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在哈尔滨知青联谊会举办的“与大哥大姐知青见面座谈会”上的发言

1楼
知青老亓 发表于:2010/5/10 15:30:00
 

在知青联谊会举办的“与大哥大姐知青见面座谈会”上的发言

(六四年下乡知识青年  亓耘田)

非常感谢市知青联谊会举办这次座谈会。我此时心情很激动,也感到特别温暖。真的有种回家的感觉。虽然我们是初次见面,但却似曾相识,倍感亲切,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情节,那就是知青。

我是1964年哈尔滨市第八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当年在高考前夕,我和道外区十所中学的26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一起,主动放弃升学和高考的机会,响应党和毛主席“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以邢燕子、候隽、董加耕等先进青年为榜样,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报名到农村去集体插队落户。在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前夕,在市、区党政领导、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及万余名群众的热烈欢送声中,背着行装、带着户口和粮食关系,乘“东方红”四号客轮,沿松花江顺流而下,到巴彦县龙泉公社平泉大队集体插队落户,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历程。

对于我们这些在学校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学校和班级学生干部的这一惊人举动,一时在社会和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首先是家长的反对。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束缚下,升学、读书、进入仕途,是子女发展成长的唯一出路。然而,在即将迈进大学校门的关键时刻,迎来的却是与期望背道而驰的结果。孩子的选择真是让父母无法理解、难以接受。当时的我们还责怪父母思想顽固。真到了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当时家长的心情与无奈;社会上,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甚至种种非议,都曾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人问我,你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各方面都那么优秀,而且学校已经决定,政治保送你去哈尔滨军工学院上大学,你为什么非要下乡呢?我无法做出简单的回答。说实在的,我当时报名下乡,其实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的。我小时候随母亲四处要饭,是共产党给我家分了土地和房子,从山东来到哈尔滨,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保送入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时学校号召应届毕业生要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是考不上大学就下乡到农村去。我想,考不上大学再下乡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托辞,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真心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升学直接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我报名以后,全校有40多位学生干部也都报了名。对学校来说,升学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可能让所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全部下乡,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反复教育和宣传下,又有许多同学放弃报名下乡,参加了高考。最后,我们校一共有10名初、高中毕业生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下乡后,面对的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考验。住在生产队,和喂马的老更官睡在一个炕上,女知青住在社员家,吃着大锅饭,喝着土豆白菜汤。我记得第一天干活,队长让我们几个知青单独割稗子,半天功夫,每人割了几捆背了回来,收工时队长看我们割的太少,都无法给我们记工分。当时我们还觉得挺新奇:怎么,干活还要记工分?不用记,我们下乡来也不是为了挣工分的!开始时,大队想派个社员给我们做饭,我们坚决回绝了,坚持自己做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当时我们中最大的21岁,最小的16岁,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没做过饭。男女知青二人一伙,一天一轮班,生一顿、熟一顿的。烧的是当年的苞米杆,不着火,就趴在灶坑前用嘴吹,一天下来,弄得灰头土脸,筋疲力尽。刚开始,大家尽头还挺足,后来谁也不愿做饭了,宁愿承担雇人做饭的工分,也都跑着到生产队去干活。无奈,才找了个老苗头,再配一个知青负责做饭。

生活虽然苦,但大家的热情却十分高涨,白天随农民下地干活,晚上就组织社员到队部学习毛主席著作,教社员演唱革命歌曲。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一晚上大家熏的两个鼻孔通黑。文化生活开展得热火朝天,每次县里搞文艺活动,都让我们参加。晚饭后,步行二十几里路到县城,演完后再步行走回来,到家时已经是半夜了,第二天照常与社员一起下地干活,没有一个人叫过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优秀的表现深深地感动了社员,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陆续有知青被推选为生产队会计、民兵排长、政治队长、妇女队长等,还有的到村小学校当了民办教师。到1966年文革发生前,先后有4人被调到公社当了公社干部,有5人被调到社教工作队搞社教,有2人被选派到兵团当骨干,当了连长和指导员,有多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的知青点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和巴彦县的先进知青集体,有多人被评为省、市、县优秀知青个人。有的成为队里的拖拉机手、大队的电工、粉坊经理。知青齐庆大是第六队的会计,秋收分配时,部分农民总想违反政策,多分少留。他坚决执行政策,坚持队里留足提留和公积金,少数社员围攻他,他抱着队里的钱匣子向公社跑,维护了集体财产。

知青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思想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当地青年农民一代,知青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广大知青上山下乡的深远意义和光明前景正逐渐显现出来。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知青的命运。特别是取消了高考制度以后,中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到生产建设兵团区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上山下乡也成了安置城镇多余青年劳动力的一种方式。我们这些早期下乡的知青被后来大批的知青下乡高潮淹没了,乃至数年以后,这批人被社会遗忘了。就是偶又提起当年这些下乡知青时,也掺杂着人们的怀疑、不理解,更有人说我们是极左路线的产物,是抱有某种野心。我们的境遇也发生了根本转折。当干部的被下放,是党员的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以种种借口剥夺着我们被招工、升学的机会。在无奈之下,我们当年立下的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革命理想开始动摇了。但仍然坚持着、拼搏着,直到大批知青返程后,才先后陆续回到了哈尔滨。

