反正职工吃饭时,学生也都在家吃饭。职工上班了,你们就到那里上课吧。”
“就我一个教师吗?”
“咱们生产队本来职工就少,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土地面积却比其他生产队还大,实在是抽不出人手了,你先干着,以后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研究解决好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我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其实这件事情,已经有几个老同志对我说起过,他们的确是比较苦恼的。复员转业来北大荒开垦荒地建立农场,是他们的光荣职责,吃再大的苦,他们也没有怨言。从老家把家属和孩子都接来,不但是领导的关怀,也是他们自己的希望,全家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工作和生活都方便多了,这也是安居才能乐业的道理……但是,由于生产队这样的条件,正在上学的孩子,耽误了学业能不发愁吗?
我也向他们提起过,应该在生产队办起自己的小学,而且我们知青当中的郜阿利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也认真的思考过,并且从生产队会计和统计员那里搞来了全生产队学龄前儿童的花名册,学龄儿童一十三个人,他们在老家时的最高学历是小学四年级,最大年龄已经是十四岁了,后来又送来一个只要六岁的小男孩儿。十四个学生,分为四个年级,就我一个人怎么个教法?虽然我知道生产队的意思,就是在农忙时,把这些孩子管起来就行,就像一个老同志说的名义是小学,其实就是叫你办个大托儿所而已。
但是我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耽误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所以我到了分场学校,请教了校长吕志培和教导主任祝叙法,不但了解了不同年纪的教学进度和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还知道了什么是复式教学法。并且还为我们生产队的学生预订了教科书……
我又仔细地查看了生产队的大食堂,那可是我们入伙的人都不愿意在那里吃饭的地方。泥土围墙的大草房建筑,不但光线暗淡,还四下透风,里面虽然也有煤炉子和大火墙,在漫长的冬天里,依然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地方是比较宽敞,生产队开大会、搞个什么文艺演出,放个电影什么的都在那里。那是南北有六米宽,东西八米长,四面墙高能有两米多高的大礼堂呢,只是却没有顶棚。虽然是61年新盖的,几年来烟熏火燎的,使整个屋顶被油烟子与灰尘污染的房架子和檩条、椽子与榛柴条子都黑呼呼的,还挂着不少下垂的黑黑的树枝儿、草棍儿与萝萝网。虽然南墙上也有两扇一米左右见方的玻璃窗,房子里的光线也是很暗的。更不用说桌、凳了。都是用一寸多厚的木板钉在打入地内的木桩子上组合而成的,大点的孩子坐上去还凑合,小孩子坐上了凳子,不但双脚离地,身子也够不到桌子……更主要的是,由于与大厨房连在一起,他们在为职工准备饭菜时,又是菜墩、面板、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响,还有拉动风箱的扑嗒扑嗒的噪音……学生怎么能安心学习呀?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冷兄着手办小学,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孩子们,再难也要上。
“从创办小学开始,并且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中毕业班……
为共和国做贡献,无悔!
为乡亲们做贡献,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