我是幸运的,但经历也是坎坷的。1965年12,在我下乡1年后被调到龙泉公社任副社长(半脱产干部),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我被当作“执行资产阶级发动路线的急先锋”被批斗,戴高帽游街。那时候,年轻气盛,没有老老实实地接受批斗,激怒了公社联合兵团造反派头头,把我列为公社的重点批斗对象,用大字块写着“打倒书记汤祥,火烧社长柴忠胜,烟熏亓耘田”贴在公社门前的马路中央。1968年11月6日,在我结婚1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我被下放到福乡大队,重新当起了社员。每个月的18元工资停发,住在大队苗圃的一间草房里,冬天晚上睡觉得带棉帽子。队里打场时,后半夜的班谁也不愿意干,我就连轴转,前后半夜一起干。第二年开春,我看到队里谁也不愿意积肥,我就向队长要求当积肥员,买了掏粪桶和勺子,组成了队里的积肥队,和四个老头一起,挨家掏厕所,改变了过去家家厕所不积肥,队里的厕所无人掏,积肥就是清壕沟边,用草皮子拌马粪的习惯。我连掏厕所带挑大粪,干得挺来劲,社员们看到我的一举一动,都伸大拇指。这样干了一年,积肥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往年。当年我在大、小队的支持下盖起了两间草房,连工带料花了480多元,年末分配时,我俩被扣除一年多工分收入,还欠队里80多元。当年从哈市回巴彦,必须乘火车到兴隆镇,然后转汽车回龙泉,由于火车晚点,到兴隆后已经没有回龙泉的汽车了,只好乘汽车去巴彦镇。当时我俩已身无分文,住店、吃饭都没钱,无奈去找县民政局,才给我们解决了吃住,第二天又给开了张去龙泉的汽车票。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以应付以后的各种考验。

我在生产队里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员群众的称赞,同时也引起了大队个别人的不安,误以为将来我可能要接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班。就千方百计制造障碍,他利用大队支部书记到省里开会不在家的机会,召集支部大会,以我家庭成分复杂,父亲又是漏网走资派为借口,取消了我的预备党员资格,后来,在公社党委和县整党工作队的干预下,才重新恢复了我的党籍,并转了正。后来,到大队小学当了小学校长。1976年调到巴彦县委政策研究室,1984年调到松花江地区行署,1990年到信访部门工作,1996年松哈合并后到市政府信访办接待处,2002年提前退休。目前,被返聘参予《哈尔滨市志》的编修工作。

时光流逝,转眼46年过去了。当年十几岁、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已两鬓班白,花甲已过,古稀将至,每个人都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人生进入了第二个春天。回顾走过的历程,体味尝过酸甜苦辣,有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也有遭受挫折、失败的教训和酸楚。

知青运动,作为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了十几年,影响了几代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尽管它已成为历史,但它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中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它的总结、研究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对知青文化的深入研究,对知青精神的挖掘和深入探讨,对于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楼
槐乡 发表于:2010/5/10 17:03:00
热情欢迎知青老亓光临白山黑水!期待看到您更多的故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槐乡 发表于:2010/5/25 7:44: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轻舟 发表于:2010/5/25 12:11:00

“知青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思想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当地青年农民一代,知青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

“知青运动,作为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了十几年,影响了几代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尽管它已成为历史,但它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中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它的总结、研究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对知青文化的深入研究,对知青精神的挖掘和深入探讨,对于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fedd0ab9127b94.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楼
柳青芬 发表于:2010/5/27 10:31:00

     难忘的昨天......!是我们受用一身的财富!

     看了朋友发言,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昨天......!是昨天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保持-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尽菅今天是-个物欲橫流的社会,一部分人靠自己的勤劳和志慧富起来了,还有一部分利用手中的权利,搞歪门邪道也富起来了,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有些人就怨声载道,骂社会不公,我觉得无用,每当心里不平衡,我就想我当知青時候的艰苦和不易,纵然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笑对人生!从而就知足了!所以我常乐!

 

6楼
轻舟 发表于:2010/5/29 11:07:00
以下是引用柳青芬在2010-5-27 10:31:00的发言:

     难忘的昨天......!是我们受用一身的财富!

     看了朋友发言,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昨天......!是昨天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保持-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尽菅今天是-个物欲橫流的社会,一部分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富起来了,还有一部分利用手中的权利,搞歪门邪道也富起来了,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有些人就怨声载道,骂社会不公,我觉得无用,每当心里不平衡,我就想我当知青時候的艰苦和不易,纵然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笑对人生!从而就知足了!所以我常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822_1a81e9c0c6302bde54abk5iqsrcqsaor.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劲草 发表于:2010/6/16 6:38:00

摘:

对知青文化的深入研究,对知青精神的挖掘和深入探讨,对于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感悟:未来属于与时俱进的人们。